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浙西古村麻蓬村麻蓬武术的个案研究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

2015-11-02 19:35马俊成马妮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遗产物质

马俊成 马妮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对浙西古村麻蓬村麻蓬武术的个案研究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

马俊成1马妮2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浙西古村麻蓬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天主教村落,该村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文化。麻蓬武术起源于福建南少林拳,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其它拳种,具有明显的南派特色,属于南派武术。通过文献资料法、民族志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研究发现:麻蓬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也存在武学体系不够完善、传承人不明确、传承策略不够明确、传承途径单一、传承思想保守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下列对麻蓬武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认定麻蓬武术传人,确保麻蓬武术传承的完整性;确定保护内容,确保麻蓬武术的科学性和价值;选择合适的传承与发展途径,确保麻蓬武术传承的广阔性;合理利用新媒体传播;在保护非遗基础上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武术文化品牌等。

天主教村麻蓬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及国家相关部门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衢州市麻蓬村是浙西历史悠久的一个古村落,村子有傅王量大家族。相传傅姓家族自明朝后期迁居麻蓬,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麻蓬村拥有浓厚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在史学、宗教学和体育学等领域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其古建筑、天主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力。

3.5 加大民族地区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各乡镇、社区要在谋划综合文化站的选址建设、项目争取的同时,与文化、人事部门协调,通过考核、调配,确定文化专干人选,进而推荐培训,使其尽快将文化站的工作拿在手上,建立乡镇文化项目、艺人、村文化室情况数据库。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要拿出乡镇文化站专干、民间艺人、村文化室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完成乡镇文化工作的各项培训任务。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以衢江流域为主的区域,古称姑蔑、大末、信安、新安、西安等,史称“四省通衢”。麻蓬村民风淳朴、崇尚习武强身,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据村中老人说,祖先刚迁到此地时,因与周边信仰不同,怕受欺负,派人到福建学习十三太保拳。后来村里组织团练,习武自卫,麻蓬拳代代相传,村中男女老少皆会三招两式。1938年到1940年间,由于日本侵略衢州,衢州中学搬迁到石梁乡间继续办学,中国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就曾在此就读。石梁镇梁溪及邻村麻蓬村的习武氛围给这位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在武侠小说《碧血剑》中以麻蓬武术为原型生动地描述了“石梁帮”、“十三太保”等内容。进入新世纪,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的融合,麻蓬村与周边村子已无很大差异,村中一座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成为浙江省文物单位,麻蓬“十三太保拳”和“武医伤科”也被列为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研究麻蓬武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麻蓬村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到与麻蓬武术有关的社会各阶层人员、麻蓬武术的种类、内容体系、拳谱脉络、练习方法、历史典故等。

股骨颈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骨折形式,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中多采取手术治疗的形式,但是由于骨折位置的特殊性,有效的术前骨折分型能够在根本上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成为临床治疗中的必要环节之一。6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来源于在我院治疗,将其作为此次样本数据研究资料,现对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与X线检验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分型情况加以明确说明。

麻蓬武术发展了三百余年的历程,形成一套独立的武学体系,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麻蓬拳谱被烧,一些拳师被批甚至被打成右派,造成一些传承上的断层,甚至导致个别套路和功法内容失传,保护工作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后,当地政府和麻蓬武术的传人意识到保护麻蓬武术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保护性的工作,如创办了麻蓬武馆、申报了“十三太保拳”和“武医伤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学校进行麻蓬武术的普及性推广,使得麻蓬武术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在许多企业中,缺乏对财务监督的重视,不能发挥监督作用,尤其是在很多企业中,财务部门都不是独立的,因为也没有独立的监督,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够严谨,对管理者的“依附性”很强。很多企业在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中,常常不够专业,这就使得很多违规操作不断滋生,出现“财务舞弊”现象,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4.4 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开始挖掘与整理,丰富武术文化内涵

