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结果和评语

2015-12-30 07:53本刊编辑部
江南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说

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结果和评语

★2票

《长河》

《民族文学》2013年第9期 作者:马金莲

方 方:非常好的小说。看马金莲的这部小说,才真正知道“80后”作家可以写出有力量的小说了。小说看似写一个个人的死,写人们对死亡的淡漠,以及把死亡当作日常之事,但实际写的却是一个个的人生,是生的素描,以及西部偏远乡村芸芸众生从生到死的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有深情有彻悟有长叹有野性。我喜欢这样情绪饱满的小说。

陈建功:写得苍凉宏阔,有史诗般的气势,又有深切的悲悯情怀。人生如长河一样流逝,入世愈深而感触愈甚,当无常落到自己的亲人身上,才顿悟其道。乡土风情,宗教习俗,斑斓炫目而又荡气回肠,带给人别具一格的阅读感受。

★2票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人民文学》2012年第5期 作者:邓一光

李敬泽:写得蓬勃、强悍。作者显示了把握当下的、正在生长的复杂经验的能力,他对特定的社会“部落”的习俗和习性谙熟于心,打开了幽暗的、远没有被文学书写所触及的内在世界。

苏 炜:小说让我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读刘索拉的成名作《你别无选择》时的阅读经验。——尼玛。爆菊。腐女。童鞋。泡萌男。脑瘫追星族。“肉毒素针”。“人生餐具”……小说的叙述开展中,充满了这些最新的流行网语、粗俗场景和八卦话题,与深圳外来打工族的众生相相交织,写来荒诞、跳跃、泼辣、“无厘头”、“不按牌理出牌”。以一种当今网络时代特有的幽默和自嘲语气推进情节和叙述,从一个身在卑微而不甘卑微的新兴城市中学生的视角,向读者述说了一个富有当下时代感、现场感,同时也颇具人性温热的“正能量”的底层小人物故事。读到篇末,作者在荒诞不经的叙述语气层层包裹下的温热之心忽然跃然而出,让阅读者一下子触摸到了,也被感动了。

★1票

《莲露》

《长江文艺》2013年第5期 作者:陈谦

施战军:从盘根究底的精神上看,《莲露》是迄今为止,中文小说史上有关心理、命运小说的极致。

★1票

《猹》

《人民文学》2013年第7期 作者:陈河

曹文轩:这是一则加拿大华人日常生活的片段。作者以独特的角度切入日常生活之中,其主线是主人公与入侵家中的浣熊之间的冲突。小说文字简洁干脆,虽未使用过多的叙述技巧,却将整个冲突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其间又似不经意地穿插讲述了主人公在加拿大遭遇的几次选举、与邻居间的龃龉等。事实上,作品在人与动物冲突的背后隐藏的正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主题。但因其独特的取材和小说的功力,这一主题的呈现显得颇有新意。而小说结尾处那个从家中打出的举报电话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1票

《晚安玫瑰》

《人民文学》2013年第3期 作者:迟子建

袁 敏:这部小说用中篇的容量展现了长篇才能承载的历史和厚重。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青春的定义,让我们明白:年轻并不意味着青春;而青春一定具有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唯此,年龄的老去并不影响生命的年轻。

第二次投票

★4票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人民文学》2012年第5期 作者:邓一光

李敬泽、苏炜(评语见前)

陈建功:表现作者底层情怀的一部作品,写得很美,洋溢着青春的、艺术的气息,有情怀和境界,也塑造了指挥家和兰小柯几个鲜明动人的形象。唯一的缺点是有些话和叙述者的身份不太统一。

袁 敏: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问题少女兰小柯的人生成长经历。幽默的语言中却流淌着深沉的忧伤,然忧伤里却又迸发出一种与她年龄不相符的强悍,大包容的善良,蓬勃的生命力的成长。

★3票

《隐身衣》

《收获》2012年第3期 作者:格非

叶兆言、苏童、程永新(评语见前)

