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认知风格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5-10-21 18:19董喆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启示

董喆

【摘要】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尤为表现在对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的研究上。认知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方式,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感知和思维等方面。不同的认知风格有自己的特点,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其独特性。本文首先对学生的认知风格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然后提出了一些认知风格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期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认知风格;外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99-02

一、引言

随着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二语研究的视角从关注教师与教学转变为关注学习者与学习效果,学生的个体差异日益成为研究中心。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的研究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每一位学习者往往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把这些特征进行系统化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类别的认知风格。在二语习得领域,人们也在积极地探索学习者是如何进行认知和学习的,并且提出了不同的假说,比如语言迁移理论、中介语理论、监控理论等等。作为影响学习者成效的因素之一,认知风格也被称为学习风格,也成为了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之一。Oxford(2001)指出“在一定的教学方法之下,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可能共同发挥作用,也可能相互抵触。”Ellis提出了learner—instruction—matching(学与教匹配)的观念。他指出,总会有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者喜好的学习方法相匹配。而他把这种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称为学习风格。

二、认知风格理论的基本认识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90年代起,认知风格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成果。这主要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及其同事完成的。他们不仅仅综合了已有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结构,并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应用于真实的情景中。

(一)认知风格的发展及其内涵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Allport在1937年首次使用的。认知风格是认知心理学的—个术语,它是一个介于智能与人格之间的心理学概念。笼统的说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其中即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在对认知风格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最早提出“场独立”和“场依赖”的概念,以后相继有许多学者对认知风格做了研究。由于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对认知风格的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奥苏贝尔(Ausubel)等人研究发现人类的认知风格至今有18种;希尔(Hill)列出了29种;布朗(Brown)研究了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之间的直接关系。认知风格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日渐受到重视。

(二)认知风格的类型

关于认知风格的类型,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很详细的划分。据说有70多种认知风格模式,而且在每种模式之下至少包含了两种对立的认知风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认知风格都能够借用来说明外语学习的情况,因为外语学习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到目前为止。引起语言学家重视的主要是场依赖与场独立、冲动型与沉思型、容忍型与排他型。

第一,场依赖型与场独立型。场依赖型与场独立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两种方式。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这些差异划分出场依赖性和场独立性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所谓“场”是指周围的环境,它对人的知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场依赖性者具体表现为: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宏观上着眼,在处理问题时,易忽视问题的具体因素而被整体知觉特征所引导。场独立性者善于从较复雜的背景中识别出独立的个体,对于接受外部信息,他们有更大的自主性。在人际关系中,场依赖者表现出社会性定向,而场独立者呈现出非社会性定向特征。

第二,冲动型思维和审慎型思维。冲动型和审慎型之分与人的心理特征和性格有关。冲动型学习者更易于采取整体式的学习模式,审慎型学习者则易于采取分解式学习模式。

在语言学习上,审慎型学习者比较细致、严谨、善于归纳,在处理问题时速度较慢,但准确率高。冲动型学习者使用的语言学习方法比较灵活、顾虑少。频率高,在语言学习上会显示出明显的进步。研究结果表明.审慎型的认知方式有利于语言应用的准确性,而冲动型的认知方式有利于流利性(Kagan,1966)。如果这两种认知方式的学习者能有意识地扬长避短,适当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会对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三,容忍倾向型与排他倾向型。人们在对待和接受客观事物时是有差别的,因此形成容忍倾向与排他倾向。在语言学习上.持容忍倾向的学习者比较容易包容不熟悉的、甚至有矛盾的语言学现象:而持排他倾向的学习者在一个时期难以接受一种全新的方式,因此新的语言项目要很长时间才能被接受。针对这类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目的语的输入,排除母语的干扰,灵活准确的应用语言。

总之,认知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外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决定了其学习方法的不同,教师应针对这些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认知风格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在实施教学之前要对学生的认知风格进行调查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相对比较固定,要改变一个人的认知风格比较困难,也不能让学习者只是一味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在此意义上,老师就很有必要掌握认知风格理论,并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尽相同的,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认知风格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十分困难。所以,要通过调查来确定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他们的典型的思维方式。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统计班上最普遍的认知风格是哪种以及最少见又是哪种。这样,教学方法就可以做到有针对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学习者的多样性。或者可以将认知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班,这样教学上就可以做到以学生为导向,处理起问题也容易得多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熟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教法。

(二)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课堂教学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单独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能适应班上所有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即使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交际教学法也可能不适合视觉型学习者或分析型学习者。比如,视觉学习者不喜欢听老师说而偏好于自己看板书,因此他们希望老师上课时少说多写。能清晰地展示单词、图片、表格的PPT演示和传统的翻译一语法教学法比较适合于这类学生。而听觉学习者则喜欢听说训练。在进行全班授课时,教师可更换使用不同教学法,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有机会按照自己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接受知识。如果设计合理的话,任务型教学法则可以适应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三)教学活动与认知风格的匹配

专家们针对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对于听觉型学习者,主要课堂活动包括采访、辩论、参加小组讨论、做口头报告或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小组讨论等。对于视觉型学习者,可以多采用图表、地图、表格、动画、图像、图解、带插图的文章等教学材料。适合他们的教学法主要有口语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教学法。

对于触觉型学习者,主要的活动可以有画画、制作模型等。对于动作型学习者,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游戏,制作模型或进行实验等。比较适合这两者的教学方法为全身反应法。对于整体型学习者,大声朗读、编写故事、设计电脑程序、做游戏、集体活动将可以使他们轻松地进行学习。对于分析型学习者,他们喜欢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完成预定的十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四)倡导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风格差异。从大的方面来讲,不同专业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根据陈晓军等的研究,“工科学生倾向于系统型认知风格,他们偏好结构严谨、有难度梯度的学习材料,有步骤、有组织的教学方式,习惯于集中精力处理完一项学习任务后再处理下一项任务。而非工科学生则相对来说对学习材料和教学方式的系统性要求不是很高,大量無序的语言输入相反会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灵感。”从小的方面来讲,针对同学科的学生也应尽量实行差异性教学,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期待、教学方法。当然面面俱到是难以做到的,但是教学者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并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上体现出这种差异。

四、结束语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域差异,学习环境、外语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认知风格也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掌握认知风格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生认知风格。通过调查研究,在教学中尽量实现两个匹配,即教学活动与认知风格相匹配,以期实施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Doron, s. 1973. Reflectivity-impulsivit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reading for inference for adult students of ESL, 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Michigan.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5.

[3]Kagan, J.Reflectivity-impulsivity:The generality and dynamics of conceptual tempo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6.

[4]Oxford R.L. Language cognitive styles and strategies.In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edited by Marianne Celce-Murcia.Boston:HElNLE &HEINLE,2011.

[5]陈晓军,孙晶华.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5).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启示
Application of‘Never Forget English’in English Teaching
A Conclusion Report Based on TBLT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lasses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