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5-11-12 08:36范宏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师德以人为本内涵

摘要:加强师德建设,要明确师德理论内涵,洞悉师德困境成因,探寻师德建设路径。学校师德建设应当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做到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实现师德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以以人为本为指向,践行师德精神的高尚性与操作性相结合;以严明制度为框架,突出师德建设的内省性与约束性相结合,可以整合外在规范和内在引导,有效推进学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师德 内涵 路径 以人为本 制度

一、师德建设内涵探析

学校师德是道德的一般属性和教育的特殊(具体)属性的辩证统一。从其一般属性来看,道德发展建立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之上,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力和劳动实践水平是道德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德追求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因果。“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反对作为道德主义的单纯道德说教,而主张在社会性的物质生产劳动中谈道德的具体性和实践性。基于此,本文论述的是具有一般道德统一性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体性、实践性意义上的师德建设,其具有鲜明的物质性、实践性、政治性、导向性。

1.加强师德内涵研究,实现师德建设理论性与主体性、实践性相结合

学校师德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履行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责过程中,遵循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总合。新形势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不同层面探索、改进、创新学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路径,可以使师德建设内容主体化、操作规范化、形式具体化,提升师德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可感性,使之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成为全体教师认可、全体学生认同的调整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等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1)构建适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师德理论体系

“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时代发展的持久呼唤,教育实践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过程,统一表现为依赖人、服务人、突出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学校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生活、引领学生成长。在教学岗位,教师要突出教书育人,强调教师是课堂质量第一人,倡导爱教育从爱学生开始;在管理岗位,突出服务育人,强调教师是学生成长守护人,倡导爱生从做好服务开始。

(2)传承优秀传统,合理借鉴国外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师德传承的重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爱生奉献、严谨治学、以身作则等。学校教师不仅在行为规范上要为人师表,而且品格道德上也要高尚完美,通过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师德观的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和践行的水平。此外,国外学校严格按照法律准绳明确具体行为规则,将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增强了师德的规范性、执行性和可查性,为师德的定性监督提供了良好的行为依据和基础,也是我国师德内涵体系建设应当借鉴的重要内容。

(3)植根于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德精神彰显着学校文化精髓,其以特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将学校发展理念融铸于校园教育教学中,体现于教师的伟大师德实践中。教育事业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执行者及主体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依赖于教师的良好道德修养,教师的人格知识素养、道德素质和实践水平决定着学校发展的能力水平,也直接引导着学生人格品质的培育和养成。

2.注重师德精神培育,促进师德建设专题性与全面性相融合

学校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构成的实施教育行为的文化实体,这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师德精神又是精神文化的提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目标是“自由而全面发展”,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3]。师德精神展现着“爱生乐教、以德育人,严谨治学、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

“爱生乐教、以德育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这是贯穿教师职业特点和师德本质要求的核心和灵魂。以爱调动学校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严格师德建设,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是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爱与责任作为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两翼,可以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和提供动力支持。

“严谨治学、以德修身”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自身的严格要求。热爱教育、关怀学生等师德基本要求并不是师德建设的全部,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才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教师应当走内涵发展之路,严谨治学、以德修身,追求师德学识和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师尤其需要以广博娴熟的知识能力、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洒脱大度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爱生乐教的品格风范、严谨求实的正派作风,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教育、感染、熏陶学生。

二、师德建设困境探析

1.新时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当前,市场经济量化原则在教育和文化领域过多渗透,教育系统也刮起阵阵教师兼职潮、下海潮、创业潮,教师很难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也很难把自己的工作与“崇高事业”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而教师又被要求具有重义轻利、爱岗敬业等先进性道德准则,这种矛盾冲突容易导致部分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成熟的教师,一味计较名誉得失和个人享受,罔顾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道德行为败坏。这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和忠诚,个人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低下,而由于其所处岗位的特殊性和育人的严肃性,往往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负面效应。

