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政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5-10-21 18:19白超群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开发与利用生本理念高中政治

白超群

【摘要】生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有着无限潜力,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政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目的性、贴近性、典型性、教育性和适应性的基本开发原则,经过话题选择、素材资源的收集、整合、呈现的程序展开;以问题设置、活动方式、评价行为充分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政治;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67-0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逐渐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资源按其功能划分,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并且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因素”。①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创造空间。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经济意识、道德观念、哲学涵养、法律意识等,这使得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往往被强调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素材资源开发的主体,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承担主要责任。实际上,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政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即是高中政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和利用好学生这一重要资源,挖掘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潜力。

一、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开发的主体

开发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育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高中学生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所需的知识认知、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且有较强的求知欲,渴望展现自我,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此外,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与经验、情感态度,以及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等都是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素材资源。因而,学生作为素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掘学生资源,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激发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去促进自身的发展。

学生作为开发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卸下指导责任。政治教师本身所拥有的广博知识、人生阅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丰富的活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素材资源开发提供指导与帮助。但是,教师的指导应恰到好处,做到“适时而行、适位而定、适中而用、适应而易”。②即注意指导时介入的时机和深度,注意目标达成方面的引导和价值取向上的导向,以及课程资源是否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开发的原则

1.坚持目的性的原则。

坚持目的性原则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素材性课程资源是达成一定教学目标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需要通过素材选择、搜集、整合、呈现与问题设计等一系列方式得以实现。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切不可舍本逐末。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素材资源的内在价值得不到发挥,课程开发活动也失去了意义。

2.坚持贴近性的原则。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践。贴近学生实际要关注学生所关心的话题,要满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需求和情感需要,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贴近学生的思维起点。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素材资源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生活实践中的素材,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持典型性的原则。

典型性原则即指开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吻合主题有代表性。资源的开发有明确的主题,主题的设置是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在丰富浩瀚的素材资料中,学生是有目的地去搜集、选择素材。从众多素材中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能够反映社会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代表性素材。学生通过对某一典型素材资源的分析与探讨,既学习了这一典型案例所蕴含的内在教育价值,同时也锻炼了自身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4.坚持教育性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即素材性资源本身应具有教育性,具有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高中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开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应蕴含着较强的教育价值,与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密切,能于无形中型塑学生正确的思想。以正面事例、典型示范的素材去感染学生,影响教育学生,反面素材的选取是为了通过对比、反衬,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5.坚持适度性的原则。

素材的数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应是少而精,够用并且用足资源。一个话题可以挖掘、分解出多个素材,一个素材针对一个问题,指向一个教学目标。分解出的多个素材不是随意散列的,各素材间有机联系将知识间的联系串起来,具有逻辑感与层次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视时机与深度而行,应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足够的空间。此外,素材开发的深度与难度应适合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三)开发的程序

1.话题的选择

话题的确立过程,是一个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提升学生的判断力有很大帮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选定一个话题之前,开发小组有多个话题,最后确定的主题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教师的点拨。通常学生选题的出发点更多的是自身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而老师关注的更多的是知识与能力。此时,教师可适当介入指导,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选择的话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他们的思维起点,也不乏知识性和能力性。

2.素材资源的收集

学生自主选择话题后,由学生自行组织分工,制定收集方案。学生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通过文献资料查找、社会调研、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与方式收集丰富的原始材料。此时,充分运用好学生收集资源过程中所表现的自主性、自觉性、组织性、多样性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材料的形式不拘,可以是文字、视频、图片,甚至是实物。

3.素材资源的整合

学生初期收集的素材虽然丰富但难免鱼龙混杂,要为其所用,必需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初次筛选与整合时,坚持典型性和教育性的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素材内容,提出整合原则,如人物相偕、动静结合、声画兼得等。最后提炼出切合主题,典型而有说服力,同时具有开发与利用价值的素材。

4.素材资源的呈现。

如何呈现素材资源,对于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角度定位、思维惯性等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与锻炼机会。这需要学生将整合的素材资源进行进一步改造,使得资源的呈现更具创新性与吸引力。素材资源呈现方式多样,可以有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相结合的生动课件形式,也可以有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展现。如杭州市的一所中学,在以“对话乔布斯”为主题的学生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活动中,“把记录乔布斯的成长经历与创业过程的文字素材,改造成‘face to face天堂访问;把苹果产品发布会‘微调成iPhone解密会,把一个枯燥的产品说明设计成了一个产品发布会”。③

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通过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设计问题是有效利用素材性资源的一种较好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设置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设计的问题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影响因素有“问题的性质(预设或生成)与呈现方式、问题的指向、问题与素材的关联度、问题与目标的关联度等方面”。④其中,预设问题的类型有归纳、分析、演绎、评析、体验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预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参与度。问题设置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表述的严谨性、材料的紧密性,“好的问题设计必须切合资源内容、知识范围清楚、设问指向明确、题型有所变化、利于目标达成等多方面的要求”。⑤问题设置的过程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高,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课本知识,分析学习能力,分析材料特点,分析学生心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还可建议开发小组的同学参考高考题的设问,回忆老师平时在审题训练时对问题设问的解析。

(二)以活动为平台,锻炼学生能力

思想教育不能单凭“说教”,必须创造一定的活動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将学习内容内化为其自身巩固的、长期起作用的观念、认识和能力。素材是学习的情境,学生在基于兴趣之上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将这样静态形式的情境以活动形式动态展现。学生在设计、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更好地锻炼自身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资料搜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对个人终身学习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参与意识。活动设计有多种方式,如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运用、趣味故事创设、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课外实践等等。活动开展方式由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点和支持性条件进行选择并设计。

(三)以评价为动力,促进学生发展

“生本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评价,能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而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评价内容着重于那些对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等。“生本教育体系的评价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学生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⑥也就是说,评价是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评价行为发生在学生开发与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评价不是以某种标准去考核学生、评定学生,而是给予学生发展进步的指导、帮助与动力。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最终都是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主动促进自身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自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掌握了素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从而也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发展了情感,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较大意义。但这毕竟是一件较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注释:

①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09).

②张凤兰.适时·适位·适中·适应——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8).

③崔允漷,沈毅,吴江林,等.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5.

④张晓峰,李英丽.课堂教学设计[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69.

⑤周荷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⑥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7.

猜你喜欢
开发与利用生本理念高中政治
俄罗斯黄花草木樨生理活性成分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插图:课文解读的“快捷键”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