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论视角下散打发展研究

2015-11-02 19:35赵光勇陈养胜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泰拳拳法格斗

赵光勇 陈养胜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上海200438)

【武术散打研究】

比较论视角下散打发展研究

赵光勇 陈养胜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上海200438)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散打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分支,在继承武术衣钵的同时,不断总结、创新,衍生出不同与武术套路的新特征,使武术这一特色项目更具魅力。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及专家访谈法对散打与泰拳、拳击技术和文化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在格斗竞技领域,散打在保存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应当以何种方式发展。

散打拳击泰拳技术文化

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产生以及发展都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也正是如此在武术中的各个流派、拳术中处处能够彰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武术技术和文化。散打作为武术的一个独特分支,是中国武术技击技术的精华,是老一辈武术学家通过把各个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进行规整并最终总结出它们的基本运动形式,从而形成的一项新的武术运动形式。可以简单地说,散打的发展是在传承传统武术衣钵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并衍生出不同于传统套路的一项新的运动形式,使中国武术这一项目不断得以充实,成为中华民族独具风格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在这短短的三十年发展过程中,散打在格斗竞技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现代的发展中散打却饱受“失去民族特色”的争议,散打项目的发展方向备受质疑。

泰拳和拳击是格斗竞技领域发展迅速的两个体育运动项目,泰拳和拳击目前在国际上都有很深的影响,形成了商业赛和职业赛并存的两个赛事,探究泰拳和拳击的技术特点和不同文化对本项目发展的影响,对散打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向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以及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1]。本文在技术上以向群理论为出发点,在格斗项目性质的分类上,将散打与拳击、泰拳国外这一类具有相似功能的群体构建成一个格斗对抗性项目项群,通过对散打、泰拳、拳击的技术进行分析,并与散打进行对比研究。探究散打这一格斗运动项目在格斗竞技领域如何能够在发扬本项目特色下,在国际竞技格斗领域内有长远的发展。

1 格斗竞技和主要的国际赛事他点

格斗是一项古老的技能,在古时格斗是指不管以什么样子方法进行练习的技能,最终的目的是以最快、最狠、最有效的手段击毙对手。而当格斗运动逐渐走进现代视角成为一项体育运动时,人们为了使格斗符合现代体育运动精神,对格斗运动做了一些规则上的制定,使格斗完全脱掉“野蛮”这层外衣,成为一种拥有教育价值和欣赏价值为一体的体育运动。

在现代格斗竞技领域,各国格斗项目逐渐走向世界进行技艺的交流,力求展示本国优秀的格斗项目的同时希冀本国格斗项目能够得到广泛推广。随着交流的增多,国际顶级格斗赛事也不断涌现,如日本的K-1、美国的职业拳击、美国的UFC赛事、MMA赛事。这些赛事以职业化和商业化结合的方式大胆运作,通过电视、网络多种信息进行交流,多元化的融合了音乐、舞蹈、灯光等现代流行的特色元素来对赛事进行整体的包装处理。

2 散打、拳击、泰拳技术分析

2.1 散打的技术特点

2.1.1 散打的概念

散打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擂台表现形式,散打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来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1978年散打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浙江省体委三个单位开始试点,从中途不断的改革和实验,到后面中泰、中美、中俄、中日、中韩等国际性质对抗赛事,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竞技武术以少体校、市队、省队、国家队以及高等体育院校校队的武术运动员为主要活动人群,其主要特点是高度专业化,技术性很强,以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3]。在竞技散打中由于散打的优秀资源由国家掌握,大众散打的资源十分缺乏,致使武术发展十分缓慢,逐渐向边缘化的方向发展,使散打逐渐缺少了群众基础。

2.1.2 散打的技术分析

散打的技术主要以近打、远踢、贴身摔为主,散打中的近打动作以拳法的攻击为主要方式,常用的拳法有直拳、勾拳、摆拳、鞭拳。在散打中拳法这一技术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讲究每个动作的用力部位之间承接连贯、协调。动作特点是拳法速度快、灵活多变,在训练和比赛中以组合拳法居多,并配合腿法使用。

