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2015-12-21 18:36汪皆健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毕淑敏小屋语文课堂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两节同课异构课在课堂提问方面的有益尝试为基点,探讨其中的不同之处和一些问题,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规环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给他们提供一些探索、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一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把握上。在日常的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提问过于简单、随意,缺少梯度与新意等。

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课堂的专注性往往又不强,于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经常是为了营造一下所谓的“热闹”的课堂气氛而设,为了提问而提问,有的教师一堂课“满堂问”,问题间线索不清,主次不明,还有的教师操之过急,提出的问题缺乏知识的递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当然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案例

(一)教材内容和编者意图

教学内容为高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自知与自强模块中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一课。作家毕淑敏以她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洞察世态的生活感悟,以娓娓谈心的形式,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建造的基本内容,提醒我们精神世界建造的重要性。文本所展现的精华所在就是意蕴美、哲理美和语言美。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教师A的教学环节分四个环节:一是正音。二是整体感知,作者认为,容心之所如何布置?三是教授课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1)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3)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4)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6)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7)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四是拓展部分,问题讨论,作为一名学生你如何来建造一座自己心灵的房子,你会把它建成什么样的?你会在里边放些什么呢?

案例二:

教师B的教学共分三个环节:一是以漫画导入,分解为四个任务,四个任务对应四个小组,群策群力,研读解析文本。二是发现之旅,探究文本,通过重点语句的梳理,引导全班学生参与进来思考探究。用置换法,在具体词语的比较中引导学生感受毕淑敏独特的比喻,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三是课堂提升,感悟心灵,通过放视频,说感想,写感悟追寻散文的精神内核,感受生命的意义。课堂将“三间小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这三间小屋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修建布置这三间精神小屋?”作为课堂解决的核心任务,将问题分解如下:(1)假如你们是小屋的主人,如何调配爱与恨的比例,为什么这样调配?(2)探访爱与恨的小屋后,你有哪些收获?(3)第二间小屋要住进什么样的事业,为什么?(4)结合毕淑敏经历介绍,探访毕淑敏的事业小屋,完成文本填空。(5)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小屋没有住着自己?(6)第三间小屋时,要安放怎样的“自身”?(7)修建、布置这三间精神小屋有何意义?

三、比较分析

案例一中的教师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通过提问来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变化,问题都是直指文章内容的,没有在文章外围游离。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学生对于老师问题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好多设计好的问题老师几乎是自问自答,这同老师上公开课时紧张,抛出问题后,生怕学生不会,于是自己讲解过多有关。另一方面也同问题的设计本身有一定的关系。同样是对文章中第一间盛放爱恨的小屋的文本研读,案例二中的教师B设计的问题同案例一中教师A的设计是如出一辙的,但是教师B在问题后,追加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调配?”“探访爱与恨的小屋后,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九段的“所以”和第八段小屋的特点。请学生抓住两个假设句,分析修辞手法,指出本体、喻体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通过重点语句的梳理,引导全班学生参与进来思考探究。用置换法,在具体词语的比较中引导学生感受毕淑敏独特的比喻,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使学生能更进一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文本对自己的启发。对于第二间事业小屋的研读,教师A的问题,显得较为泛泛,“怎样描述?”学生面对这类问题往往不知从哪个角度切入,而教师B的问题相对指向性就明确了不少,并追问为什么一定要住进爱好(相宜、适合)的事业?如果不住进爱好的事业会怎样?引导学生浏览作者的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课文十三、十四段来谈从毕淑敏的事业小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产生了阅读的自省,感悟深刻内涵,发现理趣。在教学结尾探讨建造精神小屋的意义时,教师B在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考虑:为什么要修建小屋(空间)?有了这三间小屋后,我们会变得怎样?对我们自身来说有何具体意义?三间小屋,哪一间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要建造哪一间?有层次的提问设计,让同学们从探究的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品读文本。整堂课不论是对文本的把握,还是课堂气氛都比较理想。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对课堂教学质量高低有重要的影响。

四、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考

语文课堂本该是精彩的,巧妙的课堂提问可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在不经意处的一个奇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问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作为问题的提出者,教师必须把握的是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更科学的设计问题,而不是盲目追求课堂所谓的“活跃气氛”,而将问题过分简单化,忽视课堂提问有效的预设,牺牲了应有的

深度。

一篇课文,可以挖掘的地方往往有很多,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抓住重点。课堂问题的提出不能让学生觉得太深奥难懂,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无须动脑,立马可得,而是必须让学生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后得到相应的解答。因此,课堂问题的设置尤其还要关注梯度性。另外,课堂的有效性不代表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一堂课教师不断提问,学生忙于应付,无法有效思考。因此,课堂提问要处理好提问的频率,留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中职生而言,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也可以激发他们回答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教师上课的情境。

五、结语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我们只有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让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蔡青之.影响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因素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

[2]程颖.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2010(11).

[3]秦琰荣.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学苑教育,2011(1).

[4]汪林娣.如何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5]徐恒君.让无效问题远离语文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0(9).

[6]李爱玲.进行有效提问,优化语文教学[J].学科讲坛,2011(3).

[7]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汪皆健,宁波鄞州职业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育硕士。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毕淑敏小屋语文课堂
春天的小屋
善良是颗种子
山中小屋
神奇的小屋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毕淑敏的两次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