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颅证治源流探析

2015-12-16 15:54华,赵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张 华,赵 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解颅证治源流探析

张华,赵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解颅一名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解颅的病因系肾气不足、脑髓失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奠定了解颅辨证论治的基础,明确本虚为解颅的关键病机,确立补肾填精的治疗大法。此后,历代医家对解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如宋金元时期增用祛风清热药物,始用气血双补之品;明清时代,医家对解颅与囟填、囟陷等进行详细鉴别,并将补阳药广泛运用于解颅的治疗。

[关键词]解颅;囟开不合;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解颅是指因先天不足、颅内受损或因热毒壅滞、水湿停积于脑所致的以头颅增大、囟门和颅缝开解为主要表现的小儿疾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在临床中以治疗难度大、预后不良为显著特点,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有关解颅的文献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对解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借鉴。

1病名记载

中国古代对于儿科疾病的认识较早,早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记载有关于儿科的疾病如“贞子疾首”“龋”。《黄帝内经》对儿科的年龄界定、小儿生长发育及一些病理方面已有所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解颅候》明确提出了“解颅”病名,所谓“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1],不仅首先明确了本病的病名并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其临床特点,为后世对本病的诊断确定依据。其后,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亦称为“囟开不合”。宋代《圣济总录》一书曾言:“若肾气不足,则骨髓不充,年虽长大,头缝尚开,故名解颅,亦名囟解。”[2]又提出了解颅的别名为“囟解”。此外,亦有称为“解囟”者,在《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中医儿科古籍中对“解颅”“囟开不合”“解囟”“囟解”等病名均有记载。

2病因病机

关于解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认为主要有“肾气不成,髓海不充”“肝肺有热,壅热上冲”“肾精不足,肾经虚热”“父精不足,母体虚弱”,但总结来看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

2.1先天不足先天不足是指胎儿禀赋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大体不外乎内因与外因。其内因如父亲元气不足,母体虚弱;外因如孕期忽受大风大雨雷电惊胎;或孕期劳力过度,使肾气所伤;或孕期嗜欲偏数,伤害胎形,皆能使胎儿禀赋不足,精血受损,不能滋养脑髓而发病。

如《诸病源候论》就认为肾气不盛,髓海不充,囟门不能结成,是导致头颅开解的原因,奠定了小儿解颅以补肾填精为主的治疗原则。从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医家多以补肾填精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准则。

宋元时期,对解颅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遵从先贤的特点,确定了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并进行进一步阐述。如《太平圣惠方》认为肾气未成,肝肺有热,壅热之气上冲于脑,遂令头发干枯,骨髓不足,而致囟门开解。以肾虚为本,又进一步从肝肺虚热的理论角度,加深了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如南宋·刘昉在《幼幼新书·卷六》中记载,解颅病机是肾精不足,肾经虚热,这也进一步补充了对脏腑虚热上冲脑髓病机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思路。此外,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小儿解颅,乃是母气虚与热多耳”[3],从先天角度说明母气虚弱与热邪合并导致头颅开解。

明清时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已经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外因所致的小儿先天亏虚提出更详实的观点。首先,这时期大部分医家都肯定且完善了解颅属虚证的病机理论,如《赤水玄珠》称:“肾气虚弱,脑髓不实,不能收敛。”[4]其次,认为母体虚弱,父亲元气不足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如《奇效良方》中说:“如母多病,气血怯弱,令囟门虚软而不实……父之元气不足,耽酒多愁,令儿后顶虚。”[5]《医学纲目》言:“父精不足,则解颅。”[6]《女科证治准绳》认为:“体虚肾气不足,生子解颅,脑破不和,宜温补。”[7]再次,认为劳力过度、孕期惊吓等是导致小儿先天不足的重要外在因素,如《女科经纶》提出:“勿劳力过度,使肾气不足,生子解颅。”[8]此外,亦有提出孕期受惊吓而致小儿解颅者,如《冯氏锦囊秘录》谓“怀胎五月,忽被大风大雨惊胎,以致头颅开解”[9];《疡医大全》中亦载有“因怀胎五月,忽被大风大雨,雷电惊胎,以致颅骨开解”[10]。此外,有些医家对解颅的病因提出不同见解,虽然不是主流,但也值得借鉴,如明代《绛雪丹书》认为“食盐多,子解颅”[11],其后清代《胎产心法》亦提出“多食盐,子解颅”[12]的观点,认为孕期食盐摄入过多也是导致本病的原因之一。《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认为“多食盐伤筋损肺……盖以咸走肾,过多则肾不能胜”[13]。又如《本草新编》中所言:“食盐过多……走血损筋,黑肤失色”[14]。上述著作都提出了多食盐伤筋损肺害肾,使母体虚弱,先天不足,而致生子解颅,这也从饮食偏嗜角度论述了导致解颅的一个重要病因。

