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

2015-10-21 17:15霍红达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8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大学校园公共空间

霍红达

【摘要】当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对人的空间感受和体验还不够重视,从场所精神的角度探讨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选取核心景观、广场和庭院3种主要公共空间,结合工程项目实践和调研,就如何在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中贯彻场所精神,提出几个关注点。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

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往往力求空间大气、构图优美、建筑有特色。但是对校园使用者需求的关注还不够,对使用者在校园的空间感受和体验还不够重视。

1、场所、场所精神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的说法[1]。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因此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而内在的特征和精神,具有独特的气氛。例如罗马的西班牙广场,以其独特台阶及雕塑,成为人们聚集、休憩和交往的场所。

图1 罗马西班牙广场 图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鸟瞰图

大学校园也是这样特征的一种场所空间,因此,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对校园公共空间的研究。

2、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这里指校园内由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作为边界形成的供人们学习、生活、休闲等公共活动的空间环境。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构成要素大致归纳有:空间尺度,人的参与,环境特征,心理感受,空间体验等。

规划设计是良好校园空间形成的基础,设计中增加考虑人对场所的感知这一因素,对营造理想的场所精神是有益的,能减少因规划设计不当而带来的不利后果,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二、实例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参与了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武威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规划设计方案,长春大学新校区规划方案。这里选取大学校园的几种主要公共空间:核心景观,广场,庭院,结合实践经验和相关调研,着重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加以分析。

1、核心景观

校园规划中核心景观(带)是规划重点之一,往往占地较大,注重园林和地方特色的体现。通常的做法,一是地用原地形地貌,洼地成湖,高地成山。二是,在平地上挖湖掇山,打造人工山水园林。

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规划中(图2),由于场地中部有两条重要管线通过,将用地大致分为南北两半,设计中把中央较高地势打造成一个园林式的山体景观,使校园形成南北两个校前区广场和中央山体贯穿的轴线。形成中央山体两边建筑环绕的独特空间,山体成为南北联系和活动交往的焦点,形成富有生机的动态场所。

核心景观如果缺少和周边建筑对话协调,就显得孤立没有生气。如果规划是为一个“概念”而生,没有和地势及建筑有机的结合,既占用大量的土地,又缺乏场所精神,可能会沦为形式主义的构图。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有机组织空间[2]。

在天津体育学院的设计中,利用原始地形自然成湖,打造了以水系为主的中央景观区(图3、图4)。湖水和远山呼应,体现文脉的继承。核心景观成为整个校园最大的公共空间和特色。中心景观统领整个校园规划,是周边建筑空间布局的基调,使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得以实现。实际情况表明,湖边及面向湖面的建筑周邊是开展各种活动的聚集场所,比如歌舞晚会、拍摄电影短片等。

图3 天体学院原始地形 图4 天体学院规划总图

2、广场

当前校园规划中,主入口校前区,往往规划一个较大的广场,这一形态是西方近代大学规划的手法,突出体现在莫斯科大学的规划上[3],后来被我国广泛采用。例如清华大学主楼前轴线广场(图5),它的优点是展示了校园宏伟的轴线,但是如果单纯追求大气、阔气,忽略了空间的场所精神,往往会出现功能上、交通上、和人的参与性等一系列问题。

新校区中类似情况也在发生,如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图6),从入口到图书馆的轴线广场,大小约100x650米,图书馆前圆形广场直径达180米,两侧建筑相聚达300米,几乎感觉不到两侧的建筑,给人莫名的空旷感。这种空间缺乏让人停留的场所精神。

图5 清华大学主入口广场

图6河北科技大学主入口广场

分析原因可以看到:

1)在规划形态上:这种设计缺乏灵活性,没有和校情结合。上世纪初的校园规划,体现了当时时代的进步性。但是当期我国大学发展有明显的自身特点,人数多,交通量大,建筑规模大,建筑物基本为4-5层。因此在校园规划上一味的搬来某种形式是不是还合适呢,能不能根据自身校情营造特色的校园空间,值得深思。

2)在人的使用上:缺乏人的参与和高效分流的交通规划,没有供人停留的空间环境,包括交流空间,广场家具,多功能性等等,缺少考虑人与空间的互动[4]。

3)在意识形态上:广场成为学校的门面,学校期望通过这个空间来展现气势宏大的形象,规划被赋予太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难免会出现歪曲和变异的空间形态。

总之,广场空间好坏不在于大小,合理的尺度和定位,与周边建筑群体有机结合,精细规划和组织各种人流车流,注重人的参与性和使用性,才能创造出适合自身校园特质的公共空间,使其成为校园的精神空间,这种场所自然会成为大家认同的校园名片。

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新校区的设计中(图7),就着重研究了校前区的规划布局,尤其是主入口广场的尺寸控制,尽量压缩大小,营造合适的尺度,抛弃常用的轴线对称布局,注重空间的转换和引导以及动态体验,打造有机的建筑与场地关系,加入人的动态因素,营造有丰富体验的公共空间。

图7 辽宁中医药大学方案总图局部 图8 长春大学庭院——湖景的渗透

3、庭院

指教学楼组团庭院,生活区庭院及楼间公共小庭院等空间,这些是最贴近使用者的空间场所,但是往往在设计中没有被充分的重视。如何让这些空间真正为人所享用,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场所精神,为师生营造丰富多彩的空间。例如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教学组团采用网格布局,形成很多的内庭院。教学楼群与富有特色的稻田景观毗邻,这些院落在构图上是稻田景观的延伸。

在长春大学的规划设计中(图8),注重考虑了中央景观和周边建筑空间的共享,打造校园特色核心景观。周边教学楼以组团围合成不同的庭院空间,这些庭院都是开放的姿态,与湖岸景观渗透呼应,注重人的参与性和可达性,大的围合和小的庭院相互渗透,营造了山水园林、幽林书院的场所精神。

三、 策略探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场所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切实贯穿在校园公共空间的各个环节,如何在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中更好地营造场所精神,提出几个关注点:

1、合理的土地利用。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尊重地形地貌,理性分配用地配比和划分,是整个校园规划各功能区布局的基础,也是是校园公共空间特色的基础。在规划中尽量做到节约土地,整合资源,因地制宜预留发展。

2、適宜的空间尺度。

即尺度的控制,尺度是周围界面围合的大小给人的感受,基于认知的大小、比例、范围等的相对关系。不同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空间层次和尺度[5]。适宜的空间尺度是场所精神的个性特征。

3、人的参与和体验。

人的使用才是场所精神的价值,场所需要满足人们停留、交流、活动的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气候与时间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比如座椅的设置,灯光的配置,活动的场地,绿化与私密性,商品的服务等等。公共空间归根结底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形成特定场所。

4、多种主题空间。

主题空间是营造良好场所的有效手段。明确了“主题”就能有针对性的营造场所,带来一定得群体效应,提升场所精神。校园的不同的活动需求很多,这些主题性的场所是对学生日常的关切,也是校园环境品质所在。

5、景观元素配置提升空间特质。

景观元素包含很多,比如座椅、亭榭、雕塑、植物、花卉的配置等等,对于营造良好地场所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元素的配置应切实从使用的角度,来满足人的舒适性和愉悦性,加强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

总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是一个多元的整合,牵连到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校园建设各阶段的思考。希望在以后的校园规划及建设中营造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形成有内涵的校园环境,其实质是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挪)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孙靓.大学校园典型公共空间环境调查与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9]:56.

[3] 凃慧君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郝淑娜.从行为的角度探究大学校园公共空间[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7.

[5] 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华.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2]:47.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大学校园公共空间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场所精神”的回归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