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前白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研究

2015-12-09 01:48郭巍赵春明崔诗晗
中外医疗 2015年28期
关键词:时相白蛋白冠脉

郭巍,赵春明,崔诗晗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吉林四平 136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 发病的基础大部分为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而导致血流骤然降低甚而中断,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的、严重的急性缺血[1]。常见原因为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管腔闭塞,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2]。故诊断急性心梗需要找到一种敏感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这有助于临床诊治过程。在发生急慢性炎症、严重创伤、感染、心肌梗死时,出现水平明显变化的一类血浆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3]。而血清前白蛋白就是其中的一种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严重营养不良及肝功能损害患者也常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临床工作中注意到,前白蛋白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也有显著的下降[4],该研究整群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112 例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及50 例健康体检的人群,比较两组的前白蛋白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至该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12 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 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满足以下条件[5]:①有典型的胸痛,发作时长超过45 min,休息或药物无缓解;②心电图示相应导联有ST段弓背型抬高;③查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等均有升高;④发作12 h 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病变血管的狭窄超过50%;⑤排除患有肝脏疾病、急性创伤、烧伤及急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根据影像学造影结果,分为单支、2 支及3 支血管病变,病例数分别为39 例、37 例及36 例;依据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否分为42 例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和70 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两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性患者70 名,女性42 名,平均年龄为(61.2±4.6 岁),冠心病平均病程为(4.2±1.3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3名、女性17 名,平均年龄为(61.5±4.3 岁),且均无冠心病病史。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急慢性肝脏疾病、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经肘采静脉血,经离心机获得血清,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观察组入院后给予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并造影显示血管病变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并与正常水平血清前白蛋白相比;观察观察组,比较其不同病变严重程度的血清前白蛋白;观察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否与患者前白蛋白水平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两组入院查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测得观察组为(0.21±0.07)g/L,对照组为(0.30±0.05) g/L,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213 g/L 为正常值,则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而观察组中只有29.3%的患者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s),g/L]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s),g/L]

组别前白蛋白观察组(n=112)对照组(n=50)t 值P 0.21±0.07 0.30±0.05-8.199(待验证)<0.05(待验证)

2.2 比较观察组中不同病变严重程度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单支冠脉受累病人的血清前白蛋白为(0.25±0.06) g/L,2 支血管受累者为(0.21±0.06) g/L,3 支血管受累者为(0.18±0.05) g/L,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前白蛋白水平与冠脉受累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233,P<0.05)。

2.3 比较发生心血管事件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

在观察组中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血清前白蛋白为(0.24±0.07) g/L;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血清白蛋白为(0.18±0.06) g/L;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前白蛋白降低者更容易并发心血管事件。见表2。

表2 发生心血管事件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s),g/L]

表2 发生心血管事件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s),g/L]

前白蛋白未发生心血管事件(n=42)发生心血管事件(n=70)t 值P 0.24±0.07 0.18±0.06 4.810<0.05

3 讨论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cute phase reaction protein,APRP),可作为机体发生急性应激时敏感的指标,其变化水平通常也体现了病变的严重程度,包括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补体C3 和前白蛋白等[6],根据其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发生升高或降低,可分为正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和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中C-反应蛋白是典型的正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而前白蛋白为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7]。

血清前白蛋白( PA),在肝细胞中合成,其为稳定的四聚体,分子量约为5.4 万,相比血清白蛋白,其半衰期更短,故在监测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等更具有时效性和敏感性,约为1.9 d[8]。PA 是一种运载蛋白,可结合T3、T4,故又称为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且PA 可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以运载维生素A,另外PA 可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9]。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机体发生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应激、烧伤等时,PA 也会下降,并且其降低的程度也反应了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10]。该研究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后查血清前白蛋白,相比于正常值,有显著的下降。

该研究中对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其前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低于正常值下限。研究发现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作为全身炎症标志物,对形成粥样硬化板以及其破裂有着直接促进作用,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预测因子之一[11],该研究提示,血清前白蛋白可能与C-反应蛋白相一致,AMI 发病过程中机体炎症状态及心肌坏死等,机体受到应激,导致肝脏减少了对前白蛋白的合成。在冠心病中,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时,机体处于促炎症状态,当心肌损伤愈严重,病变的范围越大,前白蛋白消耗得愈多,肝脏合成得愈少[12]。该研究的结果与此相符合,随着病情的加重,受累的冠脉数目的增加,单支冠脉受累、2 支冠脉受累和3 支冠脉受累的患者,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5±0.06) g/L vs (0.21±0.06) g/L vs(0.18±0.05) g/L,P<0.05];根据Spearman 相关分析,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233,P<0.05)。故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与病变的炎症程度密切相关。该研究者临床工作中还发现,急性心梗并发心血管事件者,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在住院期间其前白蛋白水平有较为明显的下降。有国外研究提示,血清前白蛋白可能作为敏感指标,应用于治疗过程中AMI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13]。

综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且随受累血管的数目的增加和病变的程度加重而降低,可作为指标来对心梗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检测和预后进行判断。

[1]吴强,陈晓英.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389-2390.

[2]高阅春,何继强,姜腾勇,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3):178-181.

[3]吕国龄,霍正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和急性时相C 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12-14.

[4]李欢,陈远林,王晓春,等.冠心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检测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3,34(8):1231-1233.

[5]李慧彬,代晓飞,张杰,等.急性心肌梗死46 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2):68.

[6]Limper M.,VanDeStadt L.,Bos W.,et al.The acute-phase response is not predi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hritis in seropositive arthralgi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12,39(10):1914-1917.

[7]周翼,吴林军.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和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12,31(15):25-26.

[8]肖春燕.COPD 急性加重期血清C 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252-253.

[9]王丹,李凯,赵海滨,等.前白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34-36.

[10]林化,马春林,王荣辉.脓毒性休克患者血脂及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3,53(36):47-49.

[11]刘泽军,李晚珍,吴礼文.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44-45.

[12]陈怡发.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及前白蛋白在评估创伤性休克病情中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180-181.

[13]Nagothu K.,Kelley B.,Jamshidi M.,et al.Persistent Net-AMI for Microgrid Infrastructure Using Cognitive Radio on Cloud Data Centers[J].IEEE Systems Journal,2012,6(1):4-15.

猜你喜欢
时相白蛋白冠脉
关于“生命早期因素与女生青春发动时相的关联分析”一文的专家点评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心房颤动患者单心动周期绝对时相收缩末期冠状动脉CT成像研究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抑郁症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3D VOI 技术在SPECT三时相骨显像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应用
Cu2+、Zn2+和 Pb2+对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