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经济新闻写作如何创新

2015-12-29 02:20朱雪霞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济

□朱雪霞

(无锡日报社,江苏无锡214000)

大数据时代下经济新闻写作如何创新

□朱雪霞

(无锡日报社,江苏无锡214000)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繁杂的数据正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从而使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数据已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理财、管理等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形,经济新闻不能再停留在就经济报道经济的阶段,而应创新写作思维、写作手法等,挖掘经济新闻的社会内涵,赋予新闻以更多的人文色彩,表现经济新闻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

培养数据意识,优化写作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媒体更加关注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新闻线索,并形成选题、挖掘深度的报道形式。这是比单纯的文字报道更为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经济新闻的数据化趋向需要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云中理出头绪和规律,对事实进行清晰呈现、精准分析。这种消除了由于简单的罗列和堆砌数据而造成繁杂感的形式,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受众的忠诚度。比如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举行会议讨论限制内地赴港自由行人数问题,引发多番解读。2014年6月,《彭博商业周刊》刊出数据报道《游客从买珠宝到买尿布》,以直接利益作为衡量标准,通过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10年来相关数据的变化,展现了10年来内地游客在港消费模式变化,导致自由行对香港经济贡献不断下降,边际效益不高的事实,显示了背后的经济考量。

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者和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社会的解读者和未来的预测分析者。《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可被预测的。在数据大网之下,许多事件的相关性与其发展的规律变得有迹可寻。用数据说话与新闻写作一样成为这个时代新闻工作的必备环节。《江苏经济报道》中开辟的“宏观数据”专栏,对一些国民生产总值及构成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未来的走向,受到很多社会中坚力量的关注。这样的经济新闻真正显示出大数据的优势,更好地实现了媒体的社会价值。

以平民化的写作角度来解读数据

经济新闻要着重向民众传递经济信息,使民众更为准确地“触摸”到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为自己的经济活动、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此,写作视角要将宏观经济政策和数据等信息尽可能“落地”,让它们“微观化”,切实与民众日常生活对接。如“CPI”在宏观经济报道中异常抢眼,《南方日报》就对CPI数据,CPI与宏观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走势,CPI对企业投资及民众理财的影响、如何趋利避害等新闻话题展开了高频度分析报道,体现了经济新闻民生化的特点。《南方周末》2007年刊登的《一块猪肉引发的通胀焦虑》,讲到了关乎百姓生活的猪肉价格:“在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天地,肉价二十多天涨了14次,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在深圳,星罗棋布的连锁快餐店‘嘉旺’贴出公告,宣布6月起调整快餐价格。”通过肉价上涨的事实展现了民众对CPI上涨的担忧和对通货膨胀的恐惧。这样,把宏观经济新闻以有血有肉的形式展现出来,防止了就数据谈数据、就政策理论说理论的现象。

平民化的视角也需要经济新闻写作兼顾专业性和通俗性。记者要学会将术语“翻译”成一般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话语。如《新京报》2009年刊出的《消费金融锦上添花白领更需雪中送炭》报道是这样解释“消费金融”的,“有句俗话说,‘年轻的时候有牙齿,但没有花生,等到老了有花生了,却没有牙齿了’,说的就是……年轻时缺钱,到年老时钱最多,可是,个体生命周期以及繁衍后代的需求,又使得消费轨道与此相背。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消费金融遂应运而生。”作者把消费能力和收入能力比作“牙齿”和“花生”,使这个矛盾关系变得浅显易懂,进而再指出解决方法是消费金融,增强了新闻可读性。

以多元化的技巧使新闻“深一度”

深挖埋藏在事实背后的实质与意义是新闻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当前的经济深度报道将透过数据整合进行事实的深度解析与揭示成为趋势。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腾讯与IBM合作,IBM根据网友和球迷在腾讯体育及社交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关于球迷话题、球迷类型、球迷个性分析等一系列信息,实时数据抓取、分析并通过新闻形式呈现,使球迷有了全新的观赛体验。

经济新闻“深一度”,还需写作者学会整合经济数据,通过建立清晰的事件分析图等多元化的技巧,把静态的经济事件变得生动活泼,增强传播力。如《南方日报》在2013年“两会”期间推出“图解两会”专栏,较好地通过图表新闻来展现趋势、提示要点、梳理流程等,使“两会”报道更为深入、全面。专栏中的《如何读懂1.2万亿财政赤字》专题新闻,除了文字报道,还对近10年中国财政赤字变化进行图表呈现,对“1.2万亿赤字预算是如何产生的”进行算术式题解,并在图表新闻中配以文字小档案,普及“经济短期内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回升”的经济学理论,并解释此次大幅增赤与2009年有何不同。读者从中不仅读出了信息,更读出了深度。

新闻也可通过新颖的表现形式来体现“深一度”的特质。记者提炼出读者最感兴趣、需要了解的要素在标题中加以表达,并恰当地使用动词,可有效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如:银行贷款不可急刹车(《中国证券报》2009年)、创业板开户“渐入佳境”(《中国证券报》2009年)、全球主权基金开始“抱团”投资(《证券报》2009年)。此外,在经济新闻写作中配发经济插图或漫画,能更直观地展现新闻的内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中国证券报》2009年刊出的《深圳部分银行二套房贷依然宽松》一文就通过勒紧的“二套房贷政策”皮带和喂到嘴中的“优惠贷款”的鲜明对比画面,向读者揭示了二套房贷政策收紧政策执行明紧暗松,同时也使版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孰轻孰重? 中国经济亟需强化“脱虚入实”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