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苗族体育研究史

2015-11-02 19:35龙宇晓张忠杰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苗族武术贵州

龙宇晓 张忠杰,2

(1.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18;2.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民族传统体育】

百年中国苗族体育研究史

龙宇晓1张忠杰1,2

(1.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18;2.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苗族是中国第四大少数民族,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少数民族,其传统体育丰富多彩,相关研究已有近百年的积累。文章运用文献学方法对百年来的苗族体育研究史进行梳理后可以初步划定,从1915-2015年中国苗族体育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民国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萌芽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逐步发展时期、21世纪后的创新发展时期。对百年苗族体育研究史进行梳理,并评析研究中的得失,可为当代苗族体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苗学通史谱系的编纂研究。

中国苗族苗族体育研究史

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苗族有940多万人口,是中国第四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黔、湘、川、渝、桂、滇、琼等省。其中,贵州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一半左右,是中国苗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不仅如此,苗族还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目前有近400万人口分布在海外,主要居住在东南亚大陆国家和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中国的苗族体育研究。

据民国《贵州通志》等地方史料记载,有夜郎古国之称、历来被视为国内苗族人口中心的贵州,虽地处偏远,但历来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民国前,贵州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即有武术、游泳等,均系自发举行。从民国18年(1929年)开始,贵州的一些地方就开始举行全县规模的运动会,且比赛的项目逐年增多。有长短跑、跳高、跳远、拔河,也有龙舟赛和苗族喜欢的赛马等等。云南、湘西、广西等部分苗区体育的情况也大致雷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现代体育项目在广大苗区也得到了大力推广。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进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苗族体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苗族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苗族体育研究也如火如萘,涌现出一批令人欣喜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既有专著,又有期刊文献和论文集,更有立项课题。就研究文献来说,总体规模不小,据不完全统计,笔者于2015年7月通过以CNKI为主的文献检索平台,搜索到建国以来以苗族体育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总计317篇期刊文献,38篇学位论文,相关专著28部,论文集析出文献23篇。纵观苗族体育研究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归程,从1915年-2015年,苗族体育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 萌芽阶段

