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的理论探析

2015-10-21 06:36吴燕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微课教学

[摘要]目前微课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外开始广泛流行,文章主要结合了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论和教育平等原则对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微课教学;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论;教育平等原则

目前,关于微课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的概念与特征、设计与开发以及应用模式的探究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要在高职院校推进微课教学的实践与应用首先需要明确微课教学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究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与微课教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最早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课堂应用和“掌握学习”理论对于明确微课教学的教育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微课教学的改革先锋,萨尔曼·可汗把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模式,在其代表作《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中他就提到自己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精熟教学法。精熟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卡尔顿·沃什伯思在其温内特卡计划中所提倡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首先坚信“只要教学条件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知识,任何学生都不会掉队或成绩不佳。其次,在精熟教学法中,每节课并不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而是根据理解程度和成绩来确定的。”[1]本杰明·布鲁姆于1960年对精熟教学法做了些许改变,提出了反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掌握学习”的概念。实质上,掌握学习只是对精熟教学法的沿袭与超越。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也声明翻转课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采用的仍然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教学法。[2]

在微课教学的模式中,由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明确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他们可以自定学习进程、学习地点、学习时间,甚至可以自主学习其他更多的知识技能。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如果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如果没有完全掌握,则可以反复学习、练习,或者在微课教学的网络平台和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同时,这种通过微课教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轻松获得和分享所需的教学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限于某个特定的教师,通过微课教学的网络平台多维度地理解和掌握系统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信心、培养求知欲。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微课教学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范式中,关键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在职业环境中自主更新知识和技术的习惯与能力,以适应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3]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仍然是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把教师定义为学生意义建构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以及促进者。

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足够的条件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而学生也无法和教师之间展开足够的互动。微课教学则颠覆了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通过开放且具有创造力的方式来理解知识。通过微课教学的网络平台,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并及时查知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获取资源来复习和巩固知识,而教师也能够得到及时地教学反馈,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网络平台或课堂互动来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挖掘潜能、促进思考,从而更好地构建新的知识技能。只有利用信息技术简化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基础概念和理论的教学过程,教师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更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互动,更好地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

3、教育平等原则与微课教学

教育平等的终极原则是:人即目的,教育不能把人当手段当工具,人人居于平等的地位而有同等的机会。但这种平等不能是机械式的,社会的进步有待于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潜能。教育平等的一方面包含使每个人依其潜能获得最佳的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求这种差别性的安排必须使社会上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利益得到保证。[4]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经济上的不平等和贫富的两极分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平等的问题。而微課教学能很好地弥补教学资源上的差异:一方面,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也可以借助优秀的网络微课教学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先行者的教师,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给教育领域带来的重大影响。这些优秀的教师经过精心地设计和制作,将微课资源包括自己的教学课件、授课视频等教学材料上传到网络,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取这些资源,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无需另外支付高昂的费用就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受时间、地域以及身份的限制。同时这些教师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也得到了扩散。

此外,基于微课教学的自主学习方式,能够排除制度化造成的不平等因素,非常适用于成人教育,也更加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毫无疑问,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站在教育平等的角度,终身教育也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种自主学习方式,那么即使完成学业,也可以继续利用微课等公共教育资源获得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2]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3]于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动态职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2014(9)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作者简介

吴燕,出生日期:1982.8,工作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社会科学部,学位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职称:讲师。

猜你喜欢
微课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探讨
LearnSite平台下微课的建构与研究
关于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的误区与思考
微课翻转,岗位体验
语文课堂开展微课活动的探讨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微课堂,大世界
多模态话语分析下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