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模拟教学实践研究

2015-12-07 20:28毛琦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互动式教学

毛琦

摘要:在当前整个社会急速发展与变革的大形势下,为了扭转以往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理念,我们亟需在传媒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搭建协作培养体制,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实践环境,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执行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的综合型传媒人才。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拟实践;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165-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进程的加速,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为具体和严格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媒介融合趋势逐渐加强,且正在对我们当前的生活,如信息的传播方式、生活的组织方式、公众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的运营方式等问题,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社会除了需要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之外,更需要大量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进行图文和视频制作、传播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即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顺利开展综合性传媒业务的全媒体人才。

一、模拟教学实践模式的价值与意义

在以往高校尤其是综合类高校的影视传媒教学课程设置中,往往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培养,有的是在教学规划上对于实践环节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是在学校或传媒学院的技术设备配套上过于陈旧和落后;有的是考虑到必须引进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学人员,阻拦了影视传媒实践水平较高、学历相对较低的教师到岗……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目前综合类高校内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总是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常常出现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行业后,虽然理论水平较好,但工作能力与行业熟练程度反而不及那些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尤其这些年结合市场需求来看,由于读图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大量信息都需要进行视频内容的采编和制作,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管是在传统影视媒体、各大门户网站还是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单位工作,要人既能策划选题、善于采访,还要懂剪辑、会拍照、会操作摄像机、会进行专业的图像处理、会进行熟练的网络上传与下载技术。相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没有任何行业培训和实践成果的应届综合高校学生的竞争力相对要弱很多,甚至可以说,毕业生自主创新与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趋向。

正是因为逐渐意识到了目前大专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与工作能力等问题,国家已经推出“卓越工程师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水平。尤其是对于像笔者所在高校这样以国际化、实用性人才作为自身培养定位的学校,更应当尽快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和体系建设,助力人才培养战略,不断积累实践成果和社会资源,为今后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更多可供参照的教学样本。

二、模拟教学实践模式的基本思路

以实践性为主的教学,需要将学生所在高校及所在专业的具体培养方式、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社会实际需求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要将实践方案运用于教学当中,也要将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任何脱离实践谈教学或者抛弃教学练实践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在整个模拟教学实践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创新素质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

1.强化理论环节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我们知道,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需要在前期进行一定的理论教学铺垫,但是,这时候的理论教学,不再是呆板单一的知识讲授,而是要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专业,如选择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关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化学等内容,模拟自己是这一学科的学生,从该学科切入,对课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之所以要这样安排,是由传媒学科的现实属性决定的,也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许多传媒行业本身就是多种学科专业相交叉的结果。而且这样不同专业之间看待传媒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相互也会产生观点的碰撞和启发,很有实效。

此外,基于传媒学科的泛专业特点,纯粹的传媒人才往往在进入工作环境后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磨合,这种磨合不光是体现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专业融合层面。但如果在专业教学期间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背景,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避免。像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就非常注重对学生本学科之外专业知识的综合培养,这几年我们国家一些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学科探索,或者可以开设双学士学位制,即新闻学与工商管理学、新闻学与信息科学、新闻学与国际关系学、新闻学与法学、新闻学与宗教学,共同招收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或者也可以通过对现有法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生进行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和互联网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他们将来有可能进入相关领域工作的见识和经验。

2.建立专业模块工作坊培养模式。在新闻传播学院开设工作坊性质的媒体实践小组,是高校传媒类专业寻求学科发展、提升学生组织能力的重要途径。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就依托于本学院投资近4000万兴建的传媒实验中心,让本科大一新生刚入校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选择专业模块,参与到相应的工作坊中去,实验中心设备先进、配套完善,有大演播室,导播室、录音室、非线编辑系统等全套影视节目制作设备,除了让学生根据相应课程随时进行摄影、摄像、录制、录音等实操训练外,在大量的课外时间也为学生提供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与服务,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熟悉机器,自行完成前期策划、资金运作、脚本设计、采访编辑、拍摄制作、后期合成等环节,通过模拟实践,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体的作品,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面向高校学生的影视节目、影视广告比赛。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其他空间,建立了传统文化体验室、创意文化工作室、虚拟媒体公司办公室等,展示师生尤其是学生每年在课堂实践上创作的各类作品,与业界同步发展的高水平实验教学基地成为学生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要技术依托和传播平台。endprint

在影视传媒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工作坊式的组织形式,同样会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就电视新闻报道工作的道德规范和伦理问题,在当前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现实情况下,已经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颇为值得研究和反思的问题,那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让学生进行分工,偏于广播电视技术的工作坊可以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搜集具体的新闻影像信息和数据;偏于新闻史研究的工作坊则可以梳理在中外新闻史上关于新闻伦理道德问题的一些经典实例,以便为相关专题寻找可供参照的历史依据;偏于网络媒体传播的工作坊则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搜集整理近三年新闻伦理问题的热点案例,最后在课堂上,各个工作坊按照自己拍摄、制作和整理的内容进行阐述,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相关课程同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提供良好保证。

3.促成业界导师合作实践培养模式。对于影视传媒学科和相关专业来说,由于多数知识都是需要以实践性和操作性为前提的,所以除了基本的理论分析,包括视频的剪辑技巧、拍摄手法和制作流程,其实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去进行指导,这对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术是一种直接的考验,但在通常情况下,高校教师往往拥有较高学历但缺乏足够的业内经验,即便有一些教师曾经具备某些实操历练,但不管在行业涉入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在行业内的创作成就及影响力上,都不能跟那些业界精英相比,因此常常理论脱离实际,说到案例分析的时候可以侃侃而谈,但真要进行创作时却又非常欠缺;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引进很多曾经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媒体记者、编辑和主持人,让他们作为正式教师给学生上课,相当一部分做得很好,但也存在除了在课堂上大讲当年辉煌历史满足学生追星和好奇心理之外,无法传授更多实质性价值的尴尬情况。因此,既保持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学同时又能引入专业导师进行实践环节的同步指导,将理论与实际、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进行双重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我国目前现有教育体制下最可行、最灵活、最有效的一种探索方式。

这些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急剧发展和传媒行业的快速变化,许多综合高校的传媒专业都非常注重与业界的密切合作,宏观层面可以通过共建关系形成业界和教育界的人才共享,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新华社共建、北京师范大学与光明日报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微观层面可以通过院系与国内外传媒市场、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各类新型媒体产业之间形成互助共享关系,如首都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已经与数十家业内传媒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这种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整合,让学生参与到行业的具体工作中去的同时,充分吸收业界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育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另外也努力保持自身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从而能尽最大程度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用在学生的培养工作上,让学生真正获得工作、创业、独立所必须的专业理念、实践技能与文化素养。

任何一种知识的建构,都是不断发展的,而任何一门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也总是动态而变化着的。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中,我们的课程实践教学要学会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传媒新问题、准确把握传媒发展脉搏,因为大学课堂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学位,而是为了通过创造性的实践空间,为年轻学子提供一个自由热情、富有原创性和执行力的开放式平台。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不仅学生要学,教师更要学,学生与教师双实践,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真正实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互动式教学
论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