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好的现场新闻
——以《亳州晚报》“我在项目建设现场”为例

2015-12-29 02:20刘恒新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刘恒新

(亳州晚报,安徽亳州236800)

如何写出好的现场新闻
——以《亳州晚报》“我在项目建设现场”为例

□刘恒新

(亳州晚报,安徽亳州236800)

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现场新闻作为基层采风、岗位练兵的一种手段被许多媒体采用。

《亳州晚报》是安徽省亳州市委机关报,2014年12月,该报与亳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了“我在项目建设现场”新闻竞赛,选取有代表性的园区建设项目,将记者分成若干组“空降”到建设现场,在规定时间内采访并集中写稿,评出一、二、三等奖,然后在报纸上开设“我在项目建设现场”栏目分期发出,受到了普遍好评。纵观竞赛中涌现的好新闻,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

紧扣活动主题,助力地方中心工作

对于地方党报而言,现场新闻竞赛的好稿件既要有新闻价值又要有宣传价值。《亳州晚报》这次“我在项目建设现场”就是围绕亳州市委、市政府着力开展的“项目建设百日会战”的主题,以现场新闻竞赛为抓手,推动全市项目建设。其主题包括三个关键词:

一是“项目”。即突出项目本身的特点、亮点。如《亳州造“掌心上的家庭影院”年底上市》、《盛林药业:新生产线“上马”,一条就顶仨》、《亳州海创:“吞”进工业废渣“吐”出绿色板材》等,都抓住了项目突出的闪光点、增长点,让读者对项目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支持项目的推进。

二是“建设”。即突出进程和速度。在采访中努力去表现各个项目建设不同的进度,如:《项目建设演绎“速度与激情”》、《中联重机的亳州速度》、《“提前竣工让我感受到亳州速度”》、《百日攻坚见成效打工不用往外跑》等。

三是“会战”。即突出对项目的服务和推进。包括《闫丽芳:高效服务当好企业“保姆”》、《海创型材:政企互帮互助创造“海创速度”》、《新闻特写:盖好新房迎“新娘”做好服务养“姑娘”》等。

在整个采访中,记者们多能围绕主题的三个关键词,从政府视角、平民视角、专业视角等多种角度,展现项目建设的大主题。

突出新闻现场,呈现一线鲜活亮点

现场新闻是当代新闻宣传中颇受读者欢迎的体裁。就报纸而言,其特点是直观、感性,见人见物,有画面感和声音感,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场景。指建设、生产场面和环境。

二是声响。生产、建设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如机器声。

三是对话。人物对话,直接引语。

四是动作。人物形体、四肢、表情的描写,一般白描式。

如,在《产业集聚,企业和就业“双收益”》中有这样的描写:

走进谯城经开区安踏鼎基鞋材投产车间,清脆的缝纫机运转声嗤嗤作响(声响)。流水线上,工人们各自忙着给服装熨烫、勾线、缴边(场景,动作)。37岁的刘大伟是众多女工中的一员,只见她将衣服的前后页合拢,双手铺平,在机器上来回一过,一件运动式短袖T恤便出现眼前(动作)。

刘大伟是谯城区人,半年前她还在福建一家服装厂做工,没想到回乡后能又“重操旧业”。

“在外多年,亲人间聚少离多,为方便照顾孩子,才决定回乡。没想到亳州发展这么快,厂子多了,工作好找了。”刘大伟高兴地说(对话)。

相比刘大伟,正在熨烫衣服的年轻小伙唐健礼操作更加熟练,熨斗来回几下,几秒钟时间,一件衣服瞬间变得平整(动作)。唐健礼说,他刚从浙江回来,现在每月挣三四千元。

相对于公文式、议程式、工作总结式、数字积累式的新闻,现场新闻更易于调动读者的情绪,易于为人所接受。以上所举的场景、声响、对话、动作,是现场新闻的“四要件”,一般三两件组合运用。

关注人物命运,折射时代变革进程

在各种新闻样态中,人是新闻的主体。对人的关注,有三个层面,一是对人的动作、语言、表情的呈现,二是对人的需求的呈现,包括物质需求、情感需求、尊严需求、安全需求等,三是对人的命运的呈现,即社会变革进程中普通人命运的变化。

例如《在外漂泊十多年他随“海螺”回家》一稿,具有《华尔街日报》新闻的特色。讲述了当地一位农民,先到芜湖打工,在海螺集团从普通工人成为技术骨干。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海螺集团在千里之外的亳州投资建厂,他竟被派到亳州,以厂长助理的身份回到家乡。他个人的命运的变化凝缩了时代的变革,也折射出了亳州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创新文本风格,探索新闻表现形式

文本风格是指包括新闻语言、段落、体例、标题、结构等形式的特点。这次现场新闻竞赛,好的稿件在文本风格上都有明显的求新、创新意识。语言轻松活泼,段落长短有致,标题形象生动,结构错落有致。例如标题:《项目建设演绎“速度与激情”》,借用一部电影大片《速度与激情》的名字;《“吞”进工业废渣“吐”出绿色板材》、广电台的《盖好新房迎“新娘”做好服务养“姑娘”》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新生产线“上马”,一条就顶仨》,口语化的表达,亲切明了,都体现了一种文体创新。

在内容文本上,以一等奖作品《项目建设演绎“速度与激情”》为代表,具有几个特色:一是短段落、短句子,文字疏朗透气、错落有致;二是点面结合,既有微观事例,又有宏观介绍,场景和人物在文章中穿插自然;三是现场描写与活动主题相互兼顾、呼应关系强,在描写人物和场景的同时,又能迅速回归主题,衔接自然。

本次竞赛的文本创新,还体现在记者写的微博稿上。多数记者熟悉和掌握微博新的发展样态,所写的微博稿件风格贴近年轻网民,巧妙运用了一些网络热词,像“亲,你‘造’吗?”、“小伙伴们”、“我也是醉了!”等,体现了记者在表现主题、传递信息、庄谐得体的基础上,掌握了网络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文本风格,拉近了与新生代网民的距离,提高了传播效果。

存在的问题

比赛见高低,反映了记者的水平,但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有四种能力需要强化和提高。

讲故事的能力。讲好故事要突出三点:人物命运的变动,包括人物身份、环境、家庭、地位的变动,变化中找新闻;内心需求的捕捉,包括经济、情感、尊严、人个价值等需求;人物与主题的衔接,有个别记者在写现场人物或故事时,只顾点而忘了面,削弱了对整个项目建设主题的表现力。

捕捉特点的能力。现场新闻竞赛,就要多抓特点,包括这个现场与另一现场情况的不同,记者与记者视角的不同,而不是换个地点、换个时间、换个人物都能用的万能事实、标准事实、似曾相识的事实。

深度发掘的能力。这次竞赛有个别稿件失之于浅,支撑主题的新闻事实较为薄弱、无力。这体现了个别记者新闻发掘力不够。一线现场固然是新闻富矿,但不是随手可拾的露天矿,需要用心去发掘和采集。现场新闻要用“五官”去发掘,“眼、耳、口、鼻、身”并用,即用眼仔细观察,用耳认真倾听,用口多与采访象交流,用鼻一样的嗅觉判断、选取新闻价值,用身心走进新闻现场、亲临其境、感同身受。

发现问题的能力。这里所称的“发现问题”不是单指挑毛病、找不足,而是一要帮读者提问题,普通读者想知道哪些就关注哪些;二是帮项目提问题,项目建设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为解决问题有什么积极措施。通过报道一些建设性的、积极性的、推进性的、典型性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提高稿件分量,增加稿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