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

2015-11-18 05:57肖毅
河南医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阳性细胞胃肠道直径

肖毅

(邵阳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 湖南邵阳 4220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多潜能干细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21/10万,临床具有高死亡率、复发率等特点。GIST与一般胃肠道肿瘤比较,在临床病理、诊断、预后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特点,同时由于GIST临床无特异性表现,以及检查手段相对局限等因素导致该病不仅确诊率低,且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本文回顾分析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GIST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及效果,旨在为GIST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邵阳市中心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4岁,平均(58.2±8.4)岁。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免疫组化分析、辅助检查等。

1.2 检查方法 免疫组化检查:采用10%甲醛固定肿瘤组织,给予常规石蜡包埋,4 μm连续切片HE染色,再进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然后由两位具有高年资病理医生阅片。辅助检查包括:B超、CT、钡餐、胃镜。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有5例患者行二次手术,2例患者行三次手术。手术方式根据患者肿瘤发生部位而决定,其主要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且切缘与肿瘤边缘相距2~3 cm。48例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11例、远端胃切除术10例、十二指肠局部切除3例、胃部分切除8例、小肠肿瘤肠段切除术5例、胃部分切除加脾切除加胰尾切除5例、部分直肠并行乙状结肠永久造成口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另有1例患者由于肿瘤侵犯腹主动脉等重要脏器而未能进行切除。

1.4 良恶性诊断方法 病理诊断良恶性判定方法:良性,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个/50HPF;交界性: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个/50HPF;恶性:核分裂象>5个/50HPF。

1.5 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判定标准 根据阳性细胞在全部组织细胞中所占比例以及阳性细胞染色强度判定实验结果:A,按显色细胞数记分,阳性细胞数<1/3为1分,阳性细胞数1/3~2/3为2分,阳性细胞数≥2/3为3分;B,按细胞显色深浅记分,无阳性反应细胞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积分数=A×B。A×B=0判断为(-),A×B=1~9判断为(+)。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GIST发生部位最多的为胃部(胃底15例,胃体7例,胃窦1例),占47.92%,其次为小肠(空肠4例,回肠9例),占27.08%,腹腔内其他部位发病率最低(12 例),占25.00%(P<0.05)。

2.2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临床均无明显表现,由于体检偶然发现的最多,占33.33%,存在临床症状的患者中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最多,占25.00%,其次分别为腹部症状(腹部不适、腹痛等)20.83%、腹部包块14.58%以及其他症状(强烈饥饿感、吞咽困难)6.25%。

2.3 性质和直径 48例GIST患者发病率最高的为良性,其次为恶性,交界性(P<0.05);恶性肿瘤直径明显大于良性和交界性,良性肿瘤直径最小(P<0.05)。见表1。

表1 48例GIST患者肿瘤性质和直径分析

2.4 不同类型间质瘤CD24与CD117表达比较 48例GIST患者 CD24阳性患者14例,阳性率为29.17%;CD117阳性患者43例,阳性率89.58%。不同类型间质瘤CD24与CD117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间质瘤CD24与CD117表达比较(n,%)

2.5 48例GIST患者常规病理结果 ①大体检查:肿瘤位置在浆膜下 9例(18.75%)、黏膜下 3例(6.25%)、肌层间36例(75.00%);肿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组织具有较为清楚的分界,但未见明显包膜,浆膜外肿瘤均表现向外突出,黏膜下肿瘤均向腔内突出,切开肿瘤颜色为灰白色,质地较韧性,呈结节状,但部分区呈编织状。②镜下检查:GIST主要有上皮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形态:上皮细胞样细胞边界清楚、胞浆丰富、细胞体积大,呈嗜酸性、嗜碱性或透明样,同时细胞核均为圆形或卵圆形,且可见核分裂象,瘤细胞呈腺泡状、小巢状或片状排列;梭形细胞胞浆略丰富,界限不清,细胞核呈杆状、短梭状或卵圆状,瘤细胞呈车轮状、编织状、栅栏状、漩涡状或束状排列,嗜伊红,局部可见钙化区及玻璃样变性[1]。本研究中,上皮样细胞型间质瘤患者9例(18.75%)、梭形细胞型间质瘤 31例(64.58%)、混合型间质瘤 8例(16.67%)。

2.6 治疗效果 本研究48例GIST患者手术治疗后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均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术后有2例患者并发顽固性腹泻,给予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胃排空障碍,给予上消化道排空X线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胃空肠吻合口狭窄,给予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吻合口水肿,给予禁食、胃肠减压以及生长抑素治疗3周后痊愈出院。所有患者均给予12个月~4 a随访,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均为恶性肿瘤,另有7例患者复发,再次给予手术治疗,随访至今仍存活。

3 讨论

GIST为间叶性肿瘤,其特征表现为非定向分化,部分肿瘤临床上还同时伴有神经鞘或平滑肌细胞分化,病理诊断容易将其误诊为平滑肌肉瘤或平滑肌瘤。GIST好发部位为胃部,尤其是近端胃是最主要发生部位,占全部GIST的40% ~60%[2],本研究结果显示,48例GIST患者中有47.92%的患者发生部位在胃部,这与相关研究符合。

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肿瘤较小时一般并无临床症状,直至瘤体增大才会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因此,大部分患者发现肿瘤是在偶然体检时发现,本研究结果显示,偶然体检发现GIST的患者占33.33%,同时与其他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表明,GIST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GIST免疫表型特征,如CD34、CD117的表达有助于临床诊断间质瘤,本研究48例GIST患者CD24阳性患者14例,阳性率为29.17%;CD117阳性患者43例,阳性率89.58%,由此表明,通过 CD34、CD117能够有效诊断间质瘤,但是CD34、CD117对于良恶性的诊断无明显效果,本研究中,不同类型间质瘤CD24与CD117表达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证实。本研究中,恶性肿瘤直径明显大于良性和交界性,良性肿瘤直径最小,由此表明,通过直径大小可有效判断肿瘤的良恶性[3]。

目前,手术切除是对GIST进行治疗的最佳方案,但临床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时应当根据肿瘤部位、性质、大小、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年龄、患者全身状况而决定。如对于胃间质瘤、肿瘤直径<5 cm,且与幽门、胃贲门存在一定距离者可给予胃楔形切除,但术中应当保证切缘与瘤体之间的距离>2 cm;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或较大的,则应当保证切缘与瘤体之间的距离>5 cm,可给予胃大部分切除,甚至可采用连恶化脏器切除的术式;若患者为十二指肠间质瘤,可采用局部切除,但应当保证切缘与瘤体之间的距离>10 cm;若为直肠间质瘤,则应当采用完整切除肿瘤的方式[4]。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给予12个月~4 a随访,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均为恶性肿瘤,另有7例患者复发,再次给予手术治疗,随访至今仍存活。由此表明,GIST采用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及诊断手段,因此,临床诊断中应当采用综合诊断的方式,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现,需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常树建,石鑫,慈雪萍,等.胃肠道间质瘤9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2):10366 -10370.

[2]胡其欣,高青.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22):2050 -2057.

[3]买尔旦·赛力木,金钟,阿里旦·艾尔肯,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4):39-41.

[4]许红英,司海鹏.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109 -110.

猜你喜欢
阳性细胞胃肠道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Ghrelin阳性细胞在食蟹猴消化系统中的分布定位
山水(直径40cm)
大鼠骨骼肌挫伤后bFGF和MMP-1阳性细胞率比值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研究
爱虚张声势的水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大口黑鲈鳃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特征及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分布
人胎脑额叶和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发育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