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培养分层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浅探

2015-10-15 12:59周爱梅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名师青年教师

周爱梅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年龄和阶段性规律的。面对全校240名老、中、青三个不同群体的教师,我们秉持一个理念,借助两个平台,启动三项工程,开展四项活动,实现五个目标,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推进的教师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一、秉持“一个理念”

“一个理念”即教师的教育过程既是指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同时发生、同步发展的。教师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东西去教育不同时代的学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回避的。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完成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任务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无外乎内外两个因素,强烈的自我发展渴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内因,学校的规划、引导、组织及营造的专业发展氛围是不可或缺的外因。基于这一理念,我们一方面提供平台,鼓励教师主动发展;一方面开展活动,助其发展。

二、搭建“两个平台”

“两个平台”即教师论坛、同课异构,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提升上为教师搭建了平台。

一是开设教师论坛。每学年一届的教师论坛,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广大教师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教育思想碰撞、教育教学经验整合、教育教学智慧分享,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论坛每届一个主题,全体教师共同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讨论。论坛一般安排在学年末,学年初便公布论坛主题,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考、实践、提炼,并把自己的思考感受撰写成文章上交,遴选发言者时,也会考虑到老、中、青三个不同群体的代表性。

二是开展同课异构。由同一学科的名师和青年教师执教同一课题,以展示不同的理念、设计、实施和效果,让大家在对比中受到启发,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同课异构活动每学期每学科组织两次,提前一周确定执教课题、执教人、主评人等,届时同学科全体教师共同观摩。评课是同课异构活动的重要环节,首先,执教人介绍教学设计,反思实施效果,然后主评人全面评课,其他教师补充评课,最后由执教教师将教学设计、学科组评价意见、教后反思的电子文档发往学校专用邮箱保存,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材料。

三、启动“三项工程”

一是名师高端发展工程。这是为目前成就较高的教师创建的促进他们继续发展的平台,该T程中的领衔人组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共同体(由4-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制定发展规划,学校为他们提供保障措施(如建立名师工作室,订阅专业书籍杂志,外出学习参观等),并明确了对他们的考核目标。共同体的专业生活使他们教学相长,领衔人在引领共同体成员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二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先发展工程。这是为教龄在6-15年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设计的,这个年龄段的教师相对较多,他们本着自愿发展、优先发展的原则参与到该工程中,该工程中的领衔人也组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共同体(由2-4名青年教师组成),设计了发展规划,学校也为他们提供了保障措施,明确了对他们的考核目标。这一群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接受名师高端发展共同体领衔人的引领,另一方面又带动“1-3-5 工程”中的青年教师,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带动了别人。

三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1-3-5工程。这是为5年教龄以内的教师设计的,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成熟、五年成为教学骨干。学校分别对入门、成熟、教学骨干制定了目标和考核办法,并定期考核。由于他们既受到名师高端发展工程的引领,又受到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先发展工程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一开始就步人专业发展的正轨,“1-3-5工程”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起到引航作用。

四、开展“四项活动”

一是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评比。该评比每两年一次,主要针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比赛,在展示、交流中提升青年教师的各项教学技能。比赛大大激发了青年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缩短了他们的成熟期。

二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该比赛每两年一次,主要针对45岁以下教师,检阅教师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比赛由说课、课堂教学、课后答辩三部分组成,把理论设计、教学实践和反思提升结合起来,有效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凭借比赛结果向上一级推荐优质课参评人选。

三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每学期一次,引导全体教师围绕学校设计的主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结合具体案例撰写教学反思小论文,择优编辑成《教师教学反思录》,供全体教师参考学习。《教师教学反思录》既是教师教育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也是进行教师培训研修的鲜活教材。

四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性措施,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学校的课题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名师设计主持的关于教育思想、教学策略、学习心理等领域的省市级大课题;另一类是普通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后设计的校级“草根式”小课题。两类课题相互补充,形成了全校的课题研究网络。

五、实现“五个目标”

一是理念先进。全体教师紧随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思想开展学习、教学、反思、研究等活动,在课堂教学比赛、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领域,都能彰显丰厚的理论功底。

二是水平精湛。教师的教学水平领先,凡外出参加比赛的教师,大部分都能在省、市级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三是成果丰富。全校教师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学校编辑了十几册《教师反思录》,开发了几十门校本课程,在2011年教学成果奖评选和2014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有十几项成果分获国家、省、市奖。

四是模式科学。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分层培养,分类推进,尤其是“三项工程”形成的递进式的教师培养梯队,凭借团队的内驱力和学校的监督评价机制,有效地发挥了该科学模式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是示范辐射。学校现有市级名师工作室7个,正在带领全市四十余名骨干教师从事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工作,已涌现了大量的成果,名师工作室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分类培养、分层推进,是我校在教师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会继续努力,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名师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浅议"名师"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