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内涵文化研究

2015-11-02 19:35靖庆磊翁惠根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吐纳基本功太极

靖庆磊 翁惠根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18)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内涵文化研究

靖庆磊 翁惠根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哲学思辨法的方法,从太极拳基本功技术内涵文化窥探太极拳技艺、文化和精神。研究认为:太极拳技艺无论是从技术演练、技术搏击还是技术养生方面都以太极拳基本功技术为根基;太极拳文化中不仅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医养生文化,而且还有中国导引吐纳文化等亦都在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文化中充分体现;同时,太极拳基本功技术还蕴含有特殊而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对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全面内涵文化的研究,引出当代社会应该重视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文化和精神,这样才更有助于太极拳技艺文化登堂入室。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文化研究

太极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明朝产生三百多年来不断与传统哲学、中医学、导引吐纳及军事文化等相互融合,形成了当今独具文化特色的武学体系。直至目前世界习练我国这一优秀拳术的人数已达1.5亿之多,这离不开太极文化中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吸引,也离不开太极拳术中独特的技击技术和战术思维体现,更离不开太极拳术中追求内外兼修的健身养生文化韵味。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身体养生、技击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太极拳体系中具有根基作用。

自1949年建国以来,太极拳受社会环境影响在其健身养生方面愈加突出,后经全国推广和普及使得这一极具中国东方智慧的拳种慢慢步入每个人的健康生活。然而,当代社会受奥林匹克精神下影响下的竞赛太极拳影响,导致大众性太极拳趋向体操化发展,出现重套路轻基本功、重技术难度轻技术实用、重技法演练轻技法内涵等诸多问题,此现状不仅极大地失去了太极拳基本功技术的根基作用,而且偏离了太极拳健身、养生和搏击价值的主体核心。本研究以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为视角,全面分析太极拳基础性内涵文化,籍以抛砖引玉,激起人们对太极拳基本功技术内涵文化的重视。

1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是太极拳全面技艺发展的根基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是太极拳技术体系训练中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训练和发展太极拳技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武术名家温敬铭曾说“武术基本功的‘功’字即功夫之意,也就是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而得到的成就。”[1]同理,太极拳基本功亦是通过对太极拳基本技术进行一定时间的锻炼而得到的成就。传统太极拳基本功在内容上不仅包括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元素和独特的太极拳基本单式训练,而且还包括精、气、神的内在训练。太极拳手有手型、手法,步有步型、步法,身有身型、身法等内容,手型、步型、身型对太极拳技术架构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是太极拳技术规格定位的基础;手法、步法、身法有效影响了太极拳的技术轨迹和节奏,是太极拳技术效果和拳种特点的直接体现;独特的太极拳基本单式主要特指太极拳技法体系中的基础核心技术,如陈式太极拳中的缠丝技术,孙式太极拳中的开合功技术等,通过单独反复训练达到奠定太极拳技术基础的目的;太极拳基本功不仅重视外练基础而且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在其实践过程中也极其重视精、气、神的内练基础,其内练基本功主要体现为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桩功、呼吸吐纳法、养神法等方面。精、气、神内练功法不仅为太极拳外练技法提供了能量基础,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培气养神,为内练五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太极拳基本功决定太极技艺演练之美

太极拳技艺演练具有极高的美学功能,特别表现在它的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内涵美,三者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地构建了太极拳独特的美学观。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是太极拳技艺演练的基础与核心,太极拳基本功外有手、眼、身、法、步,太极拳手型、步型、身型都要求身正体松、留有余度,动作规范的前提下保持松而不懈恰到好处,基本手法、步法、身法都以太极独有的圆弧形为运动规律体现了独特的太极运动之美;太极拳基本功内有精、气、神,意、功,即太极拳内在的调身、调息、调神以及各类桩功等,太极拳在运动过程中十分重视内在精神的安静、专一和内守,同时也非常重视内在呼吸的调整和锻炼,使得简单的外在形体动作与内在精、气、神等相合统一,形成了内外一体的神韵美感;太极拳在技术要求和特点方面还具有深刻的传统哲学韵味,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合、内外相应、虚实相换、大道至简等给人一种蕴含万物生长规律的哲学之美感。

1.2 太极拳基本功决定太极养生效果之益

太极拳作为东方古老拳术的代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将导引、呼吸吐纳、中医养生理论等融入自己文化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具养生价值的运动之法,其养生效果主要以太极拳基本功发挥作用。太极拳基本功内容繁多复杂,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身体各个关节的单练,如手功、腿功、肩肘功、腰胯功等,单节训练有助于各个关节的灵活和健康,避免更多由于气血不通或肌肉受伤造成的不适;二是套路单式的选择性单练,如太极拳步法、陈式太极拳缠丝功法、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法、杨式太极拳的云手等,单式基本功有助于更好的协调周身关节,反复训练能更好的通利气血;三是太极拳桩功,如无极桩、太极桩、三体桩等,太极拳桩功训练有助于形、气、神高度统一,特别是在内养五脏方面更具效果。此外,太极拳基本功要求外有以身领手、动作舒展、端正且不失松沉,内有气沉丹田、心神内守、性命双修等。外在的要领有益于肌肉骨骼的健壮、内在气血的通畅、身体经络的刺激等,内在的要求有益于更好的按摩内脏、修养心神,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层次,太极拳基本功中独特的内外兼修思想成为太极拳养生的基础。

