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特征与传承

2015-11-02 19:35苗钟立孙小燕陈玲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西北套路

苗钟立 孙小燕 陈玲

(甘肃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特征与传承

苗钟立 孙小燕 陈玲

(甘肃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甘肃兰州73007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依据西北传统武术的实践过程,从西北人文关怀的视角,分析甘肃传统武术的精神美、道德美、技艺美、动作名称和歌诀美等美学特征。探讨其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以提高人们对西北传统武术的鉴赏能力,深化和丰富武术文化内涵,为武术美学学科建设和西北传统武术的推广与传承服务。

武术美学西北传统武术八门拳术

1 前言

武术美学是以存在于武术文化中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武术美学是武术哲学与现代美学的交叉学科。本文对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的研究,不在于鼓励武术的本质向花拳绣腿方向发展,而是指导国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武术形式的认识与价值判断。不同的武术形式应该按照各自发展方向和社会功能而日趋完善,不应该、也不可能背负所有的武术功能于一身而踌躇满志、寸步难移。武术美学不仅要指导习武者提高自身的思想修为和攻防技术的艺术价值,还要提升武术爱好者的欣赏武术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尤其还要指导人的终极关怀和精神追求,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伦理观。

2 甘肃传统武术内容与传承

西北地区自古地幅辽阔,地形复杂,多民族融合,甘肃作为西北五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见证和统领着武术在西北各地300多年的发展与传播历程。在解放前就已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的西北风格特点的拳种和套路。其形成过程中,甘肃的驻军和过往客商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各种拳种套路,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具有西北风格特点的拳种内容。浪里淘沙,目前在甘肃比较流传的传统武术主要有通备武艺、八门拳术和西棍等内容,其中社会影响最深的是通备拳艺。

2.1 通备武艺

通备武艺是经马凤图、马英图两兄弟和当地武术前辈以融通兼备为主要理论框架,突破门户之藩篱,根据通备劲力规律将劈挂拳、八极、翻子和戳脚等拳械技艺融为一体,近百年发展成为西北广泛传播的拳械套路。拳术包括四路劈挂拳(又叫马家通备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和通备十路弹腿等基础套路。

劈挂拳动作包括由滚、勒、劈、挂、斩、卸、剪、抹、掠、摈、伸、收、探、弹、砸、插、擂、猛十八个基本招法组成。在套路演练中追求正、顺、活、合、快、力、巧、精、妙、绝十字要诀[1]。在甘肃的马氏劈挂拳演练中发力汲取了八极拳的寸劲,翻子拳的翻扯劲,穿插劈挂拳的轱辘劲与鞭打劲。动作时而连绵不绝,行云流水;时而嘎然而止,山崩地裂;时而快速敏捷,闪转腾挪;时而左右穿行,上下翻飞;尤其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注重腿法的训练,充分反映了南拳北腿的武术风格。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主,追求崩、憾、突、击、挨、戳、挤、靠等劲。发招进手多用“顶、抱、担、提、胯、缠”技法,重视“崩撼突击”和“贴身近发”。马凤图先生对八极拳有一个题词“岳山八极,开门短拳;七刚三柔,龙翔虎潜”。八极名家刘云樵先生在他的《八极拳》一书中,也强调八极与劈挂的融会贯通,讲“八极是刚中有柔、劈挂是柔中调刚,八极之功成,当得虎背熊腰之态;劈挂之功成,每具猿臂蛇腰之致”[2]。

翻子拳就是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提到的“八闪翻”,甘肃传习的有站桩翻、萃八翻、健宗翻、掳手翻等。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灵活、拳法密集多变、招法迅速连环。风格是“脆如斩钉截铁、快似利箭穿革、硬同重锤击石、弹如强弓满月”。快是翻子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技艺速度的最高追求,口诀曰“出招必准,中者必损”“双拳密如雨,爆竹一挂鞭”。翻子拳、劈挂拳与戳脚相配为伍,长短互补,也追求吞吐发力,辘护翻扯、搅靠劈重;注重以腰发力、浑然一气,其特点是套路简洁实用、技法敏捷凶悍、发力迅猛遒劲、架势俯伏闪动、势如暴风骤雨、全套一气呵成。

通备器械保存了若干重要的古兵器技法,最具有典型的是六合大枪、双手刀(剑)、风磨棍三大系列,还有奇枪、提袍剑、劈挂刀、苗刀、拦门撅、三节棍等。近数十年来,吸收了西北陇上鞭杆,通过劲力和技法改变,逐步形成了源于陇上而又不同于陇上的劈挂鞭杆技法、技术套路[1]。苗刀的招式集成枪、棍、刀之艺,招式发而不隐,暴而不柔,力尽发而不留余地;动作朴实无华、招招不空、一气呵成、独具一格。