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传统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类学、麻蓬”等为关键词,共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及期刊文献数百篇。查阅了历史文献及关于衢州地方志的研究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支持及研究方法的参考。

天刚刚要黑下来,顾盼打电话找她上网,约好在上海路网吧。她到了,他却没到,网吧里到处都是些在打魔兽的男孩子,有些已经不再是孩子,但仍然对这虚拟的游戏世界充满热情。阮小棉是羡慕这种热情的,她的童年很短暂,从十二岁开始就看清了这个世界,她没有幻想,没有渴望,没有追求。在这个懵懂的世界上,她很清醒地活着。她才二十二岁,却像是历经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她真想醉一次,这种清醒有多么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上周(8月6日-8月10日),二铵出口市场持续发力,价格整体企稳,局部灵活调整。8月13日中国磷酸二铵批发价格指数(CPPI)为 2850.39点,环比下跌1.88点,跌幅为0.07%;同比上涨224.40点,涨幅为8.55%;比基期下跌371.38点,跌幅为11.53%。8月13日中国磷酸二铵零售价格指数(CPRI)为 2950.95点,环比下跌14.72点,跌幅为0.50%;同比上涨111.76点,涨幅为3.94%;比基期下跌270.82点,跌幅为8.41%。

(2)专家访谈法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的一词是传承,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内容。“传承一般是指人类特有的传递能力与机制,是在人类社会进行的代与代之间的文化传递和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的文化传播。与传承关系密切的概念还有传人,指的是继承某门学术使之流传的人。”[3]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流传下去的重要环节就是传承,没了传承,遗产终究会失传或消失。

(3)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组利用假节日以及当地的节庆等重要活动期间于2011年3月-2015年1月进行了六次时间长短不一的田野调查,获取了诸多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中对麻蓬武术的历史及现状,发展进行追踪溯源;对麻蓬武术重点人物进行了深度访谈。根据麻蓬拳的相关传人和习武的老人,了解麻蓬武术的发展脉系,历史典故等。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研工作:(1)对麻蓬村傅、王两大家族及花坟前徐氏等主要人物进行了深入访谈。(2)对麻蓬武术的主要继承人进行了采访并拍摄了相关练拳的照片、录像等资料。(3)对申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十三太保拳术”和“武医伤科”的相关部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进行了访谈并取得其支持。(4)课题负责人亲身体验麻蓬村风土人情,调查武术故事,并向其中一位年近六十的拳师学习麻蓬拳中的“十三太保拳”和“天宝拳”。

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相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受到美国的影响,是与“物质遗产”的概念相比较产生的。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特别设置了一个管理部门,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部门。[2]1985年,我国签署了加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文件。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工作的意见》,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文化遗产日”。

访谈国内知名的武术名家林小美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学肖丽琴教授,学习并探讨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研究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确保研究的覆盖面和研究的质量。

有关学者根据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具有非物质性、不可再生性、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等特质。[4]近年来,武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一系列传统武术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计518项),其中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和“邢台梅花拳”共6项传统武术列人其中,之后的第二批、第三批和第四批都有不少传统武术项目入选,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在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中,麻蓬武术也申报并被列为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麻蓬武术的内容及传人

3.1 麻蓬武术的内容体系

麻蓬武术的传人目前正不断丰富麻蓬武术的理论和技术资料,完善其武术文化内涵,准备近年编纂相关教材,并积极筹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2015年1月,课题组对麻蓬村再次进行调研,麻蓬村西已经基本建设成金庸文化广场,并以“金庸”命名以扩大影响,打造文化品牌,同时广场上以“十三太保拳”里的主要动作为原型创作了十座动作雕像镶嵌于河堤之上,以供游人欣赏并感受麻蓬武术文化。由此说明当地政府部门已经重视打造文化品牌,保护麻蓬武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做出了实际的财力和人力投入。

