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普通高校融合体育教育保障措施研究①

2015-12-01 05:23王华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体育教研室山东泰安271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群体融合体育

王华(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体育教研室 山东泰安 271000)

教育公平视野下普通高校融合体育教育保障措施研究①

王华
(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体育教研室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教育公平理念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特殊体育教育就是要确保病、残、障等特殊群体享有平等的体育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进而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该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现状,以及在普通高校中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意义,提出普通高校融合体育教育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特殊群体融合体育教育保障措施

我国自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尤其是21世纪后“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中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与正常学生相比,特殊群体学生不能正常参加体育锻炼,他们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并且极易产生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所以国家应把公平诉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使更多病、残、障学生能够在普通高校接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

1 我国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现状

在1994年我国就颁布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这意味着我国迈向促进残健融合教育法制化的进程。随着《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修订和实施,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落实。但这些法律条款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至于如何实施更深层次的融合教育,残障学生的特殊需要如何获得支持和保障则要求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吴燕丹在全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75.66%)设置了针对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保健体育课程,但是还有很多学校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相关保健体育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开设,这些保健体育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1]。然而目前高校针对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或康复保健课的做法,还处于体育学习认识的传统阶段,其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对特殊群体学生身体生理功能的恢复与保养[2]。学生对于单一乏味的教学内容也提不起任何兴趣,使得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形同虚设。由此可见,特殊体育课程的地位不高,这说明特殊体育课程制定者对这一群体、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另外,目前各校的大纲上并没有比较具体、明确的特殊体育课程目标,大部分高校以提高运动障碍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等优秀的心理品质还缺乏应有的重视。

课程目标的单一性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单调,项目的可选择性比较少;另外高校缺乏完备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之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匮乏。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特殊体育教育相关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特殊体育教育学习[1]。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克罗蒂.雪瑞尔曾表明:体育应对法令规定的特殊教育对象和任何一位在追求目标与实现自我过程中心理动作有问题的人给予普遍关照,要涵盖个人整个生命历程[3]。人人都有权享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然而特殊群体学生却享受不到和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体会不到体育的乐趣,这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是相悖的。

2 融合体育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自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融合教育的自主探索,期望以此为路径实现教育民主与平等。残疾适龄学生走出分隔场所,走进一般学校,融入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与健全学生一起接受教育,这充分表现出尊重个体差异,追求人权平等,个体实现自我的教育意义[6]。

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主张。第斯多惠指出,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身体会影响精神,同样地精神也会影响身体。当身体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精神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精神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身体的变化。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就是个体人格的和谐与统一。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也不仅仅在于对人类与自然相争能力的提升,教育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谐,拥有和谐的心身,能够建设并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中[8]。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该实现所有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

各国的实践证明,残障者通过教育中的公平对待,增强了自身参与到主流社会的能力与信心。特殊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融合体育教育,特殊群体学生可以和普通学生一样共同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共同分享现代体育场馆和设施,通过与普通学生的交流沟通,自身的交际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促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国特殊体育教育走融合体育教育之路是实现教育公平、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3 高校融合体育教育的保障措施

大量国外特殊体育教育实践表明,融合体育教育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的改变,其成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特殊体育教育师资、特殊体育教材体系、特殊体育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社会的支持、经济因素等。

3.1培养特殊体育教育师资,提升师资素质

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残障学生与正常学生走进了同一个校园,在同一个班级之中,体育教师所面对的不是被分离开来的正常学生或残障学生,而是各种类型的学生,体育教师的任务是如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首先必须对正常体育专业生开设特殊体育教育的课程,这样才有可能满足目前我们国家对特殊体育教师的强烈需求。其次,在融合教育的校园内,特殊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方面的。陈适晖博士提出的的特殊体育师资知识结构模型已被业界广泛接受,认为一名合格的特殊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充足的正常体育专业知识,还要熟知特殊教育及特殊体育专业知识。最后,在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增添实践课程,并建立全国统一的特体师资资格认定标准,便于人才的规范培养。

3.2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融合体育教材

目前,我国还未制定出专业的融合体育教育的教料,因此长期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研发出指导融合体育教育实践的教料。由于目前我国该方面内容的空白,在进行融合体育教材内容建设上,可以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教材体系,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融合体育教材,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融合体育教材应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特殊体育专业理论部分及特殊体育教育实践部分。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需要的原则下,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内容以及教具器材的应用,对已有进行修正,应用于实践。

3.3建立与完善特殊体育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

教学大纲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指依据。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一制定高校特殊体育教学大纲,各地区再结合统一教学大纲,根据各自高校的场地、师资和特殊群体学生情况制定出特殊群体教学目标,促使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终身体育角度而言,特殊体育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让残疾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和健康认识,形成正确和积极的体育态度。另外,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程名称没有统一,各地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名称比较混乱,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和台湾所使用的“适应体育”这一名称。

3.4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特殊体育教师可以根据特殊群体学生各自的身体状况,结合其个性特点,如运动兴趣爱好和生活条件等,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适合各自情况的具体运动项目、时间和频率,同时师生双方共同商讨并确立学生学期体能与技能完成目标。在评价指标方面,重视对人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的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人的个性化生存。即除了在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进行评价外,还应设立个人进步幅度和目标达成度两方面的指标。同时,还应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情感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课程目标、过程与结果三方面的评价,实现全面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和完善无障碍设备、特殊体育场地及器材建设

为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特殊体育教育事业,国家应增加特殊体育教育支出预算,为各个高校和特殊教育机构购置体育软、硬件设施,从而推动各个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进程。政府和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共同需要,完善规划体育场地和设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体育场地和配置体育器材;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的设施,并在课外时间对特殊群体学生免费开放,为特殊群体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便利条件。

4 结语

体育教育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育,融合体育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理念、课程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特殊需要者本身,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及更高的要求,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最大热情及爱心去开辟不同的途径,去帮助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体育教育,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需要平等对待,享有高质量的体育学习、终身运动,尽情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85-87.

[2]吴燕丹,黄汉升.从“保健”走向“调适”——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定位[J].体育学刊,2006,13(3):131-134.

[3][美]克罗蒂.雪瑞尔.适应体育[M].程素勤,译.台北:麦格罗.希尔国际有限公司,2001.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EB/ OL].http://baike.haosou.com/doc/2232420-2362174.html,2009-5-7.

[5]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6]刘洋,王家宏,陶玉流,等.融合与策略: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态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8 8-9 4.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113-02

作者简介:①王华(1984—),女,山东泰安人,助教,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群体融合体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融合》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