2.2 八门拳术

八门拳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相传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最初始于兰州,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传到西北其他地区。兰州八门拳被称为封手拳和炮捶,青海称八门拳为驷意八门拳;武威称为封手八快。八门一词最早出现于《太白阴经》,八门拳以八卦原理为拳理,拳打休、生、杜、惊、死、伤、景、开八门,对应闪、展、腾、挪、松、紧、滚、缠八种动作[1]。八门拳械中的鞭杆,左挑右劈,前打后击,凶猛异常。这种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劲力饱满、变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练者手中似蛟龙缠身,魅力无穷。尽管在历史上相传八门拳的英雄人物很少,毕竟练习此拳种的人地处西北文化较落后,成为达官贵人机率较低,但它为保护个人财产,生命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2.3 “北腿”与“西棍”

在武术界,“北腿”是我国北方武术流行中鲜明的特点之一,内容有查拳、华拳、长拳、少林、谭腿、八极拳、翻子拳、劈挂拳和八门拳等。其中,谭腿被公认为北腿的主要代表,“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是北腿的典型特点。甘肃传统武术由于传播来源多样而内容庞杂,马氏兄弟根据通备劲力规律将劈挂拳、八极、翻子、戳脚和弹腿等拳术技艺融为一体,改良和创编后的马氏通备劈挂拳二、三、四路才是甘肃乃至西北武术“北腿”的集大成。在套路、击技上常常是手领脚发,手防腿踢,上下配套,前蹬后撩,左勾右挂,外摆里合,明圈暗点。与上肢的劈、挂、撩、拽相结合,动作凶猛而又细腻,粗狂而又精湛。“西棍”是从棍的粗细长短来区分为齐眉棍、条子和鞭杆,技法特点上称:单手条子,双手棍,掉手鞭杆;棍打轮子,条打褶子,鞭打梢把。甘肃棍法兼收刀、枪、剑、鞭之法,相互为用,融为一体,变化多端,神妙莫测。据记载,棍有炮棍、天启棍、秦安壳子棍和疯魔棍等60多种棍法套路;条子有丧门条子、黄龙条子、梨花条子和西域条子等20多种套路;鞭杆有五虎群羊鞭、黑虎鞭、缠海鞭杆和劈挂鞭杆30余种鞭法套路。棍法基本有撒、撅、提、拦、搬、卷、封、闭、摆、扎、扣、拨、缠、劈、扫、挑、点、撩、砸、盖和压等24种[3]。西棍有短有长,技法长短结合,互为补充,充分体现棍为诸兵之魁的本色,尽显“长一寸强一分,短一寸险一分”器械技击特点。鞭杆练习要求:身械协调,长短倏忽;走鞭换手,身灵步活;伸屈吞吐,刚柔相济;起伏转折,快如闪电;纵横交织,力贯鞭稍。讲究鞭犹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捕鼠,步象雄鸡斗勇。[4]

3 甘肃传统武术的美学特征与意义

武术美学不但研究武术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还研究不同武术拳种攻防技术中的身体艺术特征,以及技战术使用中的美学价值[4]。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特点主要表现在精神美、武德美、技艺美和动作名称与歌诀美等方面。

3.1 精神美

中国传统武术的美首先是精神美,充分体现在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救亡图存、大无畏的民族精神。甘肃人民如果没有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豁达精神,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就没有各种武术拳械在甘肃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没有通备武艺、八门拳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更没有西北武术风格的繁荣与彰显。以通备武艺为例,马凤图先生继承了“理象会通,体用俱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为主旨的通备拳论,结合中国古典“兼收并蓄,刚柔相济,扬长避短”的美学思想,以戚继光“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思想,一生积极倡导和促进武术的跨门派跨地域的交流与融合,将短打八极拳、快打翻子拳和戳脚与劈挂拳的通背劲融会贯通,穷尽毕生精力创立了通备武艺技术和理论。将通备武艺的“文通武备”、“融通古今,兼备内外”、“博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的蕴意用于实践,不断领悟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最终达到“拳艺、书艺、医艺”三艺并重的精神追求。由于拳理与指导思想的高水平和高境界,打破了武林排外守旧传统,使通备拳艺在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迅速完善与发展。成为当今传统武术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通备武学。“通备”思想也蕴含美学“真”“善”的思想与“美”的最终追求。在“通备”思想的指导下,甘肃的其它传统武术或多或少在理论与演练风格上受其影响。理论上突破门户之藩篱,传承文通武备、内方外圆的思;技击动作在艺术造型上沿用旧势,外柔内刚,气韵优美;发力上讲究猛冲狠击,硬脆冷弹;节奏上讲究刚柔相济,崩撼突击。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外俱练”、“形神兼备”、“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美学审美观。