综上所述,母体虚弱、父精不足,或孕期劳力受惊、饮食偏嗜遂致小儿先天肾气虚弱,脑髓空虚,头颅开解,为明清时期医家从先天角度对解颅病因病机认识的主要脉络。

2.2后天失调幼儿因调养失宜,饮食失调;或外邪入里,合而为病;或疾病所伤,致使脏腑功能受损,气血耗伤而发此病。

宋代《幼幼新书》指出,小儿客风伤腑,颅骨解囟,认为外风入里伤腑也是导致解颅的重要原因。明代《育婴家秘》言:“初生后,头骨渐开,此胎气怯弱,肾不足也。有闭而后开者……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熏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骨复分开。”[15]指出有闭而后开者系小儿病后,肾气虚衰,虚热上冲所致。再如《幼科发挥》言:“解颅者有二,或生下之后,头缝四破……肾主骨髓,中有伏热,髓热而头破……囟门已合而复开……肾肝风热之病。”[16]指出解颅有两种,生而头颅开解是肾精不足、热伏脑髓;若出生时囟门合而后囟开者,则是肝肾风热、上冲脑髓所致,进一步阐述了疾病所伤、气血耗伤而致解颅发生的病理变化过程。

3治法方药

晋唐时期,医家所用治法方药基本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论述为准则,但亦有所创新发展,外敷以消肿生肌、祛风通络为主。如东晋·陈延之在《小品方》中提出了以生蟹骨、白蔹捣碎合乳汁外敷囟门,其取蟹骨舒筋益气可疗筋伤骨折,配合白蔹生肌敛疮之性,取人乳调和。根据东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言“人乳汁,主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17]及《本草纲目》有关论述,人乳汁具有补益五脏、益智填精之功,能够更好地促进囟门的收敛。此后,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还补充了以蛇蜕烧炭合猪髓为膏外敷,蛇蜕祛肝风定惊,烧炭后收敛之性倍增,并配合猪髓益髓之功;尚有以柏仁散外敷治疗者,以防风、柏子仁、白及研末,具有祛风定惊消肿生肌之效;而以细辛、桂心、干姜组成的三辛散则具有祛风温经止痛之效。除应用内服外敷药外,在这一时期也有以针灸疗法治疗解颅者,如《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一》中,在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灸三壮,发挥艾灸扶阳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后世历代医家基本沿用此法。

宋金元时期,治疗解颅多使用祛风、清热、健脾类药物。如《太平圣惠方》中使用的钟乳丸方以补虚配合祛风清虚热,系治疗解颅的代表方,其中钟乳粉补虚,配合地黄滋阴清热与牛黄清热凉肝。《圣济总录》中防风丸方,在钟乳丸方的基础上增用了一味白术,充分考虑了小儿脾胃虚弱无力运化的特点。其次,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的地黄丸以“三补三泻”的配伍开创治疗解颅的新思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后世大量医家都以此方作为治疗解颅的首选方剂。元代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提出的调元散以人参、当归、川芎、地黄等气血双补的方式同时调补小儿先天与后天,这也是治疗本病的一大进步。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的以四物汤合四君子汤治疗本病,系从气血角度进行治疗,为后世医家提供有益借鉴。在外敷药物上总体辨证原则没有变化,炮制手法多为烧炭,以缓其药性增收敛之性和去腥为主,只是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有所发展,如《证类本草》中驴骨烧炭存性。《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天南星微炮外敷,按《本草拾遗》所言取其“主金疮伤折瘀血”[18]之效,在调敷中加入猪胆汁,取其消肿止痛的功效。再如《太平圣惠方》白及散方,是在前世柏仁散一方的基础上增用了祛风通窍止痛的细辛。虽然,此时外敷方药多以收敛消肿为主,但也有例外,如《幼幼新书》中所载以茵陈、车前子、百合调牛乳外敷,正是取茵陈、车前子清热利湿、百合清热消肿之效[19],说明此时医家在外用药物上也进行很多探索并积累有效的临床经验。

