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特色地域武术课程设想与探讨

2015-12-16 02:13彭军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普通高校

彭军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广州510000)

普通高校特色地域武术课程设想与探讨

彭军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广州510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武术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的角度剖析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现状:形式简单,内容单一;理论教授缺乏,场地器材有限;教师配备不合理,学生态度不端正,领导及政策不支持。提出了普通高校开设特色地域武术课程设想及其必要性:地域拳种是特色地域武术课程的核心;保留武术之真,传递民族文化;高校武术课程需要武术之魂——武德,并且探讨普通高校特色地域武术课程的发展思路:优秀拳种是特色地域武术课程最佳切入点;课程拳种化,优化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体系;传统武术竞赛和武术段位制一体两翼推动特色地域武术课程发展。

武术课程普通高校地域拳种

1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现状

1.1 形式简单,内容单一

表1 部分省份地区武术课内容[1][2][3][4][5]

在全国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武术课一般的以体育必修课、体育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从表1可以看出,教授的内容以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刀、剑、棍套路为主。这些内容看上去很饱满,专业角度来看,简单的套路,大多动作几乎是一个模式——以简单竞技套路为主,难免会有炒剩饭之嫌,总体来说,高校武术课程形式还是较为简单的,内容单一。其他从其他学者的研究调查成果来看,学生学后的热情比之初选择学习武术课程的热情大减,认为课程枯燥乏味,在模仿、依葫芦画瓢中完成武术课程,武术实用性不大。

1.2 理论教授缺乏,场地器材有限

向来武术研究都是“重术轻文”,更何况普通高校的武术课程了,理论的教授几乎没有,很大部同学还以为“武术是长拳”,学习武术就能“一个刚打到十个”。大学生是新中国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一些理念需要老师们的正确引导,武术艺术如此,在武术的教授过程中,武术的历史渊源、发展动态、主流思想、研究动向,都需要简洁适当的教授给学生。最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把武术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现给学生,建立学生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大部分院校没有专门的武术场地,大多借助于田径场,篮球,甚至一块空地,天气很大程度影响了武术教授。比如河南省教师对武术教学场地及器材配备的认为满意和较满意的总和为20.9%,而持不满意态度的达到53.4%[6]。湖北省普通高校有25.0%的院校其场地、器材能勉强应付上课使用;有43.7%的院校其场地、器材明显不足,上课争夺场地、器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21.9%的院校其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致使教学计划成为纸上谈兵,而认为场地、器材充足的学校只占被调查总数的9.4%[7]。

1.3 教师配备不合理,学生态度不端正,学校领导及政策不支持

普通高校的武术专业教师占体育老师的比例很少,武术课占体育课却很多,很多其他体育老师兼任武术课的教授,最突出的24式太极拳的教授。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连锁反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会是这些兼任武术课的老师致命的缺点。

往往在体育课项目最初的选择上,学生学习武术的态度初见端倪,学生总是很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对于武术课也同样适用,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无所谓的态度选择定会给教授武术的老师很大的阻力,武术老师最终以“打酱油”的形式上完了武术课。

高校对体育的重视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上,一般场地丰富,资源较多,投入力量可谓巨大,政策都偏向三大球。理由是这些集体项目会更加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武术则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部分学校领导一般错误的认为中国是体操锻炼效果不大。

2 普通高校设置特色地域武术课程的必要性

2.1 地域拳种是特色地域武术课程的核心

设置特色地域武术课程,理所当然要以拳种的形式展现。武术拳种是武术的负载因子,是指流传有序,内容系统,独具运动特点的武术拳术。特色地域武术课程是区别于传统武术课程,传统武术课程教授都以简单竞技套路为主,几乎类似体操的教学,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本质东西都没有展现,而特色地域武术课程却是回归武术本质,以传统武术教学为主,传统武术是武术的本源,它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竞技武术却是把武术的体育属性扩大,削弱了武术的本质属性,把简单竞技武术作为武术课主题教学,这样淡化武术的本质属性,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丢弃传统,武术课应该需要很好的体现武术的技击性和体育性,开设特色传统武术教学,如此,形式是武术拳种的教学,拳种有它的地域性,因此就有特色地域武术课程之说。武冬和吕韶钧提出“武术学科化,拳种课程化”[8],从字面来理解是把拳种课程化,落脚点在课程化,武术课程存在了不短时间,还课程化着实让人不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特色地域武术课程是——课程拳种化。地域拳种之所以作为特色武术课程核心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拳种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现在以拳种武术为主流的发展模式的今天,某种地域拳种可以代表中国武术内涵。二是特色地域拳种借助邻近的地域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2.2 保留武术之真,传递民族文化

在校大学生已具备对事物基本的判断,上过武术课之后,对于它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打一遍武术”,这个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武术渴望。“弓步冲拳”表现不出激烈的对抗,“玉女穿梭”也很难做到柔美的艺术。以简单竞技套路为形式的武术教学在高校中会遇到阻力,变成了纯粹枯燥的体育课,武术课一开始,同学就失去了兴趣。淡化了武术的理论的教授,更别谈武术的传承。竞技武术不是中华武术的全部,传统武术才是中华武术的内核,竞技武术只是某些人为武术进奥运的“削足适履”罢了。在高校这样重要的教育基地,武术需要高校保留它的真。