自1912年民国政府建立后,在“体育救国”理念的影响下,国民政府极力重视体育的发展,体操、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等现代体育项目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体育思潮的影响下,中华武术被称为“国术”,特别是1933年在南京创立的中央国术馆,更是将武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与汉族地区体育开展如火如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当时交通及通信手段落后,处于高山地带的苗区体育一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苗族体育研究也处于萌芽阶段。学界一直没有关于苗族体育的专门研究,我们只能从苗族的民风民俗和苗族历史与文化的一些文献中探寻苗族体育的踪迹。如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1]中将芦笙舞、鼓舞、打陀螺、秋千等传统体育项目被归入游艺进行介绍,使我们了解到民国时期苗区的体育面貌。此外,抗战期间西迁贵州的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的吴泽霖和陈国钧等民族学专家们对苗族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虽然没有专门开展苗族体育的专题调查研究,但其关于苗族民俗(诸如芦笙、跳花等)的论著(如1942年文通书局出版的《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中也涉及到了苗族体育的一些内容,为后人勾稽苗族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 初步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60年代,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包括苗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但是由于受到阶级斗争思想的影响,关于苗族的调查资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阶级经济差异方面的,并无体育调查的专门类目,只有少部分关于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中旁涉到了苗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某些方面。例如,上刀梯之类的体育活动往往包含在有关苗族宗教信仰的报告文稿中。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不断重视,苗族体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学界对苗族体育的研究热情也日渐高涨,分别对苗区内的传统和现代体育项目进行论述,但是对苗族体育仅为一般性描述,谈不上专门的研究。如期刊论文《苗家舞狮的由来》(1981)、《松桃苗族的舞狮子》(1982)、《都匀县新场公社苗族的赛马》(1982)、《苗族体育》(1984)、《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1985)、《苗族“猴儿鼓”》(1985)、《苗族爬花杆》(1986)、《下山棋》(1986)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国掀起了一阵武术挖掘整理浪潮,包括苗族武术在内的武术挖掘工作得到了全面开展,涌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文献史料,如《湖南拳械录》[1]、《广西拳械录》[2]、《湖北拳械录》[3]中分别收录了在苗区搜集整理到的苗族武术拳种,包括武术拳谱和口诀等,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是我们了解苗族武术难得的历史资料。尽管如此,学界对苗族体育的研究仍局限于一般性介绍和描述,谈不上专门的研究。只有吉首大学吴荣臻1987年出版的《苗族武功》[2]一书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尽管该书以史料陈述为主,分析研究的成分不多,但还是应该视为开创苗族体育研究史新篇章的力作,将苗族武术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反映了民族学界和体育学界对苗族体育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3 逐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后,苗族体育研究进入了逐步发展阶段。通过对所搜索文献按照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分类和初略的统计,笔者发现以苗族的“传统体育”为主题的论著占据了“苗族体育研究”文献的多数,苗族武术、舞狮、斗牛、芦笙舞、猴儿鼓、龙舟等是主要的研究议题,其次为苗区体育课程开发、苗族体质研究、全民健身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苗族体育逐步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涌现了一批苗族体育研究专著,如《贵州苗族武术》[3]、《贵州少数民族武术》[4]等等。不仅如此,苗族体育研究的主题也有所扩展,不再仅仅限于苗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开始涉及现代体育项目在苗区的开展现状调查,并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对苗族的学生体质进行研究。如邱勇的《提高苗族学生身体速度素质的尝试》(《民族论坛》1989第3期)、涂绍生的《湘西土家族、苗族学生1985—1999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动态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第1期)、李继国等的《湖北省苗族城镇中小学生1985和2002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对比分析》(2004第4期)、李继国等的《苗族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表面积调查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5第6期)等期刊论文,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作。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苗区老年体育的发展,如龙明莲等的《从凯里老年体协苗族芦笙分会看民族地区老年体育特色发展》(《凯里学院学报》2009第4期)等论文就反映了学界在这方面的发展动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随着全民健身的实施,学界即开始注意将将苗区体育融入全民健身的相关研究中,如文景伟的论文《从民族节日的体育价值看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以湘西苗族“赶秋节”为例》(《武术科学》2009第4期)、范本祁的《湘西苗族传统节日的体育价值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第2期)等就是这方面成果的代表。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关注苗族体育的发展,给苗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对苗族体育的全民健身研究相对说来都比较缺乏深度,也没有持续下去,只是在苗族体育研究史中昙花一现。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不容忽视,值得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迎头赶上,弥补不足。

4 创新发展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党的政策引导下,苗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为苗族体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苗族体育研究也迈进了创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苗族体育因为其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发展特点而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学者们十分关注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纷纷提出苗族体育的发展策略。除了民间传承之外,校园传承被视为有效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路径,不少学者从教育学角度探讨苗族体育的发展,建议将苗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课程,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黄平波的论文《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做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第3期)、冉启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技信息》2009第16期)、冯昌明《雷山部分中学把苗族文化引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尝试》(《贵州体育科技》2011第1期)、彭正文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的学校体育传承研究——以云南苗族吹枪为例》(《运动》2012第22期)、王丽的《苗族铜鼓舞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的渗入和利用》(《中国学校体育》2012第S1期)、周剑平等的《浅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凯里学院学报》2012第6期)、屈植斌的《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武术科学》2014第1期),等等。而有的学者则分析了苗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如邹翰元的《重庆市酉阳士家族苗族自治县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科技导刊》2009第12期)。从教育学视角来研究苗族体育的发展,给苗族体育提供了一种发展思路,然而,学界当前只限于苗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推广,而对于篮球、足球、体操等普通常规项目在苗区的发展还缺乏应有的关注。