3.2 麻蓬武术的传人

5. 统计学处理:资料采用 SPSS 13.0 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麻蓬村对麻蓬武术的传人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当今麻蓬村仍坚持练拳的已是寥寥无几,更没有以授拳为生的拳师。吴元庭师傅虽然于2007年在麻蓬村开设了麻蓬武馆,但如今过来练拳的人较少,且大部分习武者都是衢州或周边慕名而来的青少年儿童,能够坚持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仅凭授拳难以维持生计。吴元庭在衢州城区开设了悬壶居诊所,以麻蓬武术固有的武医伤科疗法治疗一些伤病或关节病,闲暇时练拳养生。村中另一拳师傅克勤师傅年轻时曾在外地以授拳为生,之后回家务农,闲暇时收徒授拳,傅克勤师傅当今收徒一般不收学费,凭缘分授拳,当然,做徒弟的一般会带些礼物以表孝敬。目前由于傅师傅年龄渐长,也不愿再招收徒弟了。

4 麻蓬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2 研究方法

当前5所被调查学校所在的教务、人资、财务、董事会等主要部门机构在政策、制度、经费、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硬件和软件方面给予相应的匹配和支持力度仍不足。

4.1 开设武馆、传承麻蓬武术

到目前为止,明尼都设法避开了遇到的渔线,它不喜欢挂着饵的鱼钩的样子,但是在明尼苏达州的黑斯廷斯附近,它试着咬了一回鱼钩。它并没有像大多数乌龟那样一口吞下鱼饵,而是侧头迅速叼住了鱼饵,锋利的钩尖扎进它的嘴,利索地划穿了下颚柔软的中部,钩住了下颚的末端。这突然袭来的疼痛使明尼受了惊,它盲目地四下劈砍,但除了空荡荡的河水以外没有找到任何敌人。然后,它注意到了鱼钩,钩身这会儿已经翻转过来,有一半伸到了它的嘴外面。明尼能够咬断树枝,但面对铁质的鱼钩,撕咬只是在它下颚的边缘留下一处处V形的瘀伤。

2007年7月麻蓬武馆开馆,为进一步弘扬该村的传统武术打下了有力的基础。2007年10月麻蓬村在天主教堂大院举办了首届民间武术节,期间村民们表演了“十三太保拳”、“凤凰甩翼拳”、“大洪拳”等拳术让沉寂民间的麻蓬武术重新焕发生机,并使观众及教民大饱眼福。开馆后的几年中,麻蓬武馆陆续收徒授拳,让麻蓬武术在更多的青少年儿童中得以传习。

虽残剩物多为屑末,但“人渣”却不尽是做辅料只演配角丑角的小角色,登大位高位者也是有的,如商纣王帝辛、隋炀帝杨广以及秦桧等,但毕竟精华已失,终难成大业,故不堪大用正用是其基本属性。人这个物种有个善变的特性,没了人性、良知、骨头就成了“人渣”,再找回人性、良知、骨头还能还原成人。

4.2 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

2008年,麻蓬武术以“十三太保”传统拳术的形式被列为衢州市柯城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同年11月14日,衢州市人民政府颁布了衢政发[2008]55号文件《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衢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通知》,将麻蓬“十三太保”传统拳术收于目录第六条“杂技与竞技”之下第54条。2013年5月29日,柯城区教育体育局(文化局)关于第一批柯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候选名单的公示中,把石梁小学麻蓬武术“十三太保”作为候选名单。麻蓬武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得到各有关部门的保护和重视。

4.3 对外交流,提高麻蓬武术知名度

多年来,麻蓬村村民经常自发组织武术交流活动,如傅克勤拳师年轻时就曾以授拳为生,把麻蓬拳术传播到附近乡镇;2006年6月已经习武30余年的吴元廷师傅与儿子吴佳奇参加浙江省浙西片区武术展示比赛,获得了全省二等奖和三等奖的成绩,这是麻蓬武术第一次有记录的以比赛交流的形式走出麻蓬村和外界进行交流,并得到了武术界的认可。近年来,吴元庭师傅利用周末和闲暇时间在武馆和衢州市区教授青少年儿童习练麻蓬武术,教授成人学习麻蓬武术的养生功,并开设了悬壶居诊所,并利用麻蓬武术的“武医伤科”治疗一些运动损伤,从而使麻蓬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和健身项目向广大民众中得到初步推广。