高校同时也需要武术为媒介传递中华传统文化。2004年4月2日,中宣部与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虽然是针对中小学,但是其中的“体育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内容”也是同样适用于大学。在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中加入特色地域拳种的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讲,一些优秀的拳种是很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如今信息时代,从各个媒体,了解到一些优秀拳种是很轻易的事,最近《一代宗师》、《叶问》等电影的获奖,吴京、张震等在春晚上的武术拳种的表演。高校学生对这些优秀武术拳种充满着好奇。一堂特色地域拳种的武术课,老师教授拳理,和同学们“搭手”、“喂手”,讲述着某派拳种的历史和攻防含义。难道这不是一堂生动的弘扬民族文化的武术课吗?既保持这武术的本真,武术拳种又得到了传承。

2.3 高校武术课程需要武术之魂——武德

普通高校武术课,由于场地、所谓的规定内容的影响,武德的教育停留在抱拳礼上。崇尚武德是中华武术几千年的传统,要求仁义、忠孝、谦虚礼让。主张把智勇用在为国为民的大事上,而不是争强好斗的匹夫之勇。周伟良博士认为武德是由“内在多重结构形成的一张反映广大习武群落的道德伦理之网,这张道德伦理之网大致由武德伦理规范、习武中的意志品质和体现为‘内圣外王’的侠义精神三部分内容组成”[9]。如今外国武艺(如跆拳道)、其他运动项目(瑜伽)开始在大学生的体育课中流行起来。对武术课的冲击可想而知。相对简单易学,具有防身效果的跆拳道是以注重礼节著称,“以礼始,以礼终”,讲究培养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得,并且注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精神。恰好这最重要的点上,中华武术弱化了,重技术轻礼节、重成绩轻文化,一味的推崇竞技武术,忘却了传统武术中的民族优秀文化。尤其21世纪大学生,传播中华武术文化最重要的一批人,开设特色地域武术课程,教授特色地域拳种,注重武德,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发展传统武德的精华的同时,把习武习德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武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起新的社会主义武德观。

3 普通高校特色地域武术课程的发展思路

3.1 优秀拳种是特色地域武术课程最佳切入点——以咏春拳为例

咏春拳主要有三大套路,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兵器有八斩刀、六点半棍。主要技术特征有直线进攻与圆形防守、埋肘蓄力与收肘变换、追求快打与不追手、来留去送与长桥发力。主要典型理论有精气神理论、经络穴位理论、中线理论、连消带打与攻守同期理论。

鲜明的运动特点,丰富的拳理蕴藏中国古代哲理这是一个优秀拳种所需要具备的。单从这一点,把咏春拳作为普通高校的武术课程,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武术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咏春拳拳理丰富,其表现形式和招式缺清晰明了又具备攻防含义,学生能很快上手,又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来细细品味丰富的拳理,体会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创造武术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广东佛山、广州两地高校可以借助地理优势,邀请当地咏春拳师教授特色地域武术——咏春拳,这就是以特色地域拳种为核心的特色地域武术课程的内涵。当然,在广东高校也能教授北方拳种,比如形意、八卦,北方高校也教授咏春,但是这就不是特色地域武术课了,因为它没有突出地域性。

3.2 课程拳种化,优化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特色地域武术课的教授以一个个优秀传统拳种为单元,借助武术拳种的地域性才形成的,因此特色地域武术课程需要拳种化。在武术教材的选编上,就要适当加入一些优秀传统武术拳种的内容。根据各个高校的地域不同,选取对应的地域拳种。特色地域课程编入教学大纲,优化整个武术课程体系。

3.3 传统武术竞赛和武术段位制一体两翼推动特色地域武术课程发展

现如今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竞技武术套路比赛很多,传统武术比赛推广还不及竞技武术比赛,直接导致传统武术衰退。因此传统武术走进高校正当时,高校推动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比赛推动特色地域武术课程发展。两者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段位制不仅可以促进武术国际化推广,也可以保留武术的民族性,段位制的推广也会更加促进高校特色地域武术课程的开设。

4 结语

高校学生被外国学生要求“和中国武术较量”时的心酸,国际奥委会以“奥运会不需要中国式体操为理由”拒绝武术入奥时的尴尬,这些都告诉我们“武术能干掉几个人”、“‘削足适履’入奥”的出发点是错误的,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远远不是能击倒几个人,取得几块奥运金牌成绩所去衡量的,也远远不止这些,它是古代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它哲学,艺术,文化等集合,高校学生作为祖国接班人,无论是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一堂武术课尤为重要。

[1]李君华.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武术课程设置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王红芳.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唐文治.广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深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浙江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王永胜.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马岳强.对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8]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3):92-98.

[9]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64.

Tentative Plan and Discussion on Regional Wushu Curriculum in Colleges

Peng Jun
(Graduate Division,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ushu culture, this article uses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targets Wushu course in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Wushu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are simple forms,unvaried content;lack of theory professors and equipments;un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ers and incorrect attitude of students and unsupported leaders and policy.The paper comes up with the necessity of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martial arts in colleges:for regional folk boxing is the core of curriculum,the way to pass on national culture.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ture plans for regional Wushu:excellent folk boxing is the best breakthrough point for its variety.It is also important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s with Wushu Dan syste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Wushu course.

Wushu curriculum colleges Regione folk boxing

G85

A

1004—5643(2015)09—0080—03高校是思想交汇,学术传播的教育中心,也是推广武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地。近年来,随着《一代宗师》等武侠电影的播出,再次引起来传统武术热,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咏春拳等一些传统拳种深入人心。在历史上中国武术两次改变,旧军阀马良创编武术操;新中国后的竞技武术推广。这些改变直接的关联到当今校园武术,普通高校的武术教授基本以简单竞技套路为主,很少涉及传统武术拳种的教授,传统武术包含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大学校园却很少看到身影。研究从武术文化地域的特征,结合高校的课程设置的实际进行探讨,以期为传统武术更好地在高校推广和发展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彭军(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普通高校
传统武术怎么了?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