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原地域特色拳种文化及功能特点

2015-11-02 19:35张伟峰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形意拳拳种少林

张伟峰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00)

试论中原地域特色拳种文化及功能特点

张伟峰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00)

武术文化根植于中原地域,淋漓尽致地呈现中原文化特色。如少林功夫、陈氏太极、苌家拳等特色拳种文化。这些特色拳种文化有着时间久远、流传广泛、影响深刻等特征。文章试图剖析中原地域的武术特色文化的拳种系别、文化内涵及功能特点,为中原地域武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理论研究基础,为发挥中原武术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优势作用提供参考。

特色拳种中原地域功能特点

武术文化是中原地域鲜明的特色文化。随着国内学者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的不断提高,中原地域武术特色拳种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中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是中原地域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更是体现中原地域的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的重要宝贵财富。本研究在武术非物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剖析中原地域的传统特色拳种文化内涵、功能特点,为传承和发展中原地域武术非物质文化提供理论研究基础,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发挥添油加力。

1 特殊的中原地域及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所指的中原地域主要是河南省一带。现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称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中原地域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且自古盛行尚武之风。因此,也就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早在战国时代,就有“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的记载(《汉书·刑法志》)。而今“少林”已成为中国武术的文化品牌,也成为独特的、优秀的中原地域文化代表之一。太极文化的渊源是从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开始,成为中原地域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太极拳文化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至全世界人民,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中原地域传统特色拳种文化,不仅反映出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中原地域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底蕴。

自2006年5月,少林武功、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被列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对少林武功、陈氏太极拳传统特色拳种文化较为深入研究。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即人类所拥有的重要的精神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见证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维护、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途径及要求。借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意义的理解,基于对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目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归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范围。薛良磊认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足以代表一方地域文化且具有百年历史的技术类传统文化事项”[1]。这一可操作性概念的界定为我们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续研究确定了内容和范围。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原地域的特色拳种系别

中原武术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先后形成了少林拳系、武当拳系、峨眉拳系、南拳拳系、形意拳系、太极拳系、八卦拳系七个地域性的拳种系别。其中,少林拳系、形意拳系、太极拳系三大拳系集中体现了中原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构成了颇具代表性的中原武术文化体系,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少林武术文化拳系。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实际上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据考古发现,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原地区又是古代行气术的重要发源地,行气导引之术(气功)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入寺以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正是少林寺的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发展创造少林武功,也就有了“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2]。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红)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秘踪)、拦手、螳螂、七星、朝(昭)阳、关东、戳脚、鹰爪,以及长拳、猴拳、苌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少林拳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太极文化拳系。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武术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与争论。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最早传习太极拳的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的陈王廷。他结合古代导引养生术和经络学说,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戚继光的《拳经》,博采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创编了想、陈式太极拳,迄今为止,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3]。陈王廷之后,太极拳一直在陈氏族人中传授,人称“陈氏太极拳”。直到晚清时期,太极拳才开始外传,形成杨、武、孙、吴四大流派,各式太极拳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拳理是相同的。太极拳不仅融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而且还渗透着中国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一直被认为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科学健身方法,且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防病治病,老少皆宜的有效锻炼手段。因此,太极拳成为拳系发展势头最快的一个拳系。

形意拳系。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并称内家四大拳派。形意拳的硬打硬进、电闪雷鸣等风格特点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为防身自卫,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清朝初期,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的传播。河南一带流行的形意拳多称为“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龙、虎、鸡、鹰、蛇、马、猫、猴、鹞、燕)和四拳八式(头拳、挑领、鹰捉、粘手)为基本拳法。其特点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敌手攻来随我意,以艺服人是真艺”是形意拳的高超境界。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此外,形意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和表演价值,早已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学练者遍及神州大地,其理论深入研究、技能快速传播都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4]。

3 中原地域特色拳种文化的功能特点分析

3.1 中原地域特色拳种文化的特点

历史文化特点。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中原武术文化是中原历史文化的鲜明特色。从中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历史悠久。第二,影响深远。第三,内涵丰富[5]。中原文化以其长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要素,在历史上的唐、宋时期的中原文化更是全国的文化核心。中原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由原始的分裂共生到融合繁荣的发展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中原武术文化脱胎于中原文化,也形成和发展于作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原文化的形成、中原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在武术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原武术一直作为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主力军,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扮演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角色,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以其特有的武术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和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地域性特点。中原武术文化是通过中原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来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除了受到中原地域内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影响外,无疑受到特定的地域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中逐渐成熟和完善,沿着自身规律向前发展。中原地区历来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夏季炎热,冬季酷寒,多水旱之灾,且兵连祸结,战乱频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原人粗犷刚烈、尚武尚勇的性格。农耕文明是中原文化诞生的主要经济土壤,也是中原武术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6]。因此,“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农耕条件促进了中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体现着独特的地域特点,同时反映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仿生学特点。仿生是中原武术的又一大特点。仿生其实就是将武术动作名称及内容,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等编排和命名武术动作。仿生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动物仿生、自然仿生、生活仿生等。中原武术中的太极拳系、少林拳系中均具有大量的仿生动作,这是中原武术的一大文化特色。如动物仿生,仿虎的“猛虎扑食”、“猛虎下山”等;仿豹的“金豹回头”、“豹子出洞”等;仿猴的“小猴抢瓜”、“猴子偷桃”等;仿猿的“白猿攀枝”、“白猿献果”等;仿鹤的“白鹤踏雪”、“白鹤亮翅”等;仿鸡的“金鸡盘腿”、“金鸡独立”等;仿鹰的“老鹰捕鸡”、“金雕展翅”等。如自然仿生,如“风扫残云”、“翻雷滚天”、“采风复雨”、“风卷霹雳”、“风卷莲花”、“黑风卷海”、“风扫梅花”、“拨云迎日”、“水打车轮转”、“七星拳”等等。再如生活仿生,“夜叉扫地”、“浪子踢球”、“双手摘桃”、“骑马问路”、“风筝游天”、“童子牧羊”、“双手推窗”、“梨花舞袖”、“下海捉鳖”、“果老砍瓜”、“回头望月”等等。动物仿生可谓上至飞禽下有走兽,把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神话动物也作为仿生的特别符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仿生和生活仿生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朴实的中原地域本土文化气息,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光芒。