(1)文献资料法

麻蓬武术相传源于北少林十三棍僧所创十三太保拳并融合了南派洪拳而成,至今沿袭流传有300余年历史。它主要包括拳术、器械、功法、武医伤科等四大内容体系。麻蓬武术的拳术主要有十三太保拳、凤凰甩翼拳、四门金锁拳、磨豆腐拳、猴拳、武松脱拷拳、大洪拳、小洪拳、天宝拳、炮拳、九滚十八跌(已失传)、七星拳等;器械主要有棍术、双锏、大刀、枪术、单刀、双刀、板凳等;功力功法有石锁功、石砂袋、抓坛功、铁臂功、六字诀、站桩功、坐功、睡功等注重锻炼效果,强调练功练气、调节气息。武医伤科是治疗因武术训练或打斗造成的跌打损伤或体育运动损伤的中医科学方法。麻蓬武术的武医伤科是由麻蓬武术中传承历史悠久的伤科内容结合中医推拿和中药学等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中医科学方法,它能够对武术运动中的一些损伤起到治疗、恢复和保健的作用。

5 麻蓬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本组25例患者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均为单发性肿瘤,病灶部位:大脑凸面10例、颅后窝5例、蝶骨嵴4例、大脑镰旁3例、侧脑室3例;肿瘤直径1.6~6.8cm,平均(4.3±1.2)cm;肿瘤呈圆状或者类圆状20例(80.0%),半月状5例(20.0%)。以病理结果为标准,MRI诊断符合23例(92.0%),包括大脑凸面8例、颅后窝5例、蝶骨嵴3例、大脑镰旁3例、侧脑室2例,漏诊2例。

麻蓬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拳谱被烧之后至今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无任何形式的教学教材或资料问世,拳师仍然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把麻蓬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传授给徒弟或学员,在传承过程中,有些武术口诀已经有所丢失,这无疑制约了麻蓬武术的发展、普及和壮大。麻蓬武术需要从历史、文化、养生、套路、功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完善其内容体系。

5.2 传承人不明确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对麻蓬武术发展制约的另一重大障碍就是村中至今没有确定好麻蓬武术的合法传人或掌门,没有一个权威的领导者,使麻蓬武术推广的精力分散。一些拳师不愿出头处理麻蓬武术的事务,个别愿意为麻蓬武术发展做贡献的拳师又受到一些村民的质疑,使麻蓬武术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3 传承策略不够明确、传承途径单一

麻蓬武术传承仍然沿用师徒制或武馆授课制,但师徒制占有重要的地位。师徒制是师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的方式。[5]景仰名师、考查弟子、择徒拜师、口传身授、入室弟子、名师出高徒等词汇均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择徒从生活细节、待人接物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层层考验、逐一筛选,并经过繁文缛节的拜师仪式后,才能成为本门派入室弟子。[6]师徒制的传承形式具有规模小、随意性强、传授技艺封闭单一等缺点,不适合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麻蓬武术的传承基本以师徒制的形式进行传授,尽管在有些拳师这里除去了拜师礼的形式,但传播技艺仍然摆脱不了师徒制的授拳形式,仍旧依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播方式。麻蓬武术尽管近年来向周边的学校建立了业余麻蓬武术社团,但传承形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缺乏新意,无法提高青少年孩子们的习武兴趣,严重制约了麻蓬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5.4 传承思想保守