2.教师评价机制的缺陷和师德建设制度的缺位

当前,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着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重表象轻内涵的现象,导致基层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教师考核重考试分数轻学生培养。师德建设还存在着制度缺失、动力缺乏、主体缺位等主要问题,当前教师普遍存在着顾虑、担忧和不平衡的心理,认为自己的能力付出与收入获得不成正比,晋升通道不畅,发展存在着后顾之忧等。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关注并加以解决,师德建设便有可能成为空洞的道德说教,而不能真正内化为教师的素养追求。

3.西方思潮及生活方式的灌输和植入

当下中国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步导致思想道德伦理品德发展滞后,加上西方文化话语霸权和传统民族文化意识在校园内激烈交锋,现代文化意识与国家民族传统碰撞中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导致在校园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价值标准多元交织、激烈对抗的格局。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对其行为主体的价值观支配能力,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教师职业操守和育人意识淡薄、师德修养和自我矫正能力缺乏。

三、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教育之“大”,在于它的培养目的是新时期社会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境界高深、品位高雅、情致高远;在于其教师之“大”——学识广博、人格高尚、卓越超群;在于其服务社会的视野之“大”——视界宽阔、心胸坦荡、高瞻远瞩。作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灵魂,良好师德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以培育践行为核心,实现师德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期待,就是价值取向;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召唤,就是前进动力;师生员工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学校师德建设的前提是树立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师德观。培养教师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忠诚于教育育人事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标志。

教师崇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爱岗敬业、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高尚品德,关爱学生、服务发展的真挚情怀,尤其需要树立坚定的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崇高信念,忠于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大力弘扬师德建设的光荣传统,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以夯实师德理念和实践建设为基础。在教师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使其在师德修养上自觉自省,在职业道德上主动践行。学校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体教师。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努力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2.以以人为本为指向,践行师德精神的高尚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以人为本不是人道主义道义诉求,亦非离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抽象讨论,而应当是结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规律的体现。以人为本应当是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教师作为师德建设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目标指向。首先,确立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发挥教师自重、自省、自律、自觉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学校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真实诉求,建立良性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其次,崇高师德应当以培养学生作为终极目标,在自己的专业修养之外,运用德性、品格、真诚、奉献,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学校应当为教师搭建师德建设平台,全面推进“文化兴校”战略,配合主题开展精神文化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师德建设水平;开展专题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大力宣传“师德典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坚持目标引领,注重改革推动,加快学校的全面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3.以严明制度为框架,突出师德建设的内省性与约束性相结合

道德规范内化成主体的道德自觉需要自为的自律与自在的他律作用共同形成。如果缺乏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做支撑,师德建设容易流于形式而无法取得实效。

(1)建立有效的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激励机制来看,学校可以通过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我最喜爱的老师”等方法,以通过召开师德楷模报告会、教师节表彰等活动,宣传典型先进事迹,鼓舞激励广大教师。在岗位津贴、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对师德师风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从监督机制来看,学校应当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及网上投诉平台,落实师德的教师互评制、学生监督制等监督方式。建立师德报告等制度,对违规者要进行批评教育或进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的要予以坚决处理[5]。

(2)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

注重全面性与区别性相结合,将师德纳入教师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实践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努力实现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探索制度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研究实现多途径、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重师德、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建立教师选拔、师生考评、严格奖惩等运行机制,以制度保障的方式解决教师关切的实际问题,实现师德建设从“他律”走向“自律”。

(3)营造宣传师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标兵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应当与社会各界形成互动,达成关注师德、宣传师德的共识,增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制作橱窗展板师德建设专栏,依托媒体开辟“师德建设”宣传专栏,制作师德建设专题片。结合师德践行者的主体建构,在外在规范和内在引导的合力下将师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觉自为的良好操守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

[5] 姜素兰.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在创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作者:范宏宇(1981-),男,江苏如皋人,南通大学人事处,讲师。]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师德以人为本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