3.2 武德美

“武德”提倡一种大美与大善的结合,要求武者必须崇尚伦理、仁爱忠信、文武兼备。武术界通过对武德的强化、武技的规范、规则的制约、美感的提升等,最大化弱化和消解武术中的暴力元素,使武术呈现出适度体现暴力元素,又巧妙消解暴力的二律背反态势。弱化和消解暴力是武术技击美的特质,美本质上就是德行的外观,也是和谐社会理念下武术的生存发展策略[5]。在甘肃,武术传承主要是师徒、家庭传承和学校传承,师徒与家庭传承有着严格的择徒、授艺和授德的过程。拳师是非常重视继承人的选择的,择徒通过品德、身体状态与体型、毅力与吃苦精神多方面考察,对外恪守“择人而教,宁缺勿滥”的信条。对内遵从儒家“在家为孝,入为国忠”的最高道德标准。通备大师马凤图先生终身实践“文通武备”的精神,“国家危难,匹夫有责”的情怀,解放前在军政两界为国家安定,武术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解放后以高超医术,悬壶行医,名播秦陇,著有《马凤图医案、医话、医论》;后又以精湛武技为师育人,完善通备拳艺孜孜不倦。

3.3 技艺美

武术动作的技艺美包括动作的力量、节奏、攻防和艺术造型等。如果是非正义、反道德之战,即使打斗力量非常迅猛、速度敏捷,动作飘逸、节奏灵动,而给人的感知是丑陋与卑俗的,并非愉悦之美[6]。尽管甘肃流传武术拳种繁多、技法多样,但通过相互交流、实践、融会贯通。体现出整体技击动作简洁朴实,雄壮犀利;刚柔相济,绵里藏针;势雄力猛,势险节短;大开大合,起落钻伏;猛劈硬挂、敏捷凶悍的西北传统武术特征。蕴含了西北民族人民粗犷豪爽,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武术作为内涵丰富的人体建设方式,是人体体现技击动作的科学系统规范。武术就需要不断的交流、对练和实战,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西北人民也推崇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一击制敌的武术文化。要想抓住战机取胜,一要增强应变能力、使步法快、出手快、力强劲整;二要加强攻防意识,以意行拳,发力凶猛,心动气达手到。只有学会身、心、意的自我控制,才能通过人体的技击活动完成对人格秉性的禅修与体悟,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天人合一”,最终以有限去突破无限,达到武术之最高之境界,体悟宇宙更高的智慧。

就“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而言,东方民族仰仗的是“体悟”的力量。这与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思维特点是一致的,以对世界的浑沌之悟与比兴而言,构成了东方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特征。劈挂拳对“意”和“象”的要求是:腾如龙、猛如虎、狠如鹰、机警似猴、腰灵似蛇,滑如油、冷如冰、快如电、行如风、站如钉。武术美学的“象”就是根据“意”,通过比拟、象征、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所选择的身体形象表达,给人以体悟的艺术空间;棍法动作要求:简约凝炼,古拙朴实,粗犷勇猛,荒率清晰;换手调把,梢把并用,招断势连,势尽力存;哄闪虚幌,棍法密集,扫扎劈点,变化莫测。外显古朴遒劲之形,内含刀枪剑鞭之法,抡棍快时“好似蝴蝶乱金鸡”。追求人随棍出,棍随人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和谐美。

3.4 动作名称与套路歌诀美

中国的诗词文化历史悠久,古代诗词意境优美,诗意幽远,词性对称,字句平仄押韵。甘肃传统武术动作的名称与歌诀都体现美。如劈挂拳的鹞子穿林,野马奔槽,莽龙翻身,燕子抄水,青龙出水,青龙戏水,白马跪道,青龙蛰伏。八门拳的鸳鸯腿、叶底盗桃、黄羊探蹄、喜鹊登枝等。不仅是词语美,意境更美,而武者根据自己对武术动作名称意境的理解和技击实践对动作造型“势”的演绎更能体现美。例如,八门通背拳歌诀:“八门通背英雄服,左右双捶赛猛虎。花手能顾上中下,寸腿十字又冲捶。捞肘偷步背心打,花手炮捶莫轻发。左砍右劈鹏展翅,拧身单鞭左右使。左右鸾炮穿袖腿,上打下撩并肘膝。画眉三展急如雨,撕肘随带鸳鸯腿”。描写简洁,比拟恰当,意境活泼,充分体现套路中动作对称,劲力纯厚,委婉矫健的运动特点,也表现了八门通背拳“三拳两腿一花手”技击特点;北棍棍法有:黑驴滚缠,独狼下山,丹凤朝阳,凤凰展翅,乌龙摆尾,黑虎掏心,拔草寻蛇,朴鸽旋堂,蝎子立尾,鱼跃龙门,金刚抱琵琶,悟空盗扇等。取“象”不仅有传统的龙、凤、虎、蛇,还有北方特有的驴、狼、鹞、蝎等,还取意于神话故事,充分体现了北棍棍法的名称美和意境美。

