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播与发展新视角:打造武术“高富帅”①

2015-12-01 05:23褚兴平张继生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高富帅中国武术武术

褚兴平 张继生(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体育前沿

武术传播与发展新视角:打造武术“高富帅”①

褚兴平张继生*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的符号,随着两会的召开,武术的地位也逐渐提高,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的现状及传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分析,目前武术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研究认为应提高武术的地位和形象,彰显出武术文化精神内涵,表现出武术的运动形式美,打造出武术“高富帅”,让更多的人去真正的了解武术,提升武术的国际形象,提高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对武术今后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传播发展打造武术“高富帅”

两会期间,教育部把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列为七大重点项目。武术作为七大重点项目中第二大扶持项目,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在国人心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国粹,是中国人的象征,是民族的符号,但是目前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态势并不是很乐观。中国武术的发展长期以“体育”的身份来标榜自己,为能够成为奥运项目进行着由内到外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使得武术的发展越来越违背了我们最初的意愿,造成了文化层面的缺失,技术层面的异化[1]。从而导致武术的发展越来越迷失自我,在传播过程中,缺失了武术本质的东西,使人们对武术这项运动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导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出现了种种的问题。所以武术要回归到本真,找回自我的主体意识,不断的创新,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1 武术“高富帅”的定义

高富帅为网络词汇,是形容男人在身材、相貌、财富上的完美无缺。也可延伸为代表一种高大的形象和精神的升华。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是为高,大爱于心福泽天下是为富,大略宏才智勇双全是为帅。如果把武术比作人的话,完全可以称之为“高富帅”。但由于武术自身发展的一些原因,他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还没有那么完美。武术贯穿着中华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期以来,武术处在社会文化结构的下层,它与封闭、保守、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结成深厚的关系,因此它更容易接受和迎合社会的低位文化形态[2]。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中国武术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记忆中起初被冠以“草根文化”的帽子,只能在限定的文化空间中“自产自销”,曾经武术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屌丝”。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中国武术一直以厚重的积淀性和坚忍的连续性顽强地存储于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之中,并塑造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形象,规定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范式,铸冶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风采,体现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精神[3]。武术的地位、形象正逐渐的提高。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宗教学等多种学术的理论思想,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文化。它还具有防身健体,修身养性,使人变得精神气质佳的作用。武术运动形式和谐优美,阴阳平衡,展示出一种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武术无论从国家地位上、文化内涵上、还是形象上,完全从历史中的“屌丝”蜕变为现在的“高富帅”。综上来看,武术“高富帅”可定义为形容武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时代精神,修身养性、防身健体、运动形式优美,在国家和人们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的代名词,也是一种高大形象和精神的升华。

2 武术“高富帅”提出的内在动因

但是如今的武术,并不受大众人的欢迎,其传播和发展到达了瓶颈期,“他者”文化趋向愈演愈烈,如果一味地“他者化”以求得别人的认可,到头来,武术的发展只可能会由西方人“看不懂”改变成“看懂”再变成“不以为然”,这一过程则是以丧失文化为代价的[4]。从而武术这样的“高富帅”变成高不可及、富不可学、帅不可观。现在的武术发展只顾着争“面子”,从而导致“里子”的缺失。中国武术整体上的发展,我们在选择“以西化中”和追求面子而忽视里子的行为表现上,不免过于情绪化,不可避免的使中国武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面子光鲜,里子空虚的尴尬,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状[5]。所以武术自身的传播和发展上出现了问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盲目的追求为能登上“奥运会”的平台,一味的学习西方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导致自我方向的迷失,文化精神内涵的淡薄,运动形式也越来越偏离武术运动的本质,被西方人称为“中国式的体操”,在传播和发展过程的方向上失去了定位。所以,武术要重新打造真正的武术“高富帅”。

3 打造武术“高富帅”

3.1武术的地位、形象高

目前,国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华文明强烈的整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6]。中国武术形象反映了国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意愿的真实追求[7]。中国武术形象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追求和对中国武术“真、善、美”良好意愿的确切表达[8]。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完美无可替代的形象被人们所深知,与国家的形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武术的形象跟随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而得到提高,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发展战略武术实施,武术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文化符号的代表,地位也随之提高。

在武术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国际上站稳脚步。武术要挖掘自身文化潜质,丰富自身艺术表现形式,应寻找文化价值观共性和传播区域的接受方式,深度发掘武术的国际元素与民族个性,增加武术产业性国际传播的文化比重[9]。举办国际赛事,打造武术品牌对武术文化进行宣传,提高武术在国际中地位。在国内,提高国民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武术,凸显武术自身的价值,让人们都深入的去了解武术,提升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样国家重视,大众喜欢,武术的形象提高了,武术的地位随之也提高了。