1.3 太极拳基本功决定太极搏击价值之效

拳谚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太极拳而言所谓练功就是基本功,一场空不仅指不能获得好的养生效果,更强调了不能达到更高武术搏击境地,因此太极拳基本功成为太极拳技术搏击的基础。太极拳基本功中手、眼、身、步各有其型和其法,各个单式亦有其内在搏击含义,其基本功技术的规范练习有助于太极搏击技术的更有效实施;太极拳基本功中的开肩、活胯、运转腰脊、各关节灵活单练、拉伸筋骨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全身各处的搏击价值,正如太极拳先辈所云:“挨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中玄”;太极拳功法基本功,包括太极拳呼吸功法、桩功、养神法和各类练习劲力的特有功法等这些都无疑健壮和强化了了肌肉、骨骼,内脏和精神等方面能力,为太极拳协调一致、内外合一的搏击要求奠定了基础;此外,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基本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影响太极拳搏击实效的重要手段,太极推手基本功内容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太极八法可独自训练,亦可通过双人推手训练,太极八法基本功被称为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在各门派太极拳传承中均密而不传。

2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蕴含有丰富的跨学科文化

众所周知,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拳术,在其拳术背后更包含有内涵深邃的太极文化。太极拳在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中国哲学、中国医学、导引吐纳学和运动力学等文化相融合,这种文化的集合性体现于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方方面面,太极拳基本功作为庞大太极体系中的基础,在与其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导引吐纳及运动力学等文化方面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

2.1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中处处体现朴素的传统哲学思维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指导思想,在太极拳基本桩功练习中追求无极而生,运化万物的思想,强调在站桩过程中做到呼吸自然、全体松透、精神内敛且心外无物的无极状态,而后能一炁渐生,充盈周身,运化全体。这种运动修炼方式充分体现了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基本架势中讲究含蓄内敛、处处掤圆,运动轨迹上讲究外走弧形、内走螺旋,将圆弧思想贯穿全身每个关节、肌肉甚至是细胞间,强调通过单式反复持久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太极内劲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中阴阳合和、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松韧圆活的科学运动观;在太极拳基本功技术练习中不仅注重外在肌肉筋骨的准度和强度训练,更加强调呼吸吐纳内在功法的结合,从而在简单的单式技术中获得了内外兼修之效,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哲学中天人合一、周身一体的整体哲学观;在太极拳基本功转关技术中特别强调心气下沉、周身一体,陈鑫云:“转关同步、协调、到位,拳架就能自然美观,内气就能运行顺畅”,[2]这种刚柔相济、虚实转换的转关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中阴阳和合,物极必反的处世心态。

2.2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中尽显丰富的中医养生理论文化

自古拳谚就有“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传统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代表,其基本功养生文化无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太极拳在基本架势中十分重视形体端正,要求百会上顶、脊柱中正、尾闾内敛、松肩沉肘、松胯曲膝等身体姿态,并认为只有百会上顶、脊柱中正、尾闾内敛才能有效的做到脊椎的上下对拉和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只有松肩沉肘和松胯曲膝才能保持周身关节围绕脊椎的左右开拔,只有形正才能做到更好的刺激周身筋骨经络的目的,从而为促进气血运行提供基础,一代武术技击名家孙存周言:“形式纯正者,呼吸即调,形态乖谬者,则呼吸亦如其形态而散乱矣,形正则气和,形偏则气亦偏。”,[3]这与《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所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4]和《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5]的理论完全相合。太极拳在呼吸基本功法中十分强调放松自然、气沉丹田、乃至达到全身体呼吸状态,通过细、长、匀、静的呼吸原则从而达到内气贯通、内外一体的健身养生目标,此理论无不与中医理论中“气者,人之根本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6]等高度相关。太极拳在炼精基本功方面特别强调以腰为核心、固肾养精、动作和缓、以养代放、注重练功过程中所产生唾液的回咽,在养神基本功中强调排除杂念、虚灵守静、抱元守一、精神内敛等,此原则与中医理论所讲的腰为肾之府、唾为肾之液、心主神明、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一脉相承。

2.3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充分与导引吐纳文化完美融合

导引古称道引,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一种养生术,常与吐纳相合为一,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刻意》篇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7]《庄子·大宗师》云:“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8]这充分体现了导引与呼吸吐纳的相互融合,以及导引吐纳对人体寿命的积极影响,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导引吐纳文化,如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大小周天功等。至明末清初,太极拳受此文化熏陶不但将导引吐纳之法完全引入自我练养体系之中,而且还受此影响更加重视以内为主,内外兼修的练养原则,如传统太极拳在基本拳势中要求意念引导、中正安舒、柔和缓慢、阴阳和合;在基础内功中要求气沉丹田、静心意导、呼吸自然,也强调以意行气,通过大小周天功法练习达到强壮内脏、贯通经络的目的。传统太极拳基本功受导引吐纳文化中“调身、调心、调息”核心文化影响,在运动中十分重视身体架势、呼吸吐纳和修心养性的兼修,并将“三调”文化融入自我文化体系,亦成为太极拳基本功训练的核心。