散打腿法中有弧线腿法和直线腿法两种。常用的弧线腿法主要以鞭腿为主,较少的使用是转身后摆、后踢。鞭腿技术主要依靠支撑脚脚掌的黏地和小腿的鞭打为主,这种腿法动作速度快,回收快、重心稳定,能够在动作结束后较有力的进行下一次的拳或腿法的攻击,符合散打规则中以打点为主的特点。转身后摆腿作为散打的高难度腿法,具有较高的命中率和较少使用率的特点,启动突然通常作为冷招在比赛中使用。直线腿法中主要以转身侧踹腿、正蹬腿、转身后踢为主。正蹬腿主要是以堵截对手、控制距离、掌握比赛节奏,相对较缺乏杀伤力。转身后摆腿启动突然、速度快、杀伤力强,有较高的命中率特点。在直线腿法中最能突出散打特色的是侧踹腿,其特点是动作迅速、可对高中低三个层面进行阻击和进攻,一方面以来用来堵截对手掌控距离,控制比赛节奏,并为下次的进攻创造出有利时机,另一方面侧踹腿的良好应用可以直接用来重创对手,达到击打的效果。

在散打中摔法分为无把位摔法和有把位摔法两类,是散打技术中较难掌握的一个技术。散打摔法的有把位摔法主要靠手臂的挟、搂、抱等方法来控制对手的不同身体部位,来实施摔法技术动作。无把位摔法是指在散打对抗中,运动员在实施摔法时没有运用手臂作为把位或跤绊的摔法[4]。在摔法中因为有“活靶”和“快摔”这两个技术要求,使散打的摔法明显区别于国际上的摔跤和柔道中的摔法,具有散打独特的特色。散打摔法的良好运用不仅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运动员能够在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巧妙地观察比赛的形式,掌握比赛战机。摔法的良好运用在散打比赛中有着很强的得分效果。

从散打的技术动作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散打技术在防守和进攻方面都有了很成熟的技术体系,形成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风格。但是在规则影响下散打动作并不十分注重其打击效果,更加注重以点取胜,即使是具有特色的摔法,仅依靠破坏对手重心倒地为主并无击打力度。散打技术动作中注重身法灵便,手法随意,步法轻盈、快捷。但是散打作为一项格斗运动确实缺少了“而其猛也,披劈横拳”的刚猛之力。

2.2 泰拳的技术特点

2.2.1 泰拳概念

泰拳是一门传奇的格斗技术,传承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泰拳使用拳、腿、肘、膝四肢八体作为八种武器进行进攻,又被称为“八臂拳术”。

由于泰国地处战争多发地带,自古国家常年就饱受外地的侵袭,多边的战争关系使泰国人从小便养成了习武护国的风尚,泰国武士以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为荣,牺牲的战士被视为本国英雄。

2.2.2 泰拳技术分析

泰拳在攻击时候以追求重、狠、准为主。泰拳是在格斗竞技领域中运用技术击打手法最多的一门技术。由于泰拳中可以运用肘和膝,近搏中肘的使用相比拳法更加灵活,有更强的杀伤力,所以拳法在泰拳中相对比较简单,以单击、追求重击杀伤为主,在比赛中组合拳法的使用也较少。

泰拳腿法是蹬腿踢和扫腿踢两种,扫腿攻击范围大、攻击力强,在中泰对抗中,由于在泰拳中扫踢腿超大的攻击力、散打的接腿摔法很少能在比赛中使用。组合腿法刁钻凶狠,变化多端且组合模式多变,常以蹬踢作为骚扰或堵截对手然后加后退扫腿、或连续、快速的扫腿作为腿法的组合动作。《武林风》中泰拳手帕亚舍便是在第二回合以连踢技术KO中国选手孔明。