3.2 中原地域特色拳种文化的功能

功能,英文翻译为Function,新编汉语词典解释词义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功能也表现出多元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取向,而且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产生着不同的、多方面的功能和效果。经过历史发展与演变,中原武术技击的功能逐渐退化,但其健身养生、防身自卫、教育修身、娱乐观赏等功能亦更为丰富和完备,其独有的生命教化、民族凝聚力等作用得到了进一步认同和发展。健身养生功能。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的诸多精华。如太极拳的动作柔软、慢、连贯、走弧线(即圆弧线动作)和一动无有不动的特点,而一动无有不动的特点也证明它的全面锻炼作用。另外武术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法则对人的神经系统的锻炼亦极为有益。实践证明,太极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特点,对人体本身的健康促进、防病、治病、增进身体机能等获得显著的效果,对促进人身体全面发展、健康水平增进、人体适应性的提高、延缓衰老都具有特殊的功效。这都是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的体现。

防身自卫功能。武术的技击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而与猛兽进行搏斗从而产生了最早的原生形态技击术。所以说,武术的最基本的本质功能就是技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氏族与部落之间大规模战争的出现,工具的产生与使用、兵器的制作与发展,武术技击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存、宗教祭祀、教育、娱乐等功能转化为服务于战争、军事等的搏斗训练和民间武术两路发展路线。但不管是军事的武术体系,还是民间的武术拳派,武术最根本的技击性一直有存在的。通过练拳习武,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各种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法,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如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中拳术的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体现出武术的技击性。

教育修身功能。“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以技先”的哲理,深刻反映了我国传统伦理观、道德观的育人宗旨。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因此,少林武术讲究的是“禅武合一”的精神。少林武功一开始就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内涵,具有修身养性,善化人性,清净无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禅”等武功相辅相成,达到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既成为加强道德修养的载体,又成为修心养性的陶冶情操、追求人格价值的重要手段。对现代人来说,武术教育修身功能更是促进社会个人融入社会、实现道德净化、追求“天人合一”高尚的思想境界。

娱乐观赏功能。武术独有的审美情趣也给武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武术套路的演练是通过“形”与“神”的和谐来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特点,从而体现武术的艺术美。如少林腿法的粗狂豪放、太极拳的轻灵柔和、大刀的气势雄伟、少林棍术的横扫千军、长枪的变化莫测等,都是通过表演者的动作形体与神态的和谐逼真,是观赏者产生会意的美学欣赏,产生学习的欲望,带动练习的兴趣,引导练习者在日常练习中达到在悦目、悦心、悦志的功能。另外,对于练习者,利用武术演练中和谐思想的发展观念,从开始追求演练动作与自然的简单和谐观,演进到人与自然和谐、注重身心内外和谐观,向新时期的武德教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和谐观发展,从而达到的与人、与社会、与国家等层面上的和谐观[7]。

4 小结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域武术特色拳系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体现着人文精神,诉说着东方人类的智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中原地域人文与经济相辅,地利与天时互成是发展和建设“中原经济区”优势力量。因此,加强对中原地域武术文化功能特色的研究,为繁荣的中原武术文化发展新局面,提升中原地域武术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1]薛良磊.河南省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陆草.论中原武术文化[J].中州学刊,2007(1):154-160.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http://baike.baidu.com/view/951468.htm#5.

[5]谢晓鹏.弘扬中原文化促进河南发展[J].中州今古,2005(5):76-78.

[6]张玉景.河南武术文化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2):24-25.

[7]李红卫,郑华.中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功能特点[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09(4):1-4,8.

Study of the Cul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eatured Wushu Styl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Zhang WeiFeng
(P. E. Department,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Wushu is roo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and most vividly presents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Shaolin kongfu,Chen Style Taijiquan,Changjia Chuan,etc..These featured Wushu sty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ng history,widespread popularity,and profound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Wushu style system,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featured Wush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aiming at lay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and providing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advantageous role of Wushu cultur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Featured Wushu styles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G85

A

1004—5643(2015)09—0027—03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142400410710。

张伟峰(1977~ ),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形意拳拳种少林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形意拳源流与发展考略
Determination of the Dose of PAC in Ultrafiltration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