3.2精神文化内涵丰富

中国武术在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明浸润之下,孕育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了自身独具的传统[10]。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多种学派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武术提倡“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习德”,这是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浸透[11]。武术中体现的佛家文化思想是“禅”,禅的要义在于“悟”,武术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悟”,智慧的领悟,武德的塑造,技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个“悟”字。《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武术在修炼的过程之中,就讲究“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一种和谐境界。墨家对武术的重要影响内容是“义”。一种舍生取义、狭义、仁义孝义的精神。现在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正需要这种“义”的正能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处处体现着武术“义”的精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要治国方略,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心愿。“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现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精神主导地位[12]。武术精神与当前发展的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目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与社会的排斥、人与自然不和谐,各种的问题都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武术倡导的“和谐”“道义”等各种武术精神要跟随时代的脚步,把武术的精神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响应国家的号召,把武术的精神贯彻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在最近,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媒体首页,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在校园中层出不穷,校园暴力的特点呈现低龄化、群体性和反复性。所以武术进校园迫在眉睫,在校园中把武术作为一种必选的课程,认真学习武术文化,学生可以学习到各大家的优秀传统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的正能量的熏陶下成长,实现道德的净化,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武术精神才可发扬光大,武术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3.3武术的运动形式“帅”

武术运动的形式美是指武术运动的参与者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体动作姿态、精神神韵等方面的美。运动形式包括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在套路的运动形式中,表现出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刚柔并济的韵律美、虚拟攻防的意境美。尤其在当前新兴的竞艺武术中,各种美演绎的惟妙惟肖。借助于舞台,配有灯光、背景、音乐,各种美在运动表演中完美的体现,带给观众一种美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观赏娱乐价值,不失为武术传播和发展的新途径。在搏斗运动中,体现着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散打运动将人类社会原始的搏杀技能予以规则之下淋漓尽致的展现不是套路遵循不失“技击含义”原则的艺术化演练,而是双方拳拳到肉的真实搏击,是人类血液中原始嗜血杀戮本性的爆发,演绎着一种原始、本能之野性美[13]。在太极推手中,讲究的是心、意、气与力融会贯通。太极拳中《打手歌》曾写道: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给人以“超乎寻常、出人意料”的审美感受。

武术的运动形式美要在传播和发展中重点突显,展示出武术运动形式的吸引力。可利用影视媒体、舞台对武术运动形式进行传播与包装。在央视春晚《江山如画》中,张震一袭黑袍,气宇轩昂,吴京一身白褂,行云流水,灯光、音乐、背景协调配合,把武术运动美展现的精美绝伦,给观众以美的感受。在《武林风》中,名震天下的少林和尚武僧一龙,在擂台上将少林功夫动、静、躲、闪、攻、防运用的炉火纯青,让观众感觉到刺激,热血沸腾。多次打败来自世界各地的冠军,少林功夫将驰名天下。利用人们对明星的崇拜心理,打造武术明星,对武术进行宣传,让武术的运动形式美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武术,利用武术运动防身健体、休闲娱乐、审美等功能,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运动形式美。

4 结语

中华武术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成为了国家的“符号”。然而武术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武术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武术的形象地位随之下降。因此对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审时度势,重新找回主体意识,突出武术文化的本质特征。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仍然时刻被关注着,所以武术要不负众望,重新找回自己的荣耀之身,从武术的地位、武术的内涵、武术的运动形式着手,打造出武术“高富帅”,让武术得到国际、国家、社会及每个人的认可,武术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岗,王柏利.对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2):9-14.

[2]马明达.说剑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6.

[3]韩政,王岗.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历史变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6):50-55.

[4]罗立平,方国清.从“他者”到“自我”:中国武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意识[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02-106.

[5]王岗,陈连鹏.中国武术的发展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J].体育学刊,2015(2):11-16.

[6]张继生.中国武术环境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59.

[7]李源,王岗.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内涵与价值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报,2014(4):28-33.

[8]闫民.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学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62-66.

[9]崔英敏,黄聪.跨文化传播:武术文化传播发展的新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7):36-40,46.

[10]袁金宝.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内涵及提升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50-56.

[11]张继生.中国武术环境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56.

[12]郭守靖,郭志禹.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回顾与教育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6(7):64-67.

[13]周建新,王燕.中国武术艺术性四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59-64.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001-02

作者简介:①褚兴平(1990,12—),男,汉,山东聊城人,硕士,学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通讯作者:张继生(1969,11—),男,汉,湖南长沙人,博士,教授,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高富帅中国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高富帅”返乡当“农夫”带领乡亲奔富路
华裔女孩陈明霞:嫁世界最酷的“高富帅”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高富帅”和“白富美”的另一种定义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