除了运用教育学的视角之外,有学者建议将苗族传统体育和旅游相结合,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如王振[5]、杨熙瑾[6]、朱小丽[7]等人的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走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来促进苗族体育发展,既考虑了苗区的山地环境和喀斯特旅游风貌,又融合了苗区独特的体育人文优势,这样的思路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对于苗族体育与旅游如何具体结合的诸多细节问题,学界还缺乏深度研究,这方面的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亟需弥补。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有的学者开始关注苗区农村体育的发展,如赵云光[8];而有的学者则专门讨论了苗区农民体育的发展,如冉龙华[9]、李率文[10]等。学界对于苗族农民体育的研究对于促进苗区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的相关论文都还停留在调查分析层面上,同样也缺乏具体个案的深度分析和实证研究。

随着研究理论的不断丰富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学界开始从多学科视角进一步研究苗族体育,实现了一些新的拓展。譬如,刘礼国的苗族体育习惯法相关研究[11]即是一例;张忠杰等人对苗族传统体育所具山地特征的研究[12]则是另一例。而有的学者则专门探讨了苗族传统体育竞赛规则,如李琪[13]。可以说,学界对苗族体育的研究,在主题上正在由少到多,学科视角和方法上也逐渐由单一走向综合;苗族体育研究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旅游学、生物学等学科理论进一步融合。然而,在当前的苗族体育研究中,研究主题总体上还比较分散,且分布不均衡。其中,以苗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居多,而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在苗区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的体育项目的研究甚至至今还是空白。非传统体育项目,无论是在苗区体育的总体发展还是对于苗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值得庆幸的是,近期有一批数量不多的硕士论文已在苗区非传统体育发展方面做出了努力,如曾小进的《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台江县苗族体育调查研究》[14];罗艳《“体育之乡”矮寨镇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15]等。

以史为鉴,可知将来,纵观百年来苗族体育研究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个领域的研究既有可观的成绩,也有明显的不足,更有广阔的空间。在未来的研究中,苗族体育研究以“本体”为重,继续挖掘更多的前人未及关注的研究主题,特别是发掘那些隐涵在民俗生活中的具有体育性质的用具和活动项目(如“铛耙”及其使用);同时也要注意对苗族体育生活中的传统体育项目和非传统体育项目都齐头并进地开展研究。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应及时更新,进一步深化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努力与国际接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世界苗族体育研究的发展上把握学术话语权,从而更好地为中国苗族体育乃至全球苗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50-162.

[2]吴荣臻.苗族武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杨近文,等.贵州苗族武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4]贵州省武术协会等.贵州少数民族武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5]王振.基于RMP分析的黔东南苗侗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6]杨熙瑾.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7]朱小丽.融水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J].体育学刊,2003(3):63-66.

[8]赵云光.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村中学中招体育投入现状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2):84-86.

[9]冉龙华.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政策的执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李率文,等.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民体育现状调查——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6):57-60.

[11]刘礼国,等.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体育习惯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134-140.

[12]张忠杰.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研究述评[J].浙江体育科学,2014(4):117-122.

[13]李琪,等.苗族手毽运动竞赛规则简析[J].当代体育科技,2005(2):209-210.

[14]曾晓进.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台江县苗族体育调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罗艳.“体育之乡”矮寨镇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D].吉首: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A Hundred Year History of Miao Physical Culture Research

Long Yuxiao1Zhang Zhongjie2
(1.Guizhou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hina)

Miao nationality is the fourth largest minority in China, is also a world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ts traditional sports are rich and colorful,related researches have accumulated nearly a hundred years.Us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Miao Nationality Sports in the past 90 years from 1915-2015,the his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The beginning period from the early Republican years to 1949;the early development period from 1950s to the end of 1980s,the further development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of 1990s,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after the 21st century.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Miao sports research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rengths and limits of the existing publications so that we can find right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ndeavors in research for this subject field.

Chinese Miao nationality Miao sports research history

G85

A

1004—5643(2015)09—0085—03

(1)2013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基地项目,编号:JD 2013138;

(2)贵州师范学院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4)的阶段性成果。

1.龙宇晓(1966~),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外苗瑶民族研究。

2.张忠杰(1980~),男,讲师,研究员。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苗族武术贵州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