★1票

《长河》

《民族文学》2013年第9期 作者:马金莲

方方(评语见前)

第三次投票

★5票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人民文学》2012年第5期 作者:邓一光

李敬泽、陈建功、苏炜、袁敏(评语见前)

方 方:因平日读邓一光的小说颇多,看他的作品会更苛刻些。我知道他的写作不断在突破自己以及颠覆自己。小说聚焦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生活,却不仅揭示他们的生存和成长困境,而是更着力于洞悉和剖析他们的精神层面。有成长,有希望,有困惑,有憧憬,但更有音乐。呼唤和安抚内心,有时只需要音符就已足够。特殊的观察角度、深切的人文关怀、跳跃性的叙述和富于张力的语言都给小说打上了深刻的邓式烙印,成就了邓一光笔下的都市和都市人物。

★3票

《隐身衣》

《收获》2012年第3期 作者:格非

叶兆言、苏童、程永新(评语见前)

短篇小说奖

第一次投票

★4票

《大雨如注》

《人民文学》2013年第1期 作者:毕飞宇

李敬泽:毕飞宇的短篇总是如同钻石,精确、复杂和华美。这一篇也不仅是写教育,是写出了锐利的荒谬和疼痛。

苏 炜:带着网络时代、“X世代”的鲜活语感,又保留着作者一以贯之的新锐、俏皮的观察力和语言风格,《大雨如注》读来有一种妙语连珠、痛快淋漓而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这种“读好小说”的阅读快感真是暌违久矣!虽然此篇的结尾处理似乎略嫌仓促突兀,令笔者稍稍感到错愕,但还是愿意把我的“短篇第一选”与初选入围的排行座次拉齐——就是它了。

作者以略带夸张、戏谑的叙述语调,描写了一个当今“独生子女”时代另一种“小皇帝式教育”(“中国式教育”?)的荒诞故事。小说叙述频频使用的网语——二逼、PK、拉风、人肉、吐槽等等,以及富于聪睿狡诘与谐趣幽默的“金句”——“舌头是软玩意,却是硬实力”等等,读来快意淋漓,为文本增色加分不少。

施战军:无论主题还是手法,这个短篇小说都明显高妙,禁得住作为短篇小说范本来进行仔细分析。关注教育现状、带着给学生减负的意愿的小说,已经足够多,但像《大雨如注》这样别具高致的作品,实属难得。灵动其表、深沉其里,这样的品质追求,可贵而稀缺。

袁 敏:压抑与释放在毕飞宇笔下是一对向左向右却无法分割的孪生姐妹,你在释放的同时,更大的压抑却在身体内部滋生成长。一篇看似足够贴近现实,直面中国教育现状的小说,却因一场震撼身体乃至心灵的暴雨,将人性深处的悖论撕开来给我们看,小说延伸的含义其实更为深广。

★3票

《亲人》

《作家》2013年第1期 作者:叶弥

方 方:写得很讲究的小说。寻亲不得,爱恨交加,阴差阳错,灵魂出窍,死而复生,弃恨择爱,或是诚恳的陌生人将之拯救,又或是新生的孩子使之得到拯救,更或是自己的经历将自己拯救。心怀恨意的主人公最终与世界的所有达成和解,从此有了温暖和爱。小说一环扣一环,写得细致入微,百感交集。

苏 童:叶弥的小说,以散漫见长,在散漫中的悄悄一滑步,左拐,右拐,或者俯冲,都是她的独门功夫,常常便神秘地到达“曲径通幽”的境界。《亲人》似乎有点不一样,感情浓烈,直接,这样偶尔一变,我很赞赏。我们所有的作者,都要试试,我能不能逃出我自己的影子,能够逃到多远。

程永新:一个短篇串联起生死,串联起说不尽的人间情事,两代人的恩怨疏离与现代网络的荒唐交集,生发人世间委婉故事。短短的篇幅承载格外厚重的分量,沉重如铁如铅,显现作家非凡的叙事功力。

