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保教育策略

2015-12-18 19:07孙利秋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环保高效心理学

孙利秋

摘 要:地理教育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可结合心理学原理从三个方面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推动环保行动的高效进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提出巧用“强化”培养正确的环保意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妙用“从众”树立科学的环保态度;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善用“认知”引导公众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关键词:环保;心理学;高效

21世纪初,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与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环境保护心理学应运而生。从2000年至2005年的5年中,环保心理学已经呈现出作为一种新学科的发展趋势。提出环保意识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支配行为,养成习惯的前提,因而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养成个人环保习惯,对于其今后从事岗位工作,行为习惯,具有终生意义。

中学地理教材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提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巧用“强化”培养正确的环保意识

1.教育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在进行各种强化活动,如表扬、关注等。强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之上的。例如,某一行为若得到奖赏,那么,以后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得不到奖赏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可能会减少。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2.根据“强化”设计的环保教育策略——制定渐进式的目标逐步强化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时,要注意制定适当的目标。假定要塑造孩子学会节省水资源的行为,第一步的标准可以是当孩子知道洗完手要关紧水龙头。如孩子做到了,就可以表扬他,因为达到第一步的标准了。当这种行为稳定地出现时,第二步的标准可以是他知道洗手的时间不要过长,此时若他洗完手关紧了水龙头,但是花了很长时间洗手时,就不再表扬他了,而只是在符合第二步标准的行为出现时,再予以表扬。第三步可以扩展到邻里的孩子,他知道要告诉其他人洗手要注意控制好时间并洗完后及时关紧水龙头。如此做下去,使孩子的行为一步步接近希望的行为模式。

日常的环保教育,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可以发动学生布置“绿色教室”;组织学生“变废为宝比一比”活动;开展“生活节俭技巧大比拼”竞赛;还可以组织 “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等。

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妙用“从众”树立科学的环保态度

1.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 原理

关于从众行为,拉坦内创导用社会作用力理论加以解释。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

2.根据“从众”设置的环保教育策略——推举环保宣传形象大使带动公众树立科学的环保态度

大家的“从众”并不是盲目的,羊群的行动总是跟随着牧羊人。谁是牧羊人?心理学家通过观察马路上那些撞红灯过马路的人后发现,一个人的不良行为被其他人观察到后,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模仿,也可能不会引起模仿。有趣的是,人们更有可能是模仿那些穿着衣冠楚楚的人,而不是那些穿戴破烂不堪的人。原因可能在于,即使被抓住,前者受到的处罚也会比后者的轻,因而前者的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仿效。说明大家在选择从众行为时也会注意趋利避害。

因此,一个城市想要大力宣传环保,必须要先找一个“牧羊人”。可以选择一个市民所喜欢的公众人物作为城市的环保宣传形象大使,向人们发出倡议——选购绿色产品;维护社区环境;遵守环境保护规范公约;参与环境整治;主动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支持参与垃圾分类。

从众行为的公开性和权威人士的影响力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性。从众行为公开程度越高,人们作出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高地位者或权威人物容易使人从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因此,环保宣传形象大使的带动作用不可小瞧。

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善用“认知”引导公众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1.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 原理

認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性能方面的类比,而不是计算机和人脑硬件及操作方法的类比。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2.根据“认知”设定的环保教育策略——大量播放公益广告促使公众将“认知”内化成行动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环保知识是环保行为的重要前提,对于环保行为的直接参与也会反过来强化环保体验,加深公众环保意识。环保公益广告作为大众传播内容之一,则可以通过作用于公众无意识注意心理,创造共同的环保情感体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公众的环保知识有效转化环保行为。大众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如能继续加大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必能促使环保事业更上新台阶。

四、结语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明白,人类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作为万物之精灵,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抱有感激之心,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

猜你喜欢
环保高效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