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压力知觉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2015-12-17 01:5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中学生

刘 欣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



中学生压力知觉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刘欣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济南250014)

摘要:采用问卷法测查了山东、天津两地500名中学生,旨在探讨中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显著负相关。(2)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3)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两个维度在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间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心理幸福感

1问题提出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面临多重压力,楼玮群等将中学生压力归为6大类:社会人际关系及性发展方面、学习和学业方面、与父母交往方面、未来前途方面、经济方面和健康方面。[1]压力与青少年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客观压力事件本身并不一定会引起影响,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体对事件的压力知觉决定的。压力知觉是个体对环境中的威胁性刺激经过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心理反应,是指生活中困惑和威胁着人心理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通常以紧张不适为表现,同时,也是以个体的紧张和失控的状态形式存在着。[2]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 压力知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不利影响。楼玮群等[1]调查发现压力感受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即与低压力被试相比,高压力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他们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和睡眠问题。蒋小燕等[3]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压力知觉、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急救人员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三者对心身健康均有预测性,其中压力知觉的预测能力最强(62.6%),是影响心身健康的最主要因素。Anita Skok等[4]对43个患有大脑性麻痹的学龄孩子的母亲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残疾程度与母亲的幸福感并没有显著相关,而母亲感知到的压力水平与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BaBak对德黑兰148名高中男生的研究发现,当个体感知到较大压力时,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幸福感较为低下。综上所述,压力知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感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这种不利影响具有跨性别、跨种族、跨年龄、跨群体等多方面的一致性。就国内情况来看,尽管青少年压力知觉已引起了少数研究者的关注,但相关研究较少,非常有必要对青少年压力知觉对其心理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研究。那么,知觉到较大压力的个体,其心理幸福感水平一定会降低吗? 通过对现有理论和文献的分析发现,心理弹性是影响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弹性是指个体经历了逆境或者创伤后能保持或很快恢复正常的心理机能[5],是自我调适机制的成功应对[6]。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存在密切联系, 心理弹性能缓解压力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Farber[7]的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和更低的心理困扰水平显著相关。Friborg[8]等的研究表明高心理弹性较低心理弹性个体知觉到更少的心理痛苦或压力困扰,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Pietrzak[9]等人的研究表明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拥有丰富的心理资源,如生活满意感、乐观主义和宁静心境。这些个体在面对压力环境时能够及时调用其心理资源应对困难并走出逆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对医学生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10]基于此,本研究假设:心理弹性在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2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在山东省和天津市的中学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557份,回收率为99.5%,其中,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90%。被试的具体情况如下: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2.2研究工具

2.2.1《压力知觉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杨廷忠教授修订的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简称CPSS。该量表最初由Cohen等人[11]编制,主要评估人们因对生活不可预知、不可控制或者超负荷而引起压力的程度。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由14个项目组成,包含紧张感和失控感两个因子,其中,4、5、6、7、9、10和13题为反向计分项目。该量表评估了三种压力情境:(l)资源的改变,(2)重大事件,(3)日常琐事,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作答。CPSS的Cronbach系数为0.71,两周之后的重测信度为0.78,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内部一致性。[2]本研究量表的信度为0.739。

2.2.2《心理弹性量表》

《心理弹性量表》由胡月琴等[12]于 2008 年编制,量表采用5点计分,共 27 个项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 5 个因子。这五个维度反映了逆境情境下,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行为、及周围环境对帮助其抵御逆境、获得良好适应的有效性,具体来说,目标专注指的是在困境中坚持目标、制订计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Cronbach系数为0.81;情绪控制,指在是困境中对情绪波动和悲观的控制和调整,Cronbach系数为0.74;积极认知,指的是对逆境的辨证看法和乐观态度,Cronbach系数为0.71;家庭支持指的是家人的宽容、尊重和支持性态度,Cronbach系数0.81;人际协助,指的是个体可以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获取帮助或宣泄情绪, Cronbach系数0.73,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5,该量表的信度较好,结构效度分析的指标分别为:χ2/df=3.454,RMSEA=0.067,CFI=0.832,RMR=0.132,拟合度可以接受。本研究量表的施测信度为0.848。

2.2.3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中文修订版,该量表由Ryff[13][14]编制于1989年,并于1995年进行了修订,中文版由河北师范大学王欣教授等人修订,量表采用6点计分,包含六个维度:独立自主(autonomy)、环境掌控(environment master)、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生活目的 (purpose in life)和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英文版量表六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独立自主0.88,环境掌控 0.81,个人成长 0.81,积极关系0.83,生活目的0.82,自我接纳 0.8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83,说明该问卷信度较好(Ryff, Keyes, 1995)。崔春华[15]等人在河北师范大学对中文修订版进行了试用,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3,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都超过了0.7,说明该量表的Cronbach系数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这和邢占军[16]的结果相一致。本研究量表的信度为0.909。

3结果与分析

3.1变量间的相关

相关分析前, 对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及是否独生等分类变量作虚无编码:

表 2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表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与家庭所在地显著负相关,农村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低,城镇青少年心理幸福感高;压力知觉与心理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的各个维度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都与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3.2调节变量的层次回归分析