泰拳的膝法和肘法作为泰拳独具特色的技术,肘部的攻击部位主要是凸起的肘骨和接近肘骨部,主要用来攻击头部,肘法好的泰拳手甚至可用砸肘的方法对抗对手膝法进攻。由于肘部尖硬,并且能够较好的利用肩部的肌肉群,杀伤力非常强大,击中头部经常造成拳手头部破裂。膝法可攻击腿部、躯干和头部,常配合箍颈的方法,以箍颈膝撞打击对手。历来肘、膝动作以凶狠著称。

泰拳的训练非常刻苦,硬度柔韧性练习占较大的比重,训练以超负荷训练为主。这方面铸就了泰拳手硬功直上的技术风格和顽强拼搏的意志,从而使泰拳手形成了以主动进攻为主,招数凶狠打法积极硬朗,注重实用性和打击力度,以强攻硬取为主要风格的技术体系。

2.3 拳击的技术分析

拳击中具有其独特技术特点的便是拳法和步法两部分。主要拳法是刺拳、直拳、摆拳、勾拳四种。使用刺拳的是一般是前手拳,刺拳主要作为一种试探性拳法应用于比赛中,特点是启动速度、动作速度快。后手直拳通常以刺拳为组合动作用来重击对手,具有较强的杀伤力,通常在比赛中击倒对手。勾拳分为平勾和上勾拳,平勾拳应用于中、近距离,通常配合直拳或上勾拳组合进攻。下勾拳是一种从下到上的的一种拳法,可根据调整打击的距离来攻击对手的腹部或头部。拳击的组合动作非常顺畅,脚蹬地和腰部的合理转动,使拳击速度和力量非常大,在比赛中拳手摆拳的击空常常会使自己平衡不受控制。

拳击的步法是非常灵敏、巧妙的一种步法,在拳击训练中是被放在较高的位置上。主要包括滑步、冲刺步、侧步、环绕步、撤步。在拳击中每一种步法都有相对应的一种或者几种拳法,在训练和比赛中拳法的使用常与精美的步法相配合。所以步法之间灵活的转换对拳法的顺畅和发力至关重要,好的拳手步法不仅实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就对拳王阿里灵活步法曾大加赞赏:“飘浮如粉蝶,冲刺若黄蜂。”

由于拳击本身项目的特点,比赛中距离上的掌控、攻击只是依靠步法的移动和拳法的巧妙结合来调整比赛节奏,攻击对手。在拳击中要求拳击运动员要在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三方面要“齐头并进”。拳击运动属格斗项群,比赛场数较多,体能起决定性作用,在训练中,必须将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训练有机结合。

3 散打、泰拳、拳击文化分析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具有复杂和多样性。按照传统的看法,狭义的文化仅指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广义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立的具有属人性质的一切活动及产物,涵盖了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各个层面,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是文化[5]。由于世界地域的不同,使各个国家、地域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使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不同,也成为了每个民族独特的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中以闪电般的速度很快侵占欧洲大片领土,致使欧洲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希特勒曾经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可见一个国家文化的保存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是何等的重要。

3.1 散打文化分析

武术的文化属性包括艺术、体育属性。武术的文化属性是重要的属性,由武术的文化属性派生出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6]。苏州大学王岗教授认为世界格斗类项目共同发展的原点是搏斗,不同之处是文化。因为世界格斗起源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便是格斗项目之间的文化属性。散打作为一项格斗,同时作为中国文化传播重要载体之一,其文化属性也是必然存在并独特与其它国家的格斗术文化。

3.1.1 散打的武德文化

武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全息缩影,也是武术文化的精髓部分。武德自古就被习武者推崇至上。武德首先体现在是人们日常的道德修养上。古今大小门派在收取弟子的时候往往非常重视弟子的日常道德修养状况。弟子的言行举止、日常品德状况往往代表着本门派的形象,弟子选取的好坏也往往关乎着一个门派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在传统武术在教授弟子的时候便有着“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样子的的传统规则,把武德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来选取弟子。“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7]是习武之大忌是不会被武术家所收。