3 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蕴含有朴实而特殊的精神品质

3.1 太极拳基本功技术体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处事精神

“根深则叶茂,基固则楼高”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是太极拳技艺的根基,在传统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并认为大道至简,越是简单基础的技术,越能影响整个太极拳技术核心。武术名家薛颠曾在《象形拳法》中述:“观夫世之进化,每种事业,无不先立基础而后进展,基础固,则进步速。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桩法为始…”。[9]初学太极拳亦以桩法基本功为主,通过桩功练习调整身体各部位位置;调整心气下降,呼吸放松;调整精神内守,心神内敛等太极练习的核心。同时太极拳基本功也包括手型、步型、身型和手法、步法、腿法、身法等这些基本功都直接为太极养生和搏击而服务,每个太极拳基本功技术都真实而不浮夸的体现着太极拳技术特点,太极拳基本功各有规格,无论哪部分肢体环节都要求保持端正、放松、舒展而到位,基本功技术动作的规范和扎实才能铸造将来的太极拳技艺的协调、实用而美丽,因此学习太极拳基本功需要一颗求真务实和脚踏实地的心态,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基本功练习过程中所历经的枯燥、乏味以及漫长。

3.2 太极拳基本功技术体现静心专一、循序渐进的无为精神

静心专一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老子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道德经·十四章》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之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0]后世称老子这种恍惚状态为“太极”,认为万物正式从这种混沌状态中孕育出来的。孔子主张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其意也是静心专一,庄子亦主张守静,在《庄子·大宗师》中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11]太极拳受传统主静文化影响,在基本功练习中十分强调静心安神、专心守一的锻炼,认为太极拳养生和练功的基础和核心就是静心专一,需要不断练习、强化。此外习练太极拳技术不能操之过急,要由基本功入手,循序渐进,正是基本功中的每个环节要领、技术的规范才造就了太极拳技术的协调、实用和完美。正如太极名家李经梧先生所说“开始学拳的时候就像写楷书,写毛笔字要从规矩学起,开始要一撇一捺到位、笔笔送到,不能划过,转折之处要交待分明,曲直、方圆、藏露都要交待清楚。”

3.3 太极拳基本功技术体现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整体观精神

太极拳文化受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练拳之道与自然之道同理,都追求内外的协调与和谐,天地本一体,万物和其中。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言:“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12]太极拳基本功作为太极拳技艺的基础,其内容分为太极拳外练为主的基本功技术和内练为主的太极拳桩功等,外练基本功技术能够固其形、定其势、灵其身,内练桩功技术能够顺其气、静其心、养其神,基本功中这种形神一体,内外合练的整体观思想成为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文化的终极追求。太极拳基本功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整体观精神也正恰当的反映了我国传统太极阴阳文化的思想,即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阴阳本一体。

4 结语

太极拳基本功技术是太极拳技艺全面发展的根基,不仅表现在太极拳技艺体系方面,而且在太极拳文化体系和人文精神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习练太极拳要重视由基本功技术入手,在基本功中洒下汗水,循序渐进,通过扎实的基本功技术锻炼形体、强壮内脏、颐养精神;通过基本功内涵文化体悟自然万物的共同道理,达到以练拳之道,去体悟自然之道的相通;通过基本功中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和谐统一等优秀人文精神的洗涤,能为现代社会道德的更好发展倾注能量。

[1]温敬铭.武术基本功几个问题的商榷[J].武汉体育学报,1962(3).

[2]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6:136.

[3]孙玉奎.孙禄堂武学论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34.

[4]正坤.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87.

[5]正坤.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87.

[6]郭辉.中医基础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52.

[7]李耳,庄周.老子·庄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67.

[8]李耳,庄周.老子·庄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07.

[9]薛颠.象形拳法[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6.

[10]老子.道德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

[11]李耳,庄周.老子·庄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09.

[12]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6:125.

A Cultural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Skills of Traditional Tai Chi

Jing Qinglei Weng Huigen
(P.E. Department of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To spy out the skills, culture and spirit of Tai Chi,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thought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skills of Taichi.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ai Chi’s basic techn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echnical practice,fight and health.Tai Chi culture not only embodi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Chinese medicine culture,but also fully reflects Chinese in-and-out culture.Tai Chi basic technology also has a special and abundant humanistic spirit.Through studie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skills oftraditional Tai Chi,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ai Chi’s basic skills, culture and spirit, so that Tai chi culture could reach a higher level.

traditional Tai chi the basic skills cultural studies

G85

A

1004—5643(2015)09—0042—03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项目,编号:WSH2014C001。

1.靖庆磊(1985~),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吐纳基本功太极
太极
游太极洞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六字诀呼吸吐纳训练法配合心理护理对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及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
『太极+』,未来可期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李 一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