做智慧的语文老师

2015-09-17 11:42于晓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8期
关键词:于永正翠鸟大师

于晓玲

拿到于永正老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这是一位我深深敬佩的语文教育家的书,手上沉甸甸的,似乎心里也特别充实,有种特殊的阅读期待。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师之所以成其为大师,也正因为如此的执著与深刻。

而要把课上得有意思,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充分运用和展示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学生投入,老师放松,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我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就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成长。正如著名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所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你看,于老师在教授“眸”字时,从形象的眼睛入手,到游戏似地观察眼睛发现人影,再到用“眸”组词,再到出处,最后到运用。尤其是最后于老师的传神一笑,并点明用于女生,全班灿烂大笑。这个“眸”字,教出了内涵,教出了味道。

把课上好,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于老师说,虽然我们强调自主学习,重感悟,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还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地不可取。如,于老师在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时,通过自主学习后的引导,使学生体味到“让”的四层含义:礼让、忍让、谦让、宽让,层层推进,一个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汉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有《秋天的怀念》一课,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究竟是什么?躲——理解,挡——呵护,笑——宽容,这是母爱的三层境界。周一贯老师评价说,这是于老师继《草》教学后的第二座阅读教学的里程碑。

学生学习的轻松来自于老师的“举重若轻”,来自于老师的智慧与幽默,从而化有形于无形间,师生共乐,课堂融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学习《翠鸟》一课时,于老师看到小庆打了个哈欠,于是让他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说不好逮,就说出了文中对翠鸟住处的介绍,而且,最后的七分钟,不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光,而且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还有,在学习《草》时,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话时,故意说成“一岁一窟窿”,在与学生故意玩同音游戏的过程中,巧妙处理教材,在玩乐中十分有趣地学习。

于老师主张写好字,读好书,还要写好文,而写下水文是于老师认为的最好的作文备课。一下水,什么都明白了,既能示范,又可激励。于老师的下水文《礼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欢的对白是:“你真是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这样的趣事,于老师写出来与学生一起回味,真如个大男孩一般。当学生说于老师小时候好坏时,于老师接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一句话的点拨,就化拙为巧,不能不佩服于老师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于老师说,要在“该留下来的”方面下力气,字会认会写,文会读会写,话会说会讲,这是于老师所主张的“教会了”的至高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

做智慧的老师,根基源于“爱”,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

我们正在践行着大师前行的道路,渐渐地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成熟。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爱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人生。

猜你喜欢
于永正翠鸟大师
笑翠鸟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