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能带给我们什么

2015-11-13 00:59陈瑶
书屋 2015年6期
关键词:总算魔术师安娜

陈瑶

我看过的书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很少。小小年纪的时候,不爱读书,在不得不去读老师布置的那些对当时的我来说很艰涩的语文课文的时候,我那幼小的脑袋就开始想了:读这些书,能带给我什么?那时候的我更愿意在春花烂漫时去逗水田里挤在水草边上的小蝌蚪;夏日时节在院子里的凉棚底下睡午觉;初秋时分跟着爷爷去鱼塘边坐着钓鱼;冬天的早晨穿得厚厚的,去捡前一晚上田里凝结的薄冰层。所以,我并不能清楚明白,文学究竟能带给我什么?

后来慢慢长大了,学的东西也多了些,总算能读通文章了。读书也不至于那么困难,那时候读《爱的教育》,读《鲁滨孙漂流记》、《格列夫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等等,但有时回想起来,只剩下很模糊的记忆了。所以,那时的我仍然不知道文学能带给我什么。

上了高中,那真是我这不多的记忆中最难过的日子了。最多的是关于昏昏欲睡,想睡却不能睡,怎样睡能不被班主任刀子一样锋利的丹凤眼发现,思考是睡还是不睡之类的记忆。这个时候读的书大都是《格言》、《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快餐杂志,目的是要增强所谓的作文素养,素养是否加强了我不甚清楚,我知道的是杂志的内容几乎不记得,唯有一篇《格言》上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讲的是什么呢?一位出色的魔术师的助手安娜疯狂地爱上了魔术师,并向他表达了爱意,魔术师在她猛烈的追求下终于同意与她结婚,但直到他们结婚很久之后,魔术师都没有和安娜同床,安娜几乎崩溃了。在安娜一次比一次凄厉的控诉声中,魔术师终于说出了实情。安娜优秀的魔术师丈夫——性别为女,为了继承父亲经营多年的魔术事业,从小就隐瞒了自己的性别,只因为家族魔术师传男不传女的规定。我为什么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记得有一篇莫言的采访,他的一句话大意是:千百年来,能不腐朽而保存下来的,除了头发就是文学了。可是,那时的我还是不懂文学能带给我什么。

后来进入了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总算是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大学启蒙老师,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总算是读了一些较深刻的文学作品了。鲁迅、张爱玲、老舍等现代作家作品或多或少读了一些,作文素养在这个时候才算是长进了一点。上了文艺理论课,还尝试着写文学评论。直到这个时候,文学依然对我没有吸引力。

大半年过去了,一次机缘巧合我读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

《巨流河》是齐邦媛在耄耋之年写下的倾心之作。这本自传,从她1924年元宵节出生之时一直写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跨度甚大,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大体无碍。她用二十五万字将她一生的喜怒哀乐凝结于此书。在这里,她写了郭松龄将军、父亲齐世英、挚友张大飞、语文启蒙老师孟志荪,大文豪朱光潜先生、钱穆先生,以及她的人生历程。她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幸运的,在那样悲痛凄惨的年代里,她好好地活了下来,有父母为她保驾护航,有优秀的老师赐予她美好的品行和知识,让她一直优雅地活下去且受人敬重。但是,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没有她这样的幸运,他们同样年轻,热爱生活,渴求知识,有着伟大的爱国理想和抱负,他们善良、正直、勇敢,但一切美好和独特性都被那场战争掩埋了。不得不说,齐邦媛笔下的自己在生活的历练中日益成熟,变得豁达、洁净,最终写下来这本“献给——所有为国家献身的人”的书;而我,在慢慢读书的过程中,放下了自己,随着情节的演绎、线索的延展和心境的渐次平阔,在书中平缓的叙述中,看人事起落,看世间沧桑,并在齐邦缓的私人故事和人生感悟之中随之起伏不止,也曾痛哭,也曾欢呼,慢慢地变得平和起来,与那个隔膜的时代、与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与两岸分隔的山河何持极大的共鸣。于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之中,我总算是明白了文学能带给我的是让我不断走向平静和成熟。

读完《巨流河》之后,我身上似乎多了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力气,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去接着看一本又一本的长篇,我看《百年孤独》、《一九八四》、《人生不过如此》等,不会因为作品太长或者是文字艰涩而放下,反而自成一种乐趣。至此,我可以说文学能带给我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一本好的书会给你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会让你主动去渴求更多更好的文学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换而言之,文学能塑造我们独特的精神世界。

一本书接着一本书,我们能通过读懂一本书而读懂另一本书,慢慢地,我们读懂了越来越多的书。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它一直在给予,而一直读下去,文学能给予我们的将永无止境。也许有一天,我们能通过文学找到真理。

猜你喜欢
总算魔术师安娜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芝”你心意
魔术师
地球奇遇记
寻找魔术师
春风得意
魔术师
小猫安娜
魔术师会选中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