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周黎庵·周劭

2015-12-26 06:24童银舫
文学港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品文人出版社

童银舫

《古今》·周黎庵·周劭

童银舫

广州的《随笔》是我一向比较爱看的一份杂志,它的许多文章都是言之有物,与读者的距离也较近。前几年曾读到葛剑雄教授的《忆旧之难》,其中最末一段提到了周黎庵和他编的《古今》杂志。但葛先生并没有将周与《古今》有关情况说明白,只是在文中引用柯灵先生的话,说“孤岛时期汉奸办了一本杂志《古今》”,引起了我的注意。

说来惭愧,我是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类的,常常东翻翻,西找找,这本看几页,那本读一段,没有真正花工夫钻研下去,也就没有什么看家本领。但我对慈溪有关的书人书事还比较感兴趣,且与这位周先生有过几次书信来往,于是在书房里东找西寻,整理成此文。

先说说《古今》杂志。

我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收藏《古今》杂志,下面的介绍,只能引证有关资料。对这本杂志,报刊收藏家谢其章先生有专文发表在《藏书家》第二辑中。他在文中说:“《古今》是上海沦陷后出版的第一种文史类期刊,起于1942年3月,止于1944年10月,共出57期,初为月刊,自第9期改出半月刊,周黎庵主编。”“《古今》的作者阵容基本分属京海二派,京派周作人领衔,下率沈启无、徐一士、徐凌霄、瞿兑之、大小二谢(大谢国桢、小谢兴尧),海派诸贤人多势众,周越然、文载道、柳雨生、陈乃乾、纪果庵、潘予且、冯和仪、陶亢德、张爱玲等。”《古今》前期撰稿最多的是用很多笔名的青年作者——即晚年以藏书闻名的散文作家黄裳。后来活下来的许多作者,都以新的名字出现在读者面前,如金性尧即文载道,吴商即柳雨生,无得即纪果庵,怡然即陶亢德,而主编周黎庵就改名为周劭了。谢其章以收藏的角度来谈《古今》,认为奇货可居,有点喜形于色,完全把这本杂志的政治色彩及作者的政治背景给淡化了,甚至美化了。

我在网上查到一篇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李相银写的《〈古今〉:汪伪文人的声音》一文,此文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古今》创办的背景、创办人的身份、经费及内容风格诸类问题,给出了《古今》的定位:“《古今》是上海沦陷后创办最早的文学期刊,也是最有争议的文学期刊。就政治层面而言,《古今》创办人朱朴曾任汪伪政府高官,其作者也多为汪伪政权要人与落水文人,因而是一份名副其实的‘汉奸’杂志。就文学期刊而言,《古今》与汪伪的政治宣传刊物并不等同,‘文字是软性的’为其一大特色。细品《古今》,发现在《古今》上活跃的汪伪要员也好,学者文人也好,虽多与政治有涉,却大都未脱文人性情。《古今》上的文字多为考据、随笔、小品之类,而少政见宏文,流露出的是文人式的感时伤世之情而非政要式的指点江山之态。可以说,《古今》实际上是在传达汪伪文人的声音。”李相银的研究摆脱了意气与情面,以刊物上发表的文字为论据,让事实说话,理清了《古今》的本来面目。

再谈谈周劭的著作。

我在书斋里找到周劭写的七本书,按出版先后记录如下:

《清诗的春夏》(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1991)

《闲话皇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黄昏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明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文饭小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中国明清的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葑溪寻梦》(古吴轩出版社,1999)

这些书篇幅都不大,最少的只有3.5万字,最多的也大约20万字。第一本署名周黎庵,其余都署周劭。除《清明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文(即《葑门集》和《清明集》合集)新印外,其余的书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写的,且是专谈文史的专著和小品集。

这几本书,我曾陆续翻阅过,总的印象是作者知识丰富,精通典故,文风老辣,不掉书袋,但爱卖关子,还有点倚老卖老的嫌疑。

写于抗战初期的《清明集》共收六篇文章,都是发表在《宇宙风》杂志上的,是作者“用间接的方法来写抗战文字”。他在卷首《题记》中说:“夫‘史’者,‘鉴’也,历史上的事实虽不会真的和现实一样,但人物的面型是大都差不多的。例如明清之际是一个动乱的朝代,其间出现的人物、忠臣、志士、汉奸等等的作为,古今人相去一定不会很远,那么,把他们勾稽一下,给现代人看看也是好的。”在书中,他大谈明末士子的气节、浙东的对外抗争、清初的贰臣,等等,以古讽今,慷慨激昂。还在《明末浙东的对外抗争》一文的结尾特别给予注明:写于“(民国)二十八年五月,纪念浙东的累遭轰炸”。