上海体育学院郭玉成教授将武术的发展层次由低到高分为武术技术、武学(技理和传统文化)、武道(哲学和人生)三个层次。将武术哲理放在武术发展的最高层次上,而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承启武术技能到武术哲学——由术转“道”关键步骤。这样武德有无便对探究武学的习武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光视“德”为武之根本,同时还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武谚中所谓的“德薄艺难高”就是这一心理的展露。从练武伊始到学有所成,不仅习武者的道德意志品质要经受种种磨练,还要和习武者处理好在这一群体中的各种关系[8]。一个在武德方面有所欠缺的人,就算是有再高的技艺,也不会上升到武术哲学这一层面,在武学上有过高的造诣。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的武德也并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以标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来说明。马明达先生说过“武德是武术的优良传统,是武术文化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武术高于体育的地方就是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教化功能,只有正气才是武术家必不可少的元气。”可见,一个品德高尚的武术家不仅是一个心胸宽阔的人,而且是一个中华文化良好的传播者。

3.1.2 散打的哲学文化

中国不断发展的哲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总结和传承,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武术自然而然的吸收着中国哲学的精髓不断完善自己。同样散打也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一思想对散打的影响深入其技术体系之中。受传统儒学“仁”、“中庸”思想的影响,散打的技击学主张点到为止,在比赛中以速度为主、不注重打击力度。受古代兵家“谋”的影响散打讲究谋而后动、后发先至。在比赛中不硬攻直上,要灵活多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技击术。受道家阴阳相成相反思想的影响,散打中非常注重虚实变化,刚柔兼济,进退掌握。可以说,中国哲学文化构成了散打技击实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1.3 散打文化的礼仪

散打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在是与武德相互交融的,其礼仪文化一方面体现在运动员及教练的日常行为上,一方面显现在训练、比赛中。散打礼仪与武德一样要在教学中要懂得尊敬老师,一方面表现出的主要体现在在散打教学中和散打比赛中的抱拳礼。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的抱拳礼在大多数的教学中,已经有被淡化的趋势,甚至有的地方在散打中不存在散打抱拳礼仪。而在散打比赛中的抱拳礼,由于没有规则的明确说明,现在的散打比赛中抱拳礼多是不规范的、在武术的礼仪精神方面还有待欠缺。

3.2 泰拳文化

泰国是一个十分崇尚佛教并且宗教色彩显著的国家,泰拳作为泰国的技击术,佛文化思想深入拳理,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其独特特色的泰拳文化。泰拳的许多文化礼仪都体现出佛教文化,泰拳礼仪作为被泰国广大社会民众所公认为合理的、形式化的外在表现行为模式,是泰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泰拳理论和技法体系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泰拳文化现象,主要有拜师礼仪、满师礼仪、敬师礼仪和赛前礼仪[9]。

在泰拳文化中具有色彩且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便是泰拳中的礼仪文化,佛教礼仪在其中便有鲜明的一笔,成为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泰拳礼仪文化中独具特色。拜师礼仪、满师礼仪、敬师礼仪这些礼仪特点都是依据佛教礼仪而传承下来,行礼的时间需要佛教法师确定吉日,在吉日时向佛陀行“甲”礼和师父行“莫甲”礼,以表尊敬和尊重师门。比赛前的拜师舞一方面表示对师父和师祖的敬重,也代表向师祖祈福。并且在放在泰国重要的日子里,表示重要。

3.3 拳击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10]。拳击文化所代表的便是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一种文化特色,并在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作为西方一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西方文化中一个文化就是注重个人的价值,强调要有张扬的个性、勇于冒险的精神,鼓励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卓越,实现人生价值。拳击运动中深深烙印了西方文化的特色,拳击台上拳击手敢于斗争、勇于拼搏、坚强的意志便是西方这些文化的显著的代表特点,他们寄希望在拳台上的个人努力来改变命运,拳法大胆进攻,成为了传播西方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