★2票

《绿皮车》

《人民文学》2012年第2期 作者:南翔

陈建功:底层生活的众生相,鲜活灵动,惟妙惟肖。笔力强健,勾勒出世态人情,乐天知命中蕴含着素朴的同情与温暖。

曹文轩:小说书写绿皮车上的“贫下中农”,目光聚焦于即将离岗的茶炉工,他肩负生活的重压,微带狡黠依然不失尊严。作者以悲悯的眼光打量车里的一切,“雷锋仔”生气勃勃,鱼贩子与菜嫂的情意温馨动人,对小女孩珍珍的慷慨相助,更彰显出人性的温暖,甚至矮子的乞讨、菜贩子鱼贩子的逃票也饶富人情。这里没有对底层严苛的道德质询,没有高高在上的“审丑”与暴露,却能触动心底的柔软,拥有别一番的高贵与庄严。语言简洁,描写精准,余味悠长。

★1票

《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

《上海文学》2013年第7期 作者:艾伟

叶兆言:这是一篇向卡佛《大教堂》致敬的小说,与模仿无关。展现了优秀小说家之间的心灵沟通,同时,也是对人之可能性的一种想象,而探索这种可能性,恰恰是小说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二次投票

★7票

《大雨如注》

《人民文学》2013年第1期 作者:毕飞宇

李敬泽、苏炜、袁敏(评语见前)

叶兆言:非常机智和聪明的小说,叙述流畅,既与现实生活的热点紧密关联,又不追逐时髦。能俗能雅,俗中见雅,雅中见俗,最后一笔很巧妙,有些点铁成金的意味。

苏 童:从构思到叙事,保持了毕飞宇一贯的精巧与锋利,批判性、幽默感与沉重感的有效融合,是其长久以来的追求。这个小说挠到很多人的痒处或痛处。尤其是结局无人可以料及,极具震撼性。一个貌似教育题材的小说,其实可以做出多样的人性或伦理甚至政治意义上的读解。

陈建功:一个望女成凤的悲剧,其实是一种文化局限的悲剧。悲惨不在命运,而来自灵魂深处。语言的纯粹与风趣,形成了毕飞宇小说明亮的风格。

程永新:一个各方面都优秀、外表光鲜的女孩,内心却囤积了无限的郁闷和压抑。父母的关爱带给她的不是幸福,物质世界投射在她身上的也不是快乐的光束。外国女孩的闯入,就像那场如注的暴雨,激发起淋漓的发泄,最终导向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1票

《亲人》

《作家》2013年第1期 作者:叶弥

方方(评语见前)

中篇小说提名奖

第一次投票

★6票

《长河》

《民族文学》2013年第9期 作者:马金莲

方方、陈建功(评语见前)

李敬泽:绵密、苍茫。能够看到作者的全力以赴和全神贯注,是有生命重量的作品。

苏 童:马金莲的作品,写贫穷乡村家庭的生生死死,艰难人生,一种充沛的生命力与蓬勃的“元气”,弥补了某些年轻作者常有的“北方文艺腔”或者“乡村文艺腔”的弱点,是能够打动人的作品。

曹文轩:小说的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主人公经历的四个死亡事件。死亡成为与主人公的成长相互交织的一条线索。从对死亡懵懂无知的认识,到赋予死亡以哲学意味的思索,小说完成了对死亡与生命的重新体认。死亡不再是吞噬生命的黑暗深渊,反而使生者得以直面缺憾和失去,使生者于尘世之中获得原宥与救赎。小说的取材、视角虽称不上极具新意,亦不以情节取胜,但胜在叙事舒缓,语言恬淡,所有的生之大恸大哀都以淡语道出,在契合死亡之洁净与崇高的主题的同时,作者完成了一阕忧伤而悠扬的诗歌。

程永新:一个“80后”的年轻人能自觉地去悟生死,能写出生活的隐忍与长度,非常不易,应该鼓励。

★5票

《晚安玫瑰》

《人民文学》2013年第3期 作者:迟子建

袁敏(评语见前)