明清时期,随着方书著作大量出现,治疗本病的内服外敷药物得以丰富。首先,补阳药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如《育婴家秘》十全大补汤、《全幼心鉴》参茸地黄丸、《医通祖方》八味丸、《疡医大全》河车地黄丸、《彤园医书》补肾地黄丸,都是采用滋肾养阴填精之品配以鹿茸、附子、紫河车等热药,寒热并用,如《原幼心法》中言“头颅初见如开解,肾弱元虚大可忧,补肾调元是凉药,投之不应定难瘳。”[20]可见,当时医家已经意识到单纯滋阴补肾过于寒凉,应配合温阳药物,以期阴阳同补。其次,祛风定惊药物得到广泛使用,如《证治准绳·幼科》参苓散、补中益气汤,都是气血双补之品辅以犀角、金银箔等祛风定惊药,再如《普济方》爽神丸所用的僵蚕等。在外敷药物上,多是继承前人方药,但增加了温经止痛通络药物的应用,如《普济方》熨顶散和防风柏子散、《幼幼集成》《张氏医通》中使用的鹿茸、乌头、附子等。总之,明清时期治疗本病主要以内服补气养血、温肾补阳、填精益髓为主,并辅以祛风清热定惊,外敷则以养筋续断通络、消肿生肌为主。

4类证鉴别

对解颅与囟填、囟陷等进行详细鉴别,是明清医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明清之前,对于这三类病证一般不进行区分,病因病机与治疗手法基本一致,以本虚为病机特点,而明清诸多医家对解颅、囟填、囟陷进行区分。如明代秦昌遇在《幼科折衷》中曾言:“囟陷者,始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泻,久则血气虚损,不能上冲脑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满。囟填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囟突而高”[21],认为解颅与囟填、囟陷的病因有很大不同,并对囟填、囟陷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婴童类萃》提出:“寒气上冲则牢靳,热气上冲则浮肿。或吐泻脾虚,元气暴脱,其囟陷而凹;或风邪内蓄,郁热上攻,囟肿而凸”[22],认为导致囟填、囟陷的主要病因为寒热上冲或元气暴脱。《原幼心法》认为囟陷是“虚之极也”,而囟肿则有阴阳之分。其后,部分医家对此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详述,如《医述》曾言:“囟填、囟陷,亦因所禀肾气不足,及乳哺失宜,脾胃亏损所致。夫脾主肌肉,气逆上冲,而为填胀;元气下陷,而为囟陷”[23],认为三种病证虽均以虚证为基础,但具体病因及症状则有区别。

总之,解颅发病多由肾气不足,髓海失养或后天疾病所伤,遂致水不制火,虚热上冲,头颅开解,以肾精不足、本虚标实为临床特征。治疗上,虚证以温阳补肾健脾、填精益髓等补益之法为主;实证则以清热祛风定惊为主,并可酌情配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等方药。同时,历代医家在敷贴、针刺、艾灸等外治法治疗解颅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55.

[2]北宋太医院.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723.

[3]元·朱丹溪.丹溪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07.

[4]明·孙一奎.赤水玄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32.

[5]明·方贤.奇效良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495.

[6]明·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09.

[7]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431.

[8]清·萧埙.女科经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5.

[9]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26.

[10]清·顾世澄.疡医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17.

[11]明·赵贞观.绛雪丹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

[12]清·阎纯玺.胎产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82.

[13]明·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69.

[14]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66.

[15]明·万全.古今图书集成:第十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9.

[16]明·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06.

[17]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92.

[18]唐·陈藏器.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3.

[19]龙宽斌,李小龙.鲜百合外敷治疡的体会[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3):54.

[20]彭用光.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第十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7.

[21]明·秦昌遇.幼科折衷[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0:82.

[22]明·王大伦.婴童类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14.

[23]清·程杏轩.医述[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950.

收稿日期:(2015-10-18;编辑:张倩)

通信作者:赵艳,cmdzhy@163.com

作者简介:张华(1988-),男,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R272[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5.06.003

猜你喜欢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