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基础训练发展综述

2015-11-02 19:35韩青松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柔韧性套路训练方法

韩青松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竞技武术基础训练发展综述

韩青松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近代国门打开后,在中西体育文化的碰撞交融中,竞技武术脱颖而出,历经曲折、磨砺而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当代武术运动的主体,并以其强身健体、养精益神、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实际功效,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对竞技武术更是兴趣浓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有关青少年儿童的武术基础训练理论进行梳理,从竞技武术训练对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影响以及基础训练的内容研究及创新出发,旨在为今后的青少年儿童武术基础训练中,促使教练员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改进训练方法,完善训练手段,提高训练科学性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竞技武术训练理论尽力。

竞技武术青少年基础训练

近代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破打开之后,在中西体育文化的碰撞交融中,竞技武术脱颖而出。其以传统武术为母体,借鉴西式体操与西方竞技体育的组织形式与先进思想,历经曲折、磨砺而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一个由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组成的完整体系,成为当代武术运动的主体。竞技武术以其强身健体、养精益神、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实际功效,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对武术更是兴趣浓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勤学苦练获得一技之长。

1 武德教育:武术训练的道德指向

武德,是在中国传统理论思想的浸润与规范下,在武术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协调着习武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武谚有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尚武崇德以期达到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是众多传统武术家终其一生的价值追求。

然而竞技武术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性,造成在训练中片面注重技术训练而忽略对武术精神及内涵的不良现象。刘鹏认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武德,精微而博大,在武术训练中发挥着广泛而积极的作用,但不可避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在弘扬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武德的同时,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与时代需求相接轨,树立新的武德观,同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武术礼仪中体现,贯穿于武术技法的习练,教练及教师须以自身为表率,将武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1]

王格、李静从武德教育在训练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实施出发,将武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刚入训练队阶段、具备一定训练基础以及完全熟悉环境阶段。以武术礼仪、课堂常规为教学起点,帮助学生熟悉环境,遵规守纪,克服缺点,步入正轨。在训练一段时间后,主动调动学生的技击性,培养其全局观念、团体意识,学会合作。对于已训练几年的老队员,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自觉自律意识。[2]竞技武术基础训练需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以及正确的社会荣辱观。

2 专项素质:武术训练的基础

武术套路作为竞技武术的主要形式,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武术套路运动实践证明,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所谓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是指根据武术技击特点和需求所表现出来的从事武术运动所必须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弹跳力和耐力等技能能力。[3]武术套路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此类项群运动表现为战术和运动技能对运动员的影响最低,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

2.1 力量素质

当前以“高、难、美、新”为演练要求的武术套路运动技术难度大,用力突然,连贯性强,武术套路运动主要是由各部分肌肉驱动身体各关节及全身整体配合的运动,在运动时各关节肌肉会同时作用于它所跨过的几个关节,如果没有强壮有力的肌肉做保证的话动作就非常的容易变形,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导致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生。[4]根据所查阅的资料,目前国内外大量的关于力量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的研究报告基本上都认为男子在14-20岁,女子在12-18岁之间,因此,在刚开始进行武术训练时,不宜进行过大运动负荷的练习,应通过武术基本功的习练实现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对武术的初步认知。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以及运动员身体的不断发展,应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适当增加武术练习的强度以及一些必要的力量训练。同时要注意在增加强度的同时保证习练者的营养需求,适时增加趣味性力量训练。努力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手段,使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达到竞技武术运动的要求。

2.2 柔韧素质

在武术训练中非常注意柔韧性的训练,柔韧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武术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在武术训练中,一般把对柔韧性训练的注意力放在屈髋(如压腿、劈腿、踢腿)、下腰和肩关节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对其他关节柔韧性的训练。[5]在训练及比赛中发现,有的运动员膝、踝关节柔韧性不好,在做某些步型时出现动作规格不高、稳定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日常训练中忽略了膝、踝关节的柔韧性练习,而下肢的力量型训练又较多。虽使下肢力量不断增强,而有关的肌肉弹性和伸展性却逐年下降,价值又不注意训练有关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膝、踝关节的柔韧性则可能越来越差。[6]在训练时,可采取以下几种训练方法来提高膝、踝关节的柔韧性:(1)单腿屈膝后搬腿;(2)跪仰卧;(3)双腿屈膝后搬腿;(4)背伸压踝;(5)开膝深蹲振动。将其作为日常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柔韧素质。

在近几年的柔韧性训练方法的发展中,出现了几种新型训练方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意念辅助训练法、振动刺激法、热效应训练法。[7]新方法的出现也为我们改良柔韧性训练方法提供了借鉴,在青少年武术教学训练中,可采取以上训练方法,循序渐进,进一步提高全身柔韧水平。

2.3 速度素质与弹跳力素质

速度素质训练分为加速能力、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三大部分,其中加速能力和速度耐力训练队武术运动关联最为密切,在完成套路中的步型、步法变换以及手法变换中起着重要作用。[8]速度素质突出的运动员,在完成套路时,节奏分明、动作迅捷清晰,快速有力,真若“动如脱兔,静如卧石”。7-14岁是青年儿童发展速度素质的敏感时期,在该阶段应加强儿童加速能力的训练,常用速度练习有:40-60米加速跑、200-400米变速跑、高抬腿跑等,还可进行追逐游戏以及球类游戏,在趣味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加速变向能力。

