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5-11-13 01:04许冬华,秦雅鑫
中外医疗 2015年28期
关键词:抑郁症脑卒中

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分析

许冬华,秦雅鑫

江苏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宜兴214200

[摘要]目的研究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急性期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未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组30例即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西酞普兰20 mg,qd口服。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4W 后HAMD均分为(16.7±3.22)分,治疗组8W后HAMD均分为(11.7±2.21)分,症状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症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同一时期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状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PSD及时筛查、尽早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西酞普兰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10(a)-0142-03

[作者简介]许冬华(1983-),男,江西赣州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的基础与临床。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ti-depression theraputics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Methods From 2013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60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ot given antidepressants.Treat鄄ment group of 30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that citalopram 20mg qd orally.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2, 4 and 8 weeks, efficacy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4W HAMD were divided into (16.7±3.22) points, 8W HAMD after treatment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11.7±2.21) point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ymptoms, the symptoms contrast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1)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While the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in the control group,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Conclusion Stroke patients PSD time鄄ly screening, early drug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收稿日期:(2015-07-10)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n the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XU Dong-hua, QIN Ya-x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xing City,Yixing, Jiangsu Province, 214200 China

[Key words]Stroke; Depression; Citalopram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显示其发病率在29.3%~33.3%左右[1-2],严重影响患者功能恢复,降低其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致残率,所以对脑卒中后出现抑郁患者的干预意义重大,该研究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60例于该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该组女32例,男28例,出血性脑卒中27例,缺血性脑卒中33例。脑卒中诊断:本组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标准,并被MR及颅脑CT证实。PSD诊断标准:按照ICD-10 F06.32器质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于病情稳定之后的2周实施诊断。所有入选患者均按HAMD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2.3±7.9)岁,病程(15.8±1.5)d,脑梗死25例,脑出血5例;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3.1±7.2)岁,病程(16.1±1.3)d,脑梗死24例,脑出血6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病情稳定2周后,年龄在40岁以上;意识清楚;大脑半球的病变(梗死或出血);语言障碍不明显;发现颅脑CT有阳性者。排除标准:伴有明显失语、失用不能配合检查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检查者;脑卒中病情严重,或者伴有意识障碍无法配合者;有精神障碍家族史或个人阳性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配合检查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不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组30例即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西酞普兰(商品名:西普妙,产品批号:2417765) 20mg qd口服。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进行疗效评定。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患者进行直接询问,并将调查表填写好,调查表包括个人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20项),使用HAMD17项版本评定入组患者。

1.3统计方法

对照研究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例,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资料处理与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实施抗抑郁治疗之前,把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治疗前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明显,治疗组4周后HAMD均分为(16.7±3.22)分,治疗组8周后HAMD均分为(11.7±2.21)分,症状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症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在病程中HAMD的变化(x±s,分)

3 讨论

PSD指的是脑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出现,并且症状持续>2周,主要表现为兴趣减退、情绪烦躁、低落、厌世、悲观、主动性缺乏和全身疲劳等症状。PSD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报道,当时仅仅认为是一种神经功能缺失后的心理反应,随着卒中发病率的增高,对PSD的研究认识有所更新:卒中后抑郁和卒中直接相关,脑卒中不只会使躯体出现残疾,而且也可伴随心理障碍,其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是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和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延长脑卒中康复时间,同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PSD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非常清楚,当下有一种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即该理论是基于神经递质的改变和神经解剖部位,考虑PSD和脑卒中部位相关,PSD常见于额叶、下丘脑、左侧基底节核区和颞叶病变,其中额叶病变最为多见,并且左右两侧额叶病变的临床症状不一致,Gabriel等研究表现,卒中后情感异常与额叶-豆状核-脑桥通路受损相关,还与脑卒中后引起脱髓鞘改变,加速了大脑功能的退化有关,但是也有报道认为,抑郁和左右半球病变并不相干。该学说还考虑PSD与神经递质的改变相关,Hama等认为脑卒中后脑内某些特定部位遭破坏,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递质功能低下和PSD相关;还有一种学说是反应性机制学说,是指肢体功能障碍、脑卒中后言语等导致的反应性抑郁,侧重于社会心理因素。卒中后躯体功能丧失,家庭或社会地位的改变,使得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调,导致抑郁的发生或使其程度加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机制的认识正是符合当前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是由生物体本身疾病及心理和社会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

该研究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是西酞普兰,它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抑郁症状,同时它是一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不像经典的三环抗抑郁药物有比较强的抗胆碱副作用,临床观察西酞普兰的恶心、胃肠道反应更少,本研究治疗前两组的抑郁症状明显,抗抑郁治疗4周后HAMD均分为(16.7±3.22)分,治疗8周后HAMD均分为(11.7±2.21),症状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症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同一时期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状改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与黎宏雯等[6]研究一致,即认为西肽普兰可改善卒中后抑郁的HAMD评分,并能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显著改善患者的卒中预后。王姗姗等[7]通过研究大鼠PSD模型后发现西酞普兰可通过调节下丘脑TNF-α水平治疗PSD,使得西酞普兰治疗组的PSD大鼠的水平活动、直立探索和糖水喜好明显高于未治疗组,即认为西酞普兰可以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李学等[8]使用同属于SSRI类药物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组的抑郁减轻程度、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ADL能力方面的改善幅度和对照组相比较优,可以证明其干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早期药物的作用显著,有重大的意义。

总之随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深入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降低,抑郁情绪更加对患者的肢体恢复产生消极影响,最终影响患者回归社会的能力,所以应对脑卒中患者进行PSD及时筛查、尽早干预,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

当然本研究有它本身的局限性。首先,入选的患者并没有包括所有急性卒中患者:如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严或癌症等被排除在外,同时有言语理解障碍的患者合并有抑郁症也被排除在外。因此,该研究结果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的卒中患者;其次,本研究样本量少,因此,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石丽娜,朱庆丽,荣根满,等.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与临床特点[J].中外医学研究,2012(13):103.

[2]Sui-cheung M,Ben HB,Roger MK,et al.A pilot controlled trial of a com鄄 bination of dense cranial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nd body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J].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4):255.

[3]Isabelle L,Golo KB,Matthias E,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mechanisms, translation and therapy[J].J Cell Mol Med,2012,16(9): 1961–1969.

[4]Gabriel RC,Aurel PW,Elena CS,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the ag鄄ing brain[J].J Mol Psychiatry,2013,1(1):14.

[5]Hama S, Yamashita H, Shigenobu M, et al.Post-stoke affective or apa鄄thetic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 left frontal lobe and bilateral basal ganglia[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7,257(3): 149-152.

[6]黎宏雯,沈福玉,吴丽玲,等.卒中后抑郁的早期预测及临床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4):1618-1620.

[7]王姗姗,姜磊.西酞普兰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2):200-202.

[8]李学,张俊红.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作用[J].山东医药,2013,53 (8):68-69.

猜你喜欢
抑郁症脑卒中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