叶兆言:迟子建的小说最容易得奖,这也没办法,她就是综合分数好,仿佛一个会考试的学生,喜欢的人总是比不喜欢的人多。小说写成她这样很不容易,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句子来形容,也许内心深处的那份柔软是她的独门暗器。

苏 童:我相信是迟子建的一次自我开拓与自我革命的尝试。“我”与犹太裔房东女人交集的那条线索的描写,保持甚至超越了她一贯的叙事与刻画能力水准,微妙,精准,堪称完美。而关于“我”自己的故事,很罕见地徘徊在仇恨、阴险和罪恶的人性幽谷里,色泽漆黑,明显是一种试验性的“放肆”。

陈建功:几条凝重而浑厚的线索,交织成一个绵密而周延的故事,最后归结于宽恕与谅解的题旨。展示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及其从容不迫、逸趣横生的叙事才华和语言功力。

程永新:与《隐身衣》一样,《晚安玫瑰》也代表了这两年中篇小说的最高水平。迟子建总是固执地坚守那块土地,一点点扩大中国北方世界辽阔的诗意,她笔下的人物精神世界丰富而多彩,弥漫着一种宗教的氛围,其文字也总是散发着泥土的香气。

★4票

《等深》

《乌江》2012年第5期 作者:弋舟

方 方:小说写的是失踪、寻找以及揭秘。很有悬念。但涵盖的内容却远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有悬念的故事。表层是写一对父子的失踪,暗中则又有另一对父子的深隔。一代人与一代人的隔膜和理解,渗透在这个寻找的故事当中。当然还有其他:上代人的溃败,方有下代人的癫狂和冷漠,以及再下一代人怀抱短刃的出走。

李敬泽:弋舟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小说家,《等深》具有大胆、缜密的想象力,展现了无可置疑的才华。

苏 童:小说以父与子的先后失踪作为叙事线索,有效延伸主题内涵,父子两代被伤害者的命运和选择,可以放大为整个时代男人们的某种遭遇。小说的前半部分尤其好,只是在后半部分,故事有强行完成的痕迹。

程永新:弋舟是“70后”作家中有自己鲜明风格的写作者,他能够寻找特别的角度来表现时代的焦虑与疼痛。《等深》这个题目的借代,恰好是弋舟小说的一个注解。

★3票

《莲露》

《长江文艺》2013年第5期 作者:陈谦

方 方:小说细腻、绵长,不动声色中波涛暗涌、曲径通幽。它以心理医师的视角切入女性年少时的阴影与心理创伤,并在她以后的婚姻生活中暗疾丛生,时被撕裂,背后则是不同文化语境制约下人性的芜杂与幽微,以及置身其中的深刻命运感。小说在书写女性的个人成长史的同时也映射了文化痼疾与时代伤痛。

苏 炜:这是一篇针脚绵密、叙事技巧纯熟同时富有人性心理深度的上乘之作。通过一个心理医生特殊的倾听视角,从开篇旧金山海岸失踪的一对华洋男女的悬疑气氛进入,将主人公莲露摇摆在两个时代、两种文化之间的,从抑郁到最后消失的心理层次,层层剥笋地渐次展开在不同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细致画面中,使得主人公那双“浸在酸坛里的梅子般的瞳仁”的变化光谱,在层层濡染、细细铺排的叙述方式下,给阅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人物面相和时代氛围都显得丰富、暧昧、多面,很难让人“一言以蔽之”。“即使到了新大陆——换了全新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最后还是旧的方程解……”作者以富有专业心理医生知识素养的笔触,展示了富有悬疑性同时又具有逻辑合理性的人物心理历程,给读者抛出了许多可以作多重解读的问题,给读者留下了隽永多义、饶有余味的阅读感怀和思考空间。

