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创造美

2015-10-21 18:19刘明月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创造美自然美声乐表演

刘明月

【摘要】在表演艺术中,除了即兴表演以外的所有表演艺术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创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创作,二是表演。搞表演艺术的人都知道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声乐表演作为“二度创造”展现出富于个性的创造美,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呈现出美学观念的多元化。也正因为创造才有自然美、夸张美的多样化,并使二者有机地统一。

【关键词】声乐表演;创造美;个性;风格;自然美;夸张美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39-01

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作曲家完成一首作品后毕竟只停留在纸上,观众不能直接欣赏到它。这就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介绍给听众。演唱者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和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就称之为“二度创作”。歌唱者要想把歌曲真正表现好,必须在所唱的歌曲上,下一番工夫。

一、充分理解歌曲的内涵

演唱作品要尽可能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思想,认识其灵魂,才能进一步了解他对周围事物的具体态度,获得人物特有的性格表达方式。那么,我们在演唱每一首歌曲时,就应对

它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声以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进行仔细的研究,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唱出感动人心的歌声。

在演唱歌剧《江姐》选曲《红梅赞》这首歌时,要真正了解歌曲内涵,歌词内容一语双关。虽然歌词描绘出在“三九严寒、冰天雪地”中“昂首怒放、丹心向阳”的红梅,实际上

在隐喻革命党人不畏艰难、忠心向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作品是揭示江姐外柔内刚、坚贞不屈,犹如盛开在山上的红梅一样的性格。尤其后面的几句歌词,强烈地表现出江姐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成功的热切盼望和坚定信念。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就具有浓郁的蒙族民歌辽阔、抒情、悠扬的特点。同时首先应该对某些典型的地区性或民族性音乐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并以情感调动情绪,唤起想象力,想象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色,这样就比较容易唱出歌曲的风格。歌曲的风格在歌曲表现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对于表现作品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相互发生作用,艺术想象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

活动本身就可以诱发创造者的感情活动。想象诱发感情,感情推动想象,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每部声乐作品都具有特定的诗情画意,歌唱者通过艺术想象的功能,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进行创造,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歌唱者在这种状态中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所以说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是密不可分的,想象的直接结果是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它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歌唱者在想象中犹如真正感知体验到了自己创作的形象,好像想象中的形象就是自己实际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某种生活、环境和人物,这样歌唱者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只有对作品理解得深刻,表现才能更生动。比如,我在演唱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时,将自己置身于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就如同每次离家,妈妈送我的情景一般,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再如歌曲《大江南》,在演唱的时候眼前就如同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一般,“天上看江南,江南是一条开不走的大船”,让我如痴如醉。

艺术想象必须将想象和情感活动相结合才能起到作用,这种充满歌唱者主观情感体验的幻想和幻觉,是移情作用的心理基础。创造是人类最美好的、独特的品质,而想象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它往往是创作的前奏。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主体是歌唱者,因此歌唱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才能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三、自然美与夸张美——创造美的和谐统一

声乐美的创造离不开歌唱者的天才的创意,每个人的歌唱方法不尽相同,在表演风格上更有不同的追求。有的追求自然美的法则,自然的呼吸,自然的发声,不用过大音量,不追求强大的共鸣,对自己的个性的表演也尽量做到自然的表现。例如瑞典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毕约林说;“学习歌唱最好的方法要求非常自然,越自然就越容易。能顺着最单纯、最自然的方向去奠定歌唱基础的学生是最幸运的。”在音乐表演上我国古代就有自然美的创造。不仅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佳话,更有“三月不知肉味”的美谈。

美学有原则,但美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标准。如果千篇一律,就失去了个性美,所以夸张美的创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尤其表现在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中,在一些歌剧咏叹调中,不乏有夸张美的创造。例如,在莱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中的男高音咏叹调《穿上戏装》中,从头到尾充满了戏剧性与夸张性,每个歌唱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夸张手法,令听者动容。这表现在音色对比上,强弱控制上,感情的把握上,詠叹与宣叙的结合上。特别是最后一句结尾,甚至不按原谱演唱,每位歌唱家哭腔的演绎,都极尽夸张而风格各异,极大地激起了听众的共鸣,令人心酸落泪,不禁对丑角的苦难的身世和不幸的遭遇寄予同情。“事实上,声乐表演艺术充满着夸张美。”

自然美与夸张美不是无原则地只顾自我表现的随意篡改作品或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是一度创造与二度创造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为人们的情感抒发所允许的情理中的创造,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创造美。以创造性为前提,努力实现自然美与夸张美的和谐统一则是成功艺术家达到艺术巅峰的标志。

“对于具体的音乐表演者来说,究竟持哪一种美学观念,这要由表演者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爱好,在实践中去摸索和创造。音乐表演艺术的道路应该是自由而宽广的,音乐表演艺术的美的观念和艺术风格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凡是独具艺术魅力并受到听众欢迎的音乐表演都应当受到鼓励和尊重。综上所述,声乐作品的演唱必须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投入歌唱者的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才能去窥探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从而使音乐作品焕发出光彩。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管林.声乐艺术知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3]张前.音乐文集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创造美自然美声乐表演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声乐表演前的案前准备工作研究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应用型背景下音乐专业声乐表演中表现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