而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套路中的腾空动作的高度和难度不断有新的突破,潇洒飘逸的腾空跳跃成为每一个优秀武术运动员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运动生理学中,7-15岁是青少年儿童跳跃素质快速增长阶段,与协调性、速度和力量共同发展。常用的弹跳练习有:立定跳、抱膝跳、蛙跳、跳绳;各种跳跃动作的分解练习与完整练习。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运动负荷的合理度,防止过量练习对运动员造成损伤。

3 常见难度动作的科学分析

新版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实施,使武术套路比赛更加具有竞技性、观赏性。比赛中的指定难度动作已成为整个套路的核心,其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提高难度动作训练水平对提高运动成绩至关重要。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多运用视频分析、问卷调查、人文学、科学实验等研究方法对难度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由于性别的原因,男性运动员与女性运动员身体素质与生理结构大有不同,故在分析时应单独分析。在“武术套路典型跳跃难度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及训练方法研究”中,郭志禹等人针对男子武术运动员常做的四个难度动作进行分析,得出成功完成这4个典型跳跃难度动作要注意把握腾空高度和离、落地时的速度。部分难度动作出现率较低是因为不正确的落地姿势极易造成运动损伤等重要结论。[9]陈峰等人在“女子武术运动员的难度动作特点与训练”中应用摄像分析等手段,对女子武术运动员的难度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诊断,寻找落地不稳定因素,提出个体的理想技术模式,模拟比赛负荷强度训练难度动作,在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的训练中,提供科技服务。[10]也有学者针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难度动作的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影响旋风脚720度成功完成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技术的掌握程度,空中本体感觉,心理因素,腾空高度,静力性力量和柔韧性。[11]在不同的阶段应使用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训练,以到达预期的目的。

4 武术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的影响

青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从运动系统来看,儿童的骨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柔软,骨骼短细,软骨成份较多,骨化尚未完成。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来看,儿童血液含量的绝对值小于成人而相对值则比成人高。从神经系统来看,儿童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均衡。武术训练可刺激儿童的应急能力,提高灵敏性,改善儿童前庭机能,显著提高前庭稳定性,促进儿童感官机能的良好发展。[12]这些已经被武术训练实践所证明。武术训练能使少年儿童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安静时心律徐缓,血压较低,明显形成“运动心脏”。[13]通过对照试验证明:武术运动员的骨密度和骨硬度均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长期有规律地进行武术锻炼有利于提高人体的骨骼质量。[14]

5 结论与建议

(1)老师及教练应结合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在练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力量训练。同时要正确进行柔韧练习,重视形体训练,在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同时保持良好的身体形象。

(2)技击是武术本质的主体,在训练中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攻防练习,改变对“套路只是花架子”的错误观点,实现“套路也有真功夫”的目标。可借鉴传统武术训练中的拆招、喂招的教学方法。

(3)通过利用音乐陪衬、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和学生合作学习等训练手段的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武术训练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中小学学生参加武术训练。

(4)提高训练手段的科学性,预防并减少在训练过程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1]刘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搏击·武术科学,2005(1):49-54.

[2]王格,李静.浅谈武术训练中青少年的武德教育[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163-165.

[3]刘惠婷.青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素质评价标准[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73-75.

[4]朱建萍.刍议青少年武术训练中力量素质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1(4):6.

[5]温力.武术训练中膝踝关节柔韧性的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1(2):64-67.

[6]刘建智.武术运动员膝、踝关节柔韧性训练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5(11):51-52.

[7]闫俊.武术柔韧性训练方法的改良与探索[J].搏击·武术科学,2011(11):56-57.

[8]温祝英.略记7-12岁儿童武术训练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5(4):40-41.

[9]郭志禹,朱东.武术套路典型跳跃难度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及训练方法研究[C].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10]陈峰,郭琼珠,魏丹彤.女子武术运动员的难度动作特点与训练[C].第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11]林兆生.竞技武术套路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度训练方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5-78.

[12]林小美.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851-853.

[13]高文山.武术训练对男少年心血管系统的某些影响[J].体育科学与教研,1984(4):36-43.

[14]孔明涯,林爱翠.专项武术训练对男性青少年骨骼质量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2):45-46.

A Surve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Training of Competitive Wushu

Han Qingsong
(P.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After twists and turns, competitive Wushu stands out and evolves into maturity, in collision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after entering into the modern world.It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Modern Wushu and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Wushu enthusiasts with its utilitarian effect of physical fitness,sentiment edification,and will exercising.Young children,especially those at the stage of their growth tend to be more interested in Wushu.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method to analyze and rearrange basic Wushu training theories related to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on young children and the content and originality of these basic training theories,aiming at promoting coaches to follow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to improve their training method in basic training.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contribute to the rich theory of Competitive Wushu training.

competitive Wushu Young children basic training

G85

A

1004—5643(2015)09—0006—03

韩青松(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教育。

猜你喜欢
柔韧性套路训练方法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二)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一)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论柔韧对少年蹦床运动员的影响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