表3 积极认知在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之间调节作用检验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以心理幸福感为结果变量,以与之相关显著的其他研究变量为预测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以考虑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对压力知觉与心理幸福感关系的影响。分层回归分析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层变量为协变量: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家庭所在地;第二层变量为去中心化的自变量(压力知觉)和调节变量(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第三层是去中心化后的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之积:压力知觉×目标专注、压力知觉×情绪控制、压力知觉×积极认知、压力知觉×家庭支持、压力知觉×人际协助。

用分层回归分析依次检验心理弹性各维度在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发现只有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两个维度调节作用显著。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压力知觉对心理幸福感的不利影响。

4讨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压力知觉负向预测心理幸福感,心理弹性,尤其是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能够缓冲压力知觉的作用,调节压力对心理幸福感的不利影响。

早期关于压力的研究,大多关注压力的负面影响,例如,压力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压力所导致的身心疾病,压力所引起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的降低。但是,面对同样的不利环境,有些个体可能适应不良,出现一系列身心障碍,有些个体则适应良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弹性的概念应用而生,它关注的是同样压力情境下个体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能够提高心理弹性,缓解压力感,维持心理幸福感,肯定了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对青少年应对压力的积极作用。

表4 家庭支持在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高心理弹性个体的特质之一就是自身能够运用积极态度和情绪面对问题。[17]在 Fredrickson[18]的实验中,积极情绪表现为帮助高心理弹性个体建立在面对巨大创伤时所必需的心理资源,就像扩展建构理论[18][19]所述,灾难后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拥有积极认知,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增进了个人资源,促进了适应。[20]处于积极认知和情绪状态的个体其思维更开阔,以积极的心态认识压力,更容易发现压力所蕴的积极意义,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动机和能力,这常常给个体带来积极结果。

来自家庭的关怀和支持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21]亲密的家庭长久以来都被看成是儿童面临困境的时候有良好适应的关键因素。[22]家庭功能障碍的流浪儿童很少从家庭获取情感与物质支持, 家庭的僵化松散、缺乏合作与关怀可能使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持从而很难有效地应对压力或危机,而压力或危机应对失败可能会使个体陷入负性情绪中,长期的负性情绪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相反,积极有效的家庭支持和关怀使得儿童能够得到正向情绪的培养,在遇到困难或危机时更容易冷静处理乐观面对,更能良好处理压力和困境。

如何帮助青少年积极应对压力,提高其心理幸福感一直是应用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 心理弹性是压力应对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心理弹性作用背后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的作用,这提示心理学人员在进行干预时可以通过培养青少年的积极认知,提高其积极情绪,并要求家庭成员积极关注和支持来解决这一问题。

5结论

1. 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显著负相关。

2. 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3. 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两个维度在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间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楼玮群, 齐铱. 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 23(2): 156-159.

[2] 杨廷忠. 社会转型中城市人群心理压力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 2003, 23(6): 473-475.

[3] 蒋小燕, 王红, 霍莉钦, 陈志, 赵蕊. 急救人员心身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 3(4), 209-211.

[4] Skok, A., Harvey, D., & Reddihough, D. Perceived stres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006, 31(1), 53-57.

[5] Luthar, S. S., & Cicchetti, D.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00, 12(4): 857-885.

[6] Richardson G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ency[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 58(3): 307-321.

[7] Farber, B. A.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er burnout[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 56(5): 675-689.

[8] Friborg, O., Hjemdal, O., Rosenvinge, J. H., Martinussen, M., Aslaksen, P. M., & Flaten, M. A. Resilience as a moderator of pain and stress[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6, 61(2): 213-219.

[9] Pietrzak, R. H., Johnson, D. C., Goldstein, M. B., Malley, J. C., & Southwick, S. M.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tdeployment social support protect against 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oldiers returning from Operations Enduring Freedom and Iraqi Freedom[J].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9, 26(8):745-751.

[10] Peng, L., Zhang, J., Li, M., Li, P., Zhang, Y., Zuo, X., & Xu, Y.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The effect of resili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J]. Psychiatry research, 2012, 196(1):138-141.

[11] Cohen S, Williamson G M. Perceived stress in a probability sam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M] //S. Spacapan, S. Oskamp.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ealth[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8:31-67.

[12] 胡月琴, 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 心理学报, 2008, 40(8): 902-912.

[13] Ryff C D.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57(6): 1069.

[14] Ryff C D, Keyes C L M.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4): 719.

[15] 崔春华, 李春晖, 杨海荣, 等. 958 名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4): 359-361.

[16] 邢占军, 黄立清. Ryff 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3): 231-233.

[17] Masten, A.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27.

[18] 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218.

[19] Fredrickson, B. 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3):300.

[20] Fredrickson, B. L., Tugade, M. M., Waugh, C. E., & Larkin, G. R.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2): 365.

[21] 崔丽娟 俞彬彬 黄敏红, 家庭关怀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对流浪儿童的影响研究[J]. 心理研究, 2010, 3(3): 47-52.

[22] Luthar, S. S.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across five decades. In Cicchetti D, Cohen DJ (Eds),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Risk, disorder, and adaptation[M]. New York: Wiley, 2006: 740-795.

作者简介:刘欣(1990-),女,山东沂水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40);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 (12YJA190024);山东省科技规划项目(2012GGB01189)课题成果;“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 :2015-03-01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2-0076-05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2.020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心理弹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