中国传统武术自古就有“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陋习,麻蓬武术也毫不例外,它的传承具有封闭单一的家族式传播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麻蓬武术有所改变,能够向外村,外姓传承武术,但一些精华的东西仍然不愿示人,传承过程中依旧思想保守。如在课题组调研中获得一些拳师的拳术笔记,其中十三太保拳口诀后有这样的备注:“此套路是麻蓬拳母拳套路共三十六单招,必须按照古训拆解成108式以上实战招式方能显示其杀伤力,拆解动作口诀在后页,须由师傅教导才能学会,徒弟应行拜师礼后才可教。”此外,一些自幼习武的村民在我们采访中根本不愿意把所学的武术展示一下,如此的保守思想无疑使得麻蓬武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影响。

5.1 武学体系不够完善

6 麻蓬武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6.1 认定麻蓬武术传人,确保麻蓬武术传承的完整性

传人是指继承某门学问使之流传的人。传统武术的传承是由传人实施的,在代际之间进行的技艺、理论、习俗等传统武术文化内容的传递和传播。[7]传人在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选定传人是传统武术传承中的关键环节。麻蓬武术在传人方面需要以诸多要素为参考,选拔合格的传人。选拔传人要以武德为第一考察要素,然后即是技术精炼、热衷于武术事业,愿意担当武术传承人并发展和传承武术。同时选出的传人要担任武术教练、武术传承大师,对己做到教练结合,精益求精,对外做到以身作则,教授徒弟不保守、不保留。此外,其他麻蓬拳师要配合传人,形成传人团队,破除思想界限,把自己的武术理论和技术与绝技传授给武术传人,以使麻蓬武术更加系统化、完整性。

6.2 挖掘整理并确定保护内容,确保麻蓬武术的科学性和价值

麻蓬传统武术的基本部分,即世代相传的那部分内容必须保持不变,在传承过程中保持原滋原味,不能有所改变。但是,任何一种技艺、艺术如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能随时代而不断地演进和发展,总是一副老面孔,没有容光焕发的新面貌,在传承中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甚至遭到“自然淘汰”。[8]因此,麻蓬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不断进行挖掘与整理,完善其内容体系,不断进行创新,丰富其文化内涵。在技术和理论上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创新其理论、技术、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做到不变部分与可变部分相结合,可变部分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麻蓬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刻不容缓,有些老人已经八九十岁,且在调研的这几年中,一些老人不断去世,若不及时挖掘和整理一些优秀的套路和文化可能随着一些老人的去逝而失传。此外,根据现有的资料、拳术、套路、功法等撰写麻蓬武术教材,为麻蓬武术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与研究依据,更为进一步申请省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6.3 选择合适的传承与发展途径,确保麻蓬武术传承的广阔性

麻蓬武术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途径。正如郭玉成教授对武术国际化的传播模式进行了理论构建,得出了七个因素的模型:武术国际传播者、武术国际传播内容、武术国际传播途径、武术国际传播过程的阐释、武术国际传播对象、武术国际传播效果和武术国际传播环境等。[9]麻蓬武术的推广需要建立科学化的推广途径,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过程的阐释、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和传播环境等七个因素着手,进行全国化的推广。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口传心授的师徒制或家庭式形式,进行群体制和学校制的传承模式,如举行麻蓬武术教练员培训班,编写段位制教材并实施麻蓬武术段位制,定期举办麻蓬武术赛事,向高校、中小学、社区等以大众健身和防身术的形式推广,参加市、省乃至国家级传统武术赛事,为麻蓬武术创造一个与外界拳术公平交流的平台。

6.4 合理利用新媒体传播

随着互联网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传播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对传统的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挑战和影响。网络传播媒介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传播快捷、易检索、时效性强等特点。这些新的传播形式,通过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智能手机成为新兴媒介传播载体,利用微博、微信、QQ聊天工具等形式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多样性、快速性、综合性等优点,已经是当今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首选媒介。“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10]因此,麻蓬武术的发展可以利用新的传播方式,以麻蓬武术为题材进行电影或微电影制作,内容可以包括外出习武题材、教难题材、日本侵略题材、传承收徒题材、历史典故题材等,进行电影院模式、网站模式、QQ聊天工具及微信聊天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新的传播方式进行麻蓬武术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制作麻蓬武术教学视频,通过以上形式供研究者和学习者观看,以提高麻蓬武术传播中的受众面,只有受众面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学习并发展麻蓬武术。