拳击文化另一种的体现形式便是重视科学性和实践性。西方讲究标准化,衡量事物都有具体数字标定。科学性质都是以实践证明出来的。西方拳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拳击的训练体系和技术体系具有较高的理论支撑。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文化对于各国格斗术的起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各国的格斗术都存在了不同的技术特点。散打、拳击、泰拳的发展都是基于各自国家的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由于文化的不同,各自的技术都带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散打文化深深烙印了中国传统文化,泰拳的技术佛文化对其影响很大,泰拳文化将佛教文化礼仪发展到一种艺术化的境界,给人艺术美的感受。拳击文化中以科学性和实践性突出拳击的特点,这些文化的不同使散打、拳击、泰拳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技术风格和格斗技术体系。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格斗术内部也相应地处与相互之间细微的影响阶段。在技法上散打注重稳重,轻盈,重视刚柔的转化以打点为主;泰拳以硬攻硬打,重视打击力度;拳击拳法缜密,拳法与步法又巧妙地结合,重视拳法的打击力度、打击速度和专项耐力发展。由于泰拳和拳击的技术体系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格斗项目的要求,比赛节奏更加紧凑等各方面原因使两个项目快速发展。

4.2 建议

(1)散打要注重武德和礼仪培养。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武术散打老师教学培训工作,使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加强对课堂的把握程度,能够使武术礼仪、武德深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在散打训练和竞赛中加强礼仪的培养,必要的可以进行一些规则的制定,突出礼仪内容。

(2)散打的训练要注重功法练习。散打是一个格斗术,它是与套路动作相辅相成的技击术,过多的注重散打的打点得分完全是散打成为表演性的项目,失去了格斗技击的真是本意。虽然有一定的规则的改动,现在在规则上应该进一步强调武术散打的重击效果,日常训练应当提高功法训练。

(3)散打应当加强理论知识的构建和科研项目的增加,以理论知识支撑散打的发展。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散打的理论的探究。

(4)政府部门要加强大众散打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大众散打的发展政策,监督引导大众散打赛事的进行,建立多层次的散打竞赛系统,鼓励非专业散打人员参加比赛。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邱丕相.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4]张成明.散打摔法的分类及运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

[5]郑广永.由狭义、广义文化观到新文化观——兼论文化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3(01).

[6]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黄百家.内家拳法[M].昭代丛书.

[8]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康德强.现代泰拳礼仪及其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13(11):8-10.

[10]杨弢,姜付高.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9(3).

[12]付玉坤,刘旻航.全球化视角下的西方体育文化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3):297-298,301.

[13]姜彤,郭琳.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J].华章,2011(22):217.

[14]万发达,万发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比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04):7-8.

[15]李可兴.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2):22-24.

[16]韩丹.略论西方体育文化[J].福建体育科技,1990(Z1):109-112.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anda From Comparional

Zhao Guangyong Chen Yangsheng
(Affiliated School of Sport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s a branch of the rich and profound Chinese Wushu, Sanda inherited from the Chinese Wushu, innovated constantly,and evolved into some new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which makes Wushu more charming.This paper applies document research,contrast analysis,logical analysis and Delphi technique methods to analyze Sanda and Muay Thai from their techniques and cultures, and further induces that the approaches of development of Sanda on the premise of preserving the national feature in the field of the competitive boxing.

Sanda boxing Muay Thai technique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5)09—0055—04

1.赵光勇(1985~),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泰拳拳法格斗
第十四届全运会空手道资格赛(第一站)男子组手
——67公斤级拳法技术趋势分析
张伟丽 格斗玫瑰
ACE MUAY 传承泰拳 开发泰拳健身教育国际标准
泰拳少年被打死令泰国反思
狗拳非遗难寻传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猜拳
泰拳:最刚猛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