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竹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2015-12-16 15:54杨秋水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化瘀帕金森病

杨秋水,李 健,程 楠,王 训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韩咏竹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杨秋水,李健,程楠,王训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31)

[摘要]韩咏竹认为,风邪、痰湿、血瘀、肝肾不足为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并采用祛风、活血化瘀化痰、补益肝肾等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帕金森病;祛风;化痰;化瘀;补益肝肾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发生于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主要有四大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动作缓慢及姿势平衡障碍。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抑郁、情绪低落、认知障碍、排尿困难、便秘和吞咽困难等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颤证”“颤震”“振掉”范畴[1-2]。《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帕金森病的中医病名,而仅有一些类似于该病的临床表现的描述,如“强直”“掉”“收引”“振掉”“肘挛”“拘挛”。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首次将此病命名为“颤振症”。后世医家亦将此病命名为“头摇”“振摇”等,至1991年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会将本病病名确定为“颤证”。

韩咏竹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帕金森病经验介绍如下。

1释病因病机,论“风”“痰”“瘀”“虚”四者致病

1.1风邪为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刘完素注曰:“强,劲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劲强也。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皆,大多之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诸病源候论·五指筋挛不能屈伸候》:“筋挛不得屈伸者,是筋急挛缩,不得伸也。筋得风热则弛纵。得风冷则挛急。”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有“金牙酒”,治疗“积年八风五痉,举身弹曳,不得转侧,行步跛僻,不能收摄”。结合帕金森病临床多伴有肌肉僵直拘挛、平衡障碍、震颤等表现,可以看出,古代医家认为或因感外风,或久病生风,皆可导致上述症状的产生。

1.2痰湿为帕金森病基本病理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脾虚气弱,无力运化,痰湿内生,阻遏阳气,精气不濡,也可导致手足震颤。《素问·痿论》曰:“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指出由于生活环境中受到湿邪的侵犯,而使得肌肉产生异麻或木僵感,运动不能,与帕金森病肌肉僵直、运动缓慢的表现相类似。

1.3血瘀贯穿帕金森病全过程《灵枢·邪客》:“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提示邪气恶血可以导致经络关节的拘挛。《素问·五藏生成篇》也提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只有受到血的濡养,手足关节等才可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反之,若血脉瘀滞,则使相应器官组织失养,导致筋膜僵硬、拘挛、肢体运动不灵等症状[3]。帕金森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程相对较长,符合中医学“久病必瘀”理论。

1.4肝肾不足为帕金森病之根本原因《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随着年龄增长,或因“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或因色欲劳顿,或因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肝肾不足、髓海失养,水不涵木,内生虚风,故可见头晕耳鸣、足膝无力、摇摆震颤等症。《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脏功能正常者,则思维灵敏、动作协调,反之则思维呆滞、动作笨拙不协调。这与帕金森病所表现出的运动迟缓及姿势协调障碍相似。同时,肾藏精、精生髓,肾气不足导致髓海失养,一方面骨髓不充,骨将惫矣,不能久立,而有“振掉”,另一方面元神之府未得到髓海濡养,机体失控,因而出现一系列不自主运动。

2治疗原则

2.1祛风以治标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对于震颤明显的患者,当以“治标”“祛风”为先,常用的药对为蜈蚣和全蝎,用量通常在每味6~10 g。两者皆有毒,性善走窜,有平肝熄风、解毒之效,《开宝本草》言全虫“治诸风……手足抽掣”。相较之下,蜈蚣熄风止痉之力较强,全蝎疏络止痛之力更胜,两者相须为伍可提高疗效。因帕金森病病程较长,使用虫药,效专力宏,常可获捷。

2.2活血化瘀化痰多使用胆南星以化痰,胆南星为天南星经过牛胆汁炮制后所得,其燥性已减,性味苦凉,常用量为10~20 g。其“治痰功同半夏”,但与半夏相比,胆南星主治风痰、湿痰引起的诸症更胜一筹,《神农本草经》名虎掌,谓其“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同时配伍半夏、白芥子,功效更甚。在活血祛瘀方面,韩咏竹善用桃仁、红花二药,每味常用量在10~15 g。两者皆可活血祛瘀、调经止痛,桃仁性平,主破瘀,兼可润肠通便,可兼顾由帕金森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造成的便秘;红花性温,主活血,性猛,两者相须,可取得良好的活血化瘀效果。

2.3补益肝肾因该病多有阴虚风动之变,故多用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如白芍、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白芍苦酸专入肝经,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本草正义》:“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故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皆用白芍。”熟地黄味甘,入心、肝、肾经,可补血滋阴,《珍珠囊》言其“活血气,封填骨髓;滋肾水,补益真阴”。白芍与熟地黄,一入肝、一入肾,一味酸、一味甘,酸甘又可化阴,同时使用相得益彰。女贞子性平入肝肾二经,补肾滋阴、养肝明目。《本草备要》言其“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髭发、补风虚”。墨旱莲亦入肝肾经并养阴益肾。但其性寒凉,略有养阴之功,单用作用稍弱,常与女贞子配伍,即《证治准绳》所言“二至丸”,乃滋补肝肾之阴名方。同时,不忘阳中求阴,在补阴药中少佐一二味补阳药以求阴阳互生,如仙茅、肉苁蓉、补骨脂。

3典型案例

朱某,男,51岁。2011年于外院确诊为“帕金森病”,服用“美多芭”及“金刚烷胺”3年余,病情控制不理想。2014年2月首诊,可见双上肢不自主细小抖动,形体略胖,面部表情僵硬,饮食一般,大便较干燥,小便正常,夜寐一般。舌红,苔微黄,可见瘀点,有齿痕;脉弦滑,双尺略沉细。辨证为中焦湿热、下焦亏虚。治当健运中州、燥湿化痰、祛风通络。处方:炒白术、茯苓、生白芍、肉苁蓉各15 g,桃仁、红花、蜈蚣、全蝎各6 g,火麻仁、郁李仁、胆南星、炙甘草、女贞子、制何首乌、炒黄芩、泽泻各10 g,生地黄、熟地黄各25 g。10剂,水煎服。10日后二诊,诉双上肢不自主抖动已较前好转,大便通畅,食量亦有所增加,但时有口干。上方去郁李仁,将生白芍用量加至30 g,加麦冬、百合各10 g。继服10日。其后复诊时诉口干亦消失,其余诸症亦好转。后患者于门诊断续服中药,随访半年生活可自理,诸症控制良好。

按患者为中年男性,早年创业时饮食不节,中焦脾胃受损无力运化,痰湿内生,酒生湿热。起居失常,伤及肝肾,致肝血及肾气不足,肾气不足则一身脏腑之气不足;肝藏血,开窍于目,夜晚不卧,则血不归肝,致肝血不足,肝为刚脏,久之则易化热化风,疏泄失度。久病及肾,久病多瘀,久病亦入络。故从运化脾胃入手,下补肾气,中荣肝血,运用虫药及活血化瘀药行经入络,共奏健脾化湿、补益肝肾、通络化瘀之效。

参考文献:

[1]李军艳.杨明会,窦永起,等.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J].北京中医药,2008,27(4): 300-302.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69.

[3]连胜利.鲍晓东.建国以来有关《黄帝内经》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性研究的文献综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1):95-98.

·临床经验·

收稿日期:(2014-10-08;编辑:张倩)

作者简介:杨秋水(1989-),男,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R742.5[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5.06.014

猜你喜欢
化瘀帕金森病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王晓燕教授治疗帕金森病思想经验总结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化瘀通络方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研究
芝麻素酚或能预防帕金森病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