6.5 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武术文化品牌

以麻蓬武术、麻蓬具有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和几百年的麻蓬村落古建筑为主题,开发麻蓬旅游文化景点。“武术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立环境优美、传统武术持续传承、生态良好、经济效益稳定的武术旅游景区,从而带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11]因此,麻蓬村要建立生态文明下的麻蓬武术旅游,才能使麻蓬武术可持续发展。同时,麻蓬武术的保护与发展也要建设武术文化品牌,正如少林寺的武术文化品牌也是近年来逐步打造起来的一样,麻蓬武术通过文化建设、品牌的网络营销、市场化的乡村旅游等形式一定能够在古越之地独树一帜。目前,当地政府部门已经在环境建设方面做出努力,例如整修河道,建设金庸文化广场,并以十三太保拳的部分动作为题材雕刻了十座石碑。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大经费投入,对麻蓬武术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对其提供政策性支持,以促进当地发展村落经济,如农家乐、柑橘采摘、麻蓬武术培训等,使村民富裕起来,以留住麻蓬村落和村落人口才能保住麻蓬武术这种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序性。

在船闸建设方面,长洲枢纽三线四线船闸、老口枢纽船闸、桂平枢纽二线船闸、邕宁枢纽船闸的建成运行,打通了上游关键节点。其中,三线四线船闸投用后,长洲枢纽船闸总通过能力提升至1.36亿吨(单向),成为世界上通过能力最大的单级船闸。此外,龙滩水电站、百色枢纽通航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

7 小结

麻蓬武术起源于福建南少林拳,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其它拳种,但仍保留明显的南派特色,属于南派武术。麻蓬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经有所重视,尽管麻蓬武术已经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也存在武学体系不完善、传承人不明确、传承策略不够明确、传承途径单一、传承思想保守等问题。因此课题组提出了:认定麻蓬武术传人,确保麻蓬武术传承的完整性;挖掘整理并确定保护内容,确保麻蓬武术的科学性和价值;选择合适的传承与发展途径,确保麻蓬武术传承的广阔性;合理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武术文化品牌等为麻蓬武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1]文化遗产日新闻背景:文化遗产.http://news.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6-05/25/content_4600076.htm.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

[3]辞海编辑文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33.

[4]朱双双,蒋健保,陈发栋,吴尔婷.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脚马项目的活态传承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6):54-58.

[5]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J].学术界,2007(1):63-63.

[6]周建新.武术师徒制传承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2):83-83.

[7]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7.

[8]郭玉成.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23-26.

[9]王志柱,陈华.对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湖视野下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3):12-14.

[10]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11]李宗山.生态文明视域下少林寺武术旅游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4):27-30.

A Case Study of Mapeng Wushu of Mapeng Village in 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 Juncheng1Ma Ni2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Zhejiang Mapeng ancient village is a catholic village with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Mapeng Wushu originated in South Shaolin Wushu of Fujian,and it assimilated other kinds of Wushu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ransmitting,and thus having obvious southern school characteristics,and having been identified to the southern school.With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interview,it has been found that Mapeng Wushu has drawn certain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s on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ut it lacks a integrated system,uncontroversial inheritor,clear inheritance strategy,multiple ways of inheritance,and open idea of inheritance and transmission.So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use of Mape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dentifying the inheritor of Mapeng Wushu and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Mapeng Wushu in process of the inheritance;taking a systematic protection strategy;choosing an appropriate way of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on the basis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developing tourism forging a Wushu culture trademark for Mapeng village and Quzhou City.

Catholic village Mapeng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G85

A

1004—5643(2015)09—0023—04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编号:2014N004。

1.马俊成(1981~),男,讲师。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武术
文化遗产保护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