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异性研究

2015-12-21 21:50邵兴菊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邵兴菊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传统阅读教法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久而久之成了迂腐沉闷的教条框框,对当前“语文人”对现有教材课文的整体把握、零碎知识点的汇集整合以及基本语文素养的提升等都形成严重掣肘。一句话,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现状堪忧,不解决这个问题,高中语文课改就成了一句空话。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的助推器,对现代语文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传统阅读教法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久而久之成了迂腐沉闷的教条框框。

游刃有余,大体意思是讲心中有牛,宰杀时自然就能找到最恰当的下刀点,从而快捷高效地完成屠宰目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要在师生心中能把握文章主体,就能迅速找到教学切入点,从而逐层展开,豁然开朗、信手拈来,做到心镇定、手从容。由此可见,切入点的选入非常关键,即要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显现出极强的突破性,还能适时适度为广大师生保留对话互动的时间和空间,方便师生统揽全文、明确教学目标,从而运用最佳的教法和学法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把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重点和难点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重难点的设置也不同,重难点是整堂课的“瓶颈”所在,只要教师千方百计突破了重难点,整堂课的讲授就会渐入佳境,目标达成也就易如反掌了。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孟子的“仁政”学说是本文的核心思想内涵,是对孔子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但在战国时代,“仁爱”治国主张尽管受到一些人的追捧,却始终未能成为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这缘于当时“急功近利”实战经验横行的社会背景。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精神精髓和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是教学关键,有位教师在按基本教学程序的尾声阶段,勇于创新,以创设思维发散思考题的形式“开篇”:孟子的建议得到惠王的认可和采纳了吗?如果没有采纳,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教师讲解,展开合理想象,教师还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点出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实只是梦幻里的空中楼阁,他的和谐社会理想与惠王的争霸目标是南辕北辙的,学生领悟了这个关键性问题,课文的重难点也就不复存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文学作品都是镶嵌在特定情境中的“奇葩”,而高中师生又是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高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创设一定情境,激活学生个体的内在情感,为教材课文本身注入活力,从而将作品故事情节与作者思想内涵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体验真善美的目的。沈从文的《边城》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有位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积极开拓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在课之初,组织学生观看了带有浓烈青春气息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旨在为《边城》教学的开展营造情感氛围,实践证明,不但反响强烈,而且教学效果奇佳。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必过于中规中矩,应积极开拓教学行为视野,打破教学常规的条条框框,一些细枝末节可做适当删减,只需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其中所渗透出的淳美爱情,逐层蔓延铺展,就能正确引导学生体悟翠翠的少女心和大山间的民风民俗,开创出教学的浓浓新意来。

三、睁开“文眼”直奔主题

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思想迸发流溢之处,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词句。《荷塘月色》历经数十载,现在读来依然流金秀美,给人清新自然、流畅和谐的美感。这篇文章是朱自清文学路上的代表名篇,直到现在,仍然在文坛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从“荷”“月”着笔,将眼前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真切传神,从月下荷塘的典雅丽质到荷塘月色的清幽、恬淡,无不流淌着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语喃喃,体现了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从文章全局看,通篇都是景物描写,那作者究竟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高中语文教师应首先明确文眼,从文眼处着手探微,再细细品味作者的浓浓深情。文章开篇有这样的叙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难看出,这里的“颇不宁静”就是课文的文眼,这也印证了文章文眼一般在文首或文尾的说法。找到文眼后,在细读文章,它的大体脉络层次就会清晰很多,由心里的“不宁静”到“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再到寻找“宁静”,这样的衔接就自然顺畅了。作者看到荷塘荷花与月色交相辉映,动景与静态和谐交融,更加衬托出荷塘与月色构建下的意境之美,作者沉醉其中便也不足为奇了。作者畅游美景其中,正“沉醉不知归路”,却一丝“不宁静”跃上心头,将作者从虚幻的世界中拉回来,作者心中蒙上一层淡淡的哀愁,重新面对这个让人不得宁静的世界。由此可见,找准文眼,立足文眼,慢慢切入,逐层展开,作者的情绪波动轨道便被学生捕捉到了,实现了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对接,从而引发共鸣。

四、类比导入,开创新的教学形式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充盈,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接受速度明显加快了,这就为类比导入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高中语文教师应借学生现有知识的力,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向相似性类比文章迁移,强化学以致用的治学准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这是多年以来坚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有些地方的认识存在死角,误区有逐步加大的趋势。面对类似现实,我在教授《拿来主义》一文时,向学生抛出“如何正确看待拿来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之间自由辩论的形式,将语文课推上了高潮。这种别开生面的讨论,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精读,反复思忖,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印象,重点字词句及中心内涵也脱颖而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幅提升。

教学实践多次证明,多角度的切入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中心思想提供了先决条件。整体把握与多角度切入形式万千,选择什么样的形式,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进行合理配置,确保以阅读之功引领高中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课改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明远,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新蹊径解读[J].西部教育论坛,2014(5).

[2]张丽华,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方向[J].素质教育论坛,2014(1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