4 甘肃传统武术的传承

甘肃传统武术传承途径主要是师徒、家庭传承和学校传承,师徒与家庭传承有着严格的授徒、授艺和授德的过程,授徒规模一般不大,却是甘肃武术的主要传承方式,代表着该拳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学校传承也分为武校传承和高校传承,武校传承由于受到竞赛目的和武术比赛规则的限制,主要以竞赛套路教学为主,传统武术套路为辅,比赛时增加难度动作后减弱了西北特色技法与风格的彰显;高校传承由于受到教师资源、学生质量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导致传统武术拳械传承内容少之又少,并且质量不高,人数不多。以通备武艺与八门拳为例,尽管马氏四杰及其子女与门人为马氏通备拳械的传承做出了不懈努力,甘肃高校也都有马氏劈挂拳的教授,但仅限于劈挂拳一路抹面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和四路太淑拳几乎不见踪迹。八门拳只在民间传承,甘肃高校只有分手拳零星教学内容。由于拳术是器械传承的基础,西棍在高校的传承除了少量鞭杆教学外几乎是零[6]。总之,目前西北拳械的传承面临尴尬境地,武术之乡的传承也只是零零星星,不成系统。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和网络已成为传播西北传统武术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影响着西北传统武术的传播速度与面积,还有助于甘肃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但是,目前在书籍方面关于西北传统武术的专著较少,还没有西北马氏通备拳械的专著。互联网上尽管有一些西北特色的高质量传统武术视频,但主要是组合动作以集锦方式出现,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本看不懂也学不会。西北传统武术既注重实用技法又注重套路演练的意象造型,尤其是通备拳械将技法、招法的精髓和格斗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仅靠视频很难掌握其精髓。所以,只依靠视频与书籍保存是很难将优秀的西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的。毕竟,武术是靠体悟和言传身教来传承与发展的,没有身体在练习与实战中的体会与感悟,是很难得到运动中的力量控制和情感体验。我们应当加强甘肃传统武术研究与学习,不断挖掘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努力为西北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确保西北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得到良好传承。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特征的总结与研究,突出西北武术风格特点与其在中国武术中的特殊地位,不断丰富武术美学研究内容,对发扬与传承我国传统武术与文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目前,武术创新精神是中华武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使体、用、艺融于一炉,才能显出传统武术的本色。对西北传统武术美学研究,不在于鼓励武术本质向花拳绣腿方向发展,而是指导国人对不同时期不同武术形式的认识与价值判断。武术训练不仅能颐神养生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以身体运动的形式为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给人以美的陶醉和诗意文化的享受。

[1]刘宝禄.西北地区传统武术主要拳种的发掘、整理[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1):33-38.

[2]刘云樵.八极拳[M].日本:新潮社,2013.

[3]甘肃武术专辑[M].甘肃: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1987.

[4]朱长喜,谭淑萍.体育与审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5]孙刚.从暴力美学——视域审视武术技击美的心理归因及和谐思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317-321.

[6]苗钟立.中华武学到武术美学三级学科体系的建构[J].中华武术研究,2014(11):6-12.

[7]陈亚斌.劈挂拳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66-69.

Aesthetic Features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in Gansu Province

Miao Zhongli Sun Xiaoyan Chen Ling
(P.E department of Gansu Province Agriculture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By studying relevant documents and analyzing materials, the paper, according to practical summa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rthwest culture of china,analyze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about its spirit, morality,skill,name of action and oral formula, and probes its expression form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eople appreciating the northwest traditional culture,enrich and deepen culture of WuShu,build subject of WuShu Aesthetic,popularize and inherit the northwest traditional culture.

WuShu aesthetic the northwest traditional WuShu the BaMen Boxing

G85

A

1004—5643(2015)09—0020—03

(1)甘肃省高校科研资助项目,编号:2013A-067;(2)盛彤笙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GSAU-STS-1319。

1.苗钟立(197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西北套路
传统武术怎么了?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一座西北小城
Airbnb上的套路
西北不惑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西北望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