曹文轩:小说有关追忆、禁忌与疗治。莲露的一生始终背负着十四岁时被舅父性侵犯的心理创痛。当读者以为小说将要落入对儿童性侵犯的关注以及对男性处女情结批判的窠臼时,它把目光投向了心理创痛背后的历史创痛。在小说中,作者实际并未直接、明显地书写“文革”的残酷,但却以莲露“文革”中的呵护者最终性侵了她这一情节,不露声色地展现那段岁月的荒诞和血腥。而这伤痛不仅存在于历史发生的时代,而且是当事者一生不愈的创口。小说在莲露的故事背后,是对如何安放和处置历史的询问。

★3票

《隐身衣》

《收获》2012年第3期 作者:格非

苏 炜:这是一篇取材诡异、主题晦涩,却以严格精准的写实细节贯穿全篇的佳作。表面看,小说可视为一个高级音响发烧友的入门导读。题目“隐身衣”,也因文中提及这群“音响发烧群落”在当今京城世态的“隐身人”身份而起。但文中贯穿的另一条主线故事——“我”与市井俗人姐姐、姐夫为住房而引发的搬迁纠葛,由此连接出与发小好友蒋颂平交集的童年胡同生活记忆和当下商海奇人奇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微弱逻辑关联的人际联系及其故事、场景断片,既是高度写实的,又是疏离奇诡、甚至鬼气森森的,最高雅与高端的音响和音乐欣赏,最低俗的家长里短、蝇头小利与银钱争斗,以及最后那笔如同“鬼钱”一般入账的死人欠款的出现及其戛然而止却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结尾,都令人骇异、费解却又引人回味、遐思;却又因为细节的精准、叙述的从容简快和世态的真实逼人,读来可触可感亦可信。毋宁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互有或互无关联的人事关节和纠结,都成了作者以之观察当下世态人事的“隐身衣”——这是一篇可作多重读解,又不容易穷尽其意蕴的奇文,可以提供给读者认识当今世界的特异新视界。

陈建功:写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栩栩如生而充满情趣,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呈现了时代的特色和艺术才华。也不失时机地展示了自身的社会思考。但其借以阐发的犬儒主义哲学似不敢苟同。

袁 敏:也是一个小长篇的容量。故事好看,刀刀见血。叙事结构用心,芜杂中走出一片清明。

★2票

《手语者》

《人民文学》2013年第1期 作者:蒋峰

李敬泽:蒋峰和弋舟一样,都是我坚信必成大器的作家。他的坦诚、敏感和弱,最得郁达夫之精神。

施战军:养父与养子及其各自受挫的情爱、命运,相互映衬,而无语的亲情渗透在故事的底下,是一种搭救。小说贯穿着难以言说的压抑和由压抑带来的意欲爆裂的情绪,饱含着对顺利、安宁、幸福的渴望。

★2票

《贴身人》

《收获》2012年第6期 作者:王手

施战军:写实的人世底子,超验的人生思辨,小说写的是知情与不安,即一旦进入场域“介入”和“发现”,就等于告别了踏实,不管主人公是风光场域的主角还是主角的贴身人。

袁 敏:小空间的场域,大世道的意象;小人物的卑微,风光者的虚弱。一切都在绵密细碎中不动声色地展现,人生万象在作者洞穿一切的锐眼里一丝不挂,无处可逃。

《朗霞的西街》

★2票

《北京文学》2013年第8期 作者:蒋韵

叶兆言:蒋韵属于那种被低估的作家,虽然也得过鲁奖,并不能代表她已经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篇小说的可贵在于能看到一种独立写作者的坚持,追求的是个人完美华丽的风格。

苏 炜:这是一部由小女孩“朗霞”的成长眼光建构出来的小型人生史诗。写出了一种大时代的小悲欢——小人物的悲欢——里的深痛。传统写实的叙事风格。文字温暖、熨帖,言简而蕴深。细节丰盈,笔触辛冷而地域氛围浓郁。虽然“戏眼”——“白毛鬼”的揭晓有点显得过于突兀,但整体的叙述推进还是富有层次感的。结尾引娣和朗霞50年后重逢的一幕,令人感怀万端,人生的忧患哀荣,浮沉起落,世态炎凉与时代沧桑,都尽在其中了。