我把这几本书无意摆弄时,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只有第一本和最后一本有作者的简历和照片,其余除了署名,什么都没有。《清诗的春夏》的作者简历全文如下:

“周黎庵,名劭,浙江镇海人,1916年生。东吴大学法学士。十七岁开始写作。三十年代末历任《宇宙风》等杂志编辑,并出版《吴钩集》、《华发集》等著作。四十年代中期,在上海执业律师。五十年代起复回出版界担任编辑。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及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审。编有中国古典文学诗文集数十种。”而《葑溪寻梦》的作者简历全文如下:

“周劭,字黎庵,生于一九一六年,浙江海宁人。东吴大学法学士。十七岁开始写作。三十年代任《宇宙风》等杂志编辑,并出版《葑门集》《清明集》《吴钩集》《华发集》等。四十年代中期,在上海执业律师。五十年代起复回出版界。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近著有《闲话皇帝》《清诗的春夏》《黄昏小品》《中国明清的官》等。”

这里竟然将籍贯改成了“海宁”,如果是作者改的,似乎无此必要;如果是出版社误排,作者在校稿时定会发现,毕竟他是出版界的资深编辑,况且还是自己的书呢。这两份简介中,根本不提主编《古今》杂志,看来确是讳莫如深,是件并不光彩的事。我在网上又读到赵国忠写的《周黎庵及〈葑溪寻梦〉》一文,文中说:“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他(指周劭)是名噪一时的‘鲁迅风’作家,与巴人、唐弢等人合作出版过《边鼓集》《横眉集》二书,积极宣传抗战爱国,揭露日本法西斯的强盗嘴脸。但上海沦陷以后,他却背离了‘鲁迅风’的立场,参加了汪伪集团的骨干朱朴创办的《古今》杂志,担任主编一职。”有人曾在周劭晚年问起此事:“当年你参与写《边鼓集》《横眉集》时,何等慷慨地谴责汉奸行径,但后来为什么会参加《古今》的编辑?”周劭如实回答说:“说到底就是四个字:贪生怕死。”呜呼,这就是中国的文人!但周劭也为此吃了不少的苦头,据说曾劳改了近二十年,可是我们从这两份简历中,完全找不出蛛丝马迹。

周劭出道甚早,他在《黄昏小品》小序中说:“我在十六七岁时便搦笔为文,到今已逾一个多甲子。少年气盛,所写的都是千字左右的杂文,几乎每天都有一篇见诸报端。三十年代后期三四年中,这类杂文总共写了数百万字之多,后来结集行世的,则不过十余万字,早已遭受秦火,化为纸浆,不可究诘。”他在重印《清明集》的小序中则说“我少时也曾灾李祸枣,印过五六本作品”,看来两者的数字还是有点差距的,上面简历中提到的旧著仅为四种。

我与周劭的通信往来,起因于新版《四库全书》。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主动来信,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四库全书》,希望慈溪市史志部门或图书馆能予购藏。后来慈溪有关部门经过努力,花七万元巨款买了一套。当时他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审。我与他联系中,知道他的母亲张汝钊是慈溪人,是个著名的学者,于是把他的母亲写入新编的《慈溪县志》中。我还向他咨询过慈溪籍著名作家徐訏的有关情况,他回信答复如下:

四月二日示敬悉。我和徐訏虽是小同乡而且很熟,但从未在宁波一起过,我们相聚都在上海。他的父亲叫什么,我不知道,只知他是一位孝廉公,在孔祥熙的中央银行任过秘书,解放后听说任过浙江图书馆的副馆长。徐訏是慈溪人,但家住慈溪何处,却从未听他说过。三十年代,我们一个小圈子朋友,如陶亢德等,因徐訏生性怪僻又才气横溢,遂呼为“鬼才”,究竟谁是首创,却已记不清了。或许是我,也未可知。经过“文革”,文物荡然,徐訏的照片已无从找寻了。

他的信是1990年5月14日写的,以后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信。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书《向晚漫笔》。2003年8月31日,周劭在上海病逝,终年88虚岁。

我认为,周劭是个值得研究的作家,无论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他的作品。

猜你喜欢
小品文人出版社
《临宋人小品》
我等待……
邱雁芳 石间文人气
文人吃蛙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邵洵美:文人中的性情中人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