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有效互动

2015-11-13 22:43张志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民主语文课堂创设

张志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通过真诚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爱、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种手段,开放课堂,协调配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互动。

语文课堂有效互动教学氛围自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长于合作,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在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真诚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爱、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种手段,开放课堂,协调配合,能够实现有效互动。

一、真诚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有效互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为学生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要求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教师应该和学生分享各自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知识和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样才能达到情感上的民主,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课改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弘扬个性。要建立这种民主关系,家长、学生都应打破对权威的崇拜,而教师则应打破自我权威的崇拜。只有让学生明白老师也不是无所不知的,他们才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只有让老师明白在当今时代自己不应再是一桶水而应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才能降下自身的权威地位向别人学习。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课,他把“确凿”读成què zuó,这时一位女同学怯生生的举起手,老师看着这名同学示意她站起来发言,女孩脸有点红说了句:老师,这个词原来是按照您这样读,但按照新的字典注音应读成què záo。这时班级静极了,大家都想老师肯定会来一番驳斥,但事实却相反,老师有礼貌的请这位同学坐下,并慈爱地对全班同学说:谢谢这位同学的提醒,这说明她有认真听我讲课,也能够善于钻研,也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向她学习。正是学生的勇敢才使得教师的知识得到增长,也正是教师的民主才给了学生自信和尊严。我们应该在课堂中自始自终创设一个民主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精神鼓励,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信心确立起来。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即使学生的观点有所偏差,教师也不可一概否定。如果为了捍卫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独特的理解视为“异类”而一棍子打死,那么,要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就是空头支票了。瑞吉欧有这么一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它告诉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随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做好向导,引导孩子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学习。

吴晗的《谈骨气》历来被人们看作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赞歌。但就是这样一篇被多少人仰视了多年的文章,在我的教学中也同样遇到了“尴尬”。其中的导火索就是那位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这位学生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务之急是活命呀,管它是什么之食,先拿来吃了活命再说!”我正待要张口反驳时,他却又不客气地“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越王勾践兵败之后,屈尊向吴王求和,替吴王喂马,回国之后,卧薪尝胆,磨砺意志,思考制胜对策;如果他兵败之后,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如何做到振兴越国而不再受人欺侮呢?”听了这番话,我不得不为他精彩的辩论喝彩。一个学生无意中的质疑,却变成了教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源头,提问的学生得到老师的激励,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当中,其他学生有机会可以帮助他人,自信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的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采用多种手段,开放课堂,协调配合,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一种适应课文教学的情景中学习。实现师生互动,更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实物、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软件等教学手段,用朗诵、唱歌、讲故事、游戏、编排课本剧等形式增强直观性,让学生在游戏、玩耍的轻松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语文学科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主要和最强大的诱因,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而为一,从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如学习《安塞腰鼓》时,我通过多媒体放映安塞腰鼓的场景,不仅让学生看到场景、听到声音,还引导学生感受黄土高原上的人民那雄浑、壮阔和豪迈的精神风貌。学习《黄河颂》,先带领学生听听《黄河大合唱》组曲,从而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驱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开放语文课堂”,可以这样理解:在启发指导中,教师要启迪学生思维,须奋其志,激其情,理其思,点拨方式不拘一格。或发散,多角度思考;或整合,归纳不同意见;或归谬,有意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极端,使其另辟蹊径;或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想办法打开思维的匣子。譬如对于《苏州园林》的教学,找准一个研究点:建筑风格、文化氛围;对联、诗词;水池、飞檐等等。让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做专题研究,学生乐在其中,收获也在其中。这种实践性的探究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我们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民主语文课堂创设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