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①

2015-12-01 05:23南音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院校体育产业

南音(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①

南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该文以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思路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依据教育学、管理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理论,主要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设立与发展、办学现状、面临机遇、办学思路等四方面内容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坚持走应用技术型高校特色化发展道路;立足体育事业的发展,开放式办学;根据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办学方向;面向市场,保持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动态化。

关键词:体育院校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

高等体育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体育院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利于其未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和体育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高等体育院校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势而为,遵循教育、体育和人才发展规律,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走集约化、特色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和体育事业改革,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体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评析

1.1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对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理性认识不足

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对办学定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缺少科学的把握,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才是自身最重要的资源禀赋优势,主要凭主观意志和行政力量,片面追求大而全,对“综合性”的重视要高于对“专业性”的重视,自上而下盲目上马新专业,开设新学科,特别是一些体育交叉学科,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张,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却在下降,从而导致大量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并迫不得已转行,不断向体育外的行业流失,偏离了体育高等教育的初衷,造成了体育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就使得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迷失自己,慢慢丧失体育专业核心竞争力。

1.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1.2.1运动竞技人才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体教结合办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出于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运动竞技人才优质生源通过“特招”逐步向985和211工程以及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集中,导致高等体育院校的核心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其作为高竞技水平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同时,由于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呈金字塔形的高淘汰结构,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多为体育师资,而其专业属于非师范类,技术课程远多于理论课程,加上教师资格证需要考取,而不是直接发放,在招教考试中与师范类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资格准入上明显处于劣势,竞争中胜出的概率较小。

1.2.2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竞争力不强

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教育行政部门更倾向于支持师范类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而不是体育行政部门所属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同时,师范类院校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有着教育类相关学科理论交叉和支持的优势,由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师资人才,这就造成了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例如,招教考试中对于师范类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优先考虑。

1.2.3部分新兴体育类交叉学科发展受限

由于高等体育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主要为体育教育训练类,其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硬件资源主要集中于此,新兴的交叉学科特别是部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存在缺少底蕴、基础薄弱、发育程度不足等特点,这就使得部分体育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同时,一些综合性大学开始利用自身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探索设立体育交叉应用型学科,体育院校的学科竞争力受到了严峻挑战。

1.2.4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目前,高等体育院校办学思路主要集中在教学、训练和科研上,在社会服务上投入力度不足,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学生参与体育行业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深度不足。本应作为地方体育事业高地的高等体育院校受制于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缺少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其对体育事业发展起核心引领和导向作用的价值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1.2.5体育市场发育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

由于我国实行举国体制,体制内占据着大部分体育行业的优质资源,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体育市场的干预过多,体育市场较小,发育程度不足,一方面体制内吸纳就业的空间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体制外就业的资源和平台又相对缺乏,这就造成了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人才供给与体育市场人才需求脱节,供求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制约了高等体育院校健康发展,不利于体育人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并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务院又陆续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新时期新常态下的体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体育健身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六大消费增长点之一,体育产业成为2014年全社会的热门词汇,体育事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综上所述,未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模式要走内涵式、集约化、应用型发展的道路,同时,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这就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3.1要遵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坚持走应用技术型高校特色化发展道路

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本源,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各级各类办学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培养领袖、精英的高等教育,有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类教育并行不悖。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高校将面临优胜劣汰,高等体育院校要想突围,应顺应时代潮流,在体育特色专业上下功夫,注重依托自身体育资源禀赋,发挥体育专业和职业教育的核心优势,提升竞争力,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促进教学、训练、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结合,勇于攀登体育事业的高峰,引导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引领体育事业的发展潮流,逐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真正成为国家体育事业的人才生力军,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2要遵循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立足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坚持开放式办学的方针

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立足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遵循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的需要,开放式办学,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高等体育院校建成区域体育中心,主动参与和推动区域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参与推动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业内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业内工作经验,为学生实现体育行业内就业和创业提供思路,拓展就业空间。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高等体育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与全民健身:要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学科优势,为全民健身事业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和等级标准两类)、体育经纪人、体育场地工、体育教练员、体育裁判员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学校的团学工作部门和学生社团,利用周末、寒暑假、法定假日、全民健身日、传统节日、实习期等课余时间引导广大学生组织和参与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并将之作为一门社会实践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调动学生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高等体育院校成为区域的全民健身中心。

参与竞技体育:争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整合地方体育系统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提供优惠政策,妥善处理运动队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和运动员的利益,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训练和科研优势,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走高等体育院校办省级运动队的道路。一方面提高运动训练生源质量,突出体院特色,一方面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得高等体育院校成为区域竞技体育的中心。

参与体育产业:依托高等体育院校自身的知识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场馆资源和赛事资源,整合区域体育系统资源,与社会各类市场主体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办体育产业集团道路。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实施混合所有制,面向社会招募职业经理人,全面参与区域体育产业,使得高等体育院校成为区域体育产业中心。

3.3要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办学方向

高等体育院校要根据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对办学方向进行合理定位。在国家对高等体育院校实施1+5+8三个梯队建设战略的指导下。总局直属和局地共建的6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规划应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在总局的统筹下,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定位,发挥全国范围内辐射作用。其他8所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应把办学方向立足于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理性定位,办出特色,形成区域性辐射,防止贪大求全,盲目攀比的脱离实际现象。

3.4要根据市场的体育人才需求,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保持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动态化

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应坚持市场导向,服务于国家体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和学科的布局和调整需要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宁缺毋滥,注重特色专业、精品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自身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实际情况,本着对教育负责任的态度,理性认识自身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基础,否则盲目设立新学科和专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误人子弟,造成招生和就业脱节,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保持专业和学科体系的动态性,对于与市场需求脱节,供大于求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控制招生数量,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对于市场上的新生需求和紧缺专业,应加强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专业和学科设置的时效性,从而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

4 结语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统筹考虑,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战略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各级各类高等体育院校区分对待,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于体育人才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注重特色和内涵建设,发展核心竞争力,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才是高等体育院校未来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秉枢.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桦.“两个战略”协调发展与体育院校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杨桦.“两个战略”协调发展与体育院校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叶国雄,闫立亮,张继忠,等.省属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

[5]王凯珍,潘志琛,潘永芝,等.新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建设与发展50年回顾[J].体育科学,2002(1):1-3.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070-02

基金项目:①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体育类高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JYB2013270。

作者简介:南音(1982-),男,汉,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院校体育产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