★1票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人民文学》2012年第5期 作者:邓一光

曹文轩:小说故事的模式并不算新。当父亲吸毒、母亲失业、哥哥智障的问题少女兰小柯最终获得国际合唱比赛的总冠军时,这仿佛是一个励志故事。但小说却并不停止于此,指出真正能让百合生长的,是对不可选择的生命、对千疮百孔的生活的宽容和热爱。同时,小说也突破了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的模式。左渐将与兰小柯是两个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个体,都在希求自我的救赎。小说借助了一个励志故事的模式,又似乎包含着一个关怀问题青少年的主题,但剥离这些外壳之后,小说试图讲述的是灵魂的救赎和升华。而小说以少女为叙事者,在叙述语言上努力贴近青少年,又使小说妙趣横生,极大地缓和了小说主题可能产生的滞重感。

★1票

《高楼万丈平地起》

《中国作家》2012年第8期 作者:范小青

叶兆言:范小青小说在文坛上总会有一席之地,这部中篇不急不慢,典型的范式风格。传统手法很难写出新意,能传统又出新才是取胜之法宝。怎么看待现实是作家不可回避的话题,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人云亦云,总之,写当下不是一个容易做好的活计。

第二次投票

★6票

《等深》

《乌江》2012年第5期 作者:弋舟

方方、李敬泽、苏童、程永新(评语见前)

苏 炜:这是一篇结构繁复、颇具深意的作品。小说以一条独特而诡异的情节主线——寻找父子两代失踪者,触及当下众生相中一个最普遍也最流俗的问题——“婚外恋”、“偷情”,从而揭示出这个相当清晰而令人警醒的理性思考主题:“当我们都以这个时代为由改弦更张的时候,……还有这样一种逻辑存在,那就是:来自命运的伤害,只能由于命运等深的行动补偿。”费解的题目——“等深”;两代失踪父子的人物、情节的诡异对应;“我”与失踪者妻母“茉莉”的情感对应(同为偷情者);作者回避了简单的价值判断去展开人物心理和故事的伏线走向,却显露出明显的价值取向提出对当下世态的针砭,在略显琐碎与夸张的叙述中,这个人物、情感对应重叠的“偷情男女”的故事,带着浓烈的“当下”现场感和谐谑讽喻色彩,是一篇饶有深度的“接地气”之作。

陈建功:作者是一个失踪事件的探究者,也是一个时代气象的诘问者。叙述千回百转,终曲时更是新境别开、出人意料。出走者——一个负责任的男孩幼稚的复仇,不经意间向“时代”发出挑战,而“我们”,不过都是“时代”的屈服者罢了。作品展示的这种自视自省的勇气,令人钦佩。不过,这终究是一篇“说得明白”的小说,在赞叹作家妙构的同时,也期待它更耐人寻味的形象的阐释。

★2票

《隐身衣》

《收获》2012年第3期 作者:格非

叶兆言、袁敏(评语见前)

短篇小说提名奖

★5票

《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

《上海文学》2013年第7期 作者:艾伟

叶兆言(评语见前)

李敬泽:盲人,内在的所见。飞翔,幻灭。童年视角下展开的多端的叙事,将热情与冰冷坚脆的诗意融为一体。

苏 童:小说写一个意外受伤的盲人少年,用谎言或者通感,发明了让自己强大的方式。在看不见世界时,他对世界的虚假阐释滋生出一种特别的光明和美感,而真相是他在黑暗中挣扎,充满了哀伤。

施战军:在世故弥漫、俗气有理的写作氛围中,这个小说唯其天真,方显得既超脱、灵怪又厚道、忠实。

袁 敏:艾伟让我们了解,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耳朵可以听见;眼睛看到的是世间表象,耳朵捕捉到的是万物心灵。听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才明白宇宙的浩大和未知,远非人类所了解。小说既空灵,又落地;既超凡脱俗,又微若尘埃。

★5票

《亲人》

《作家》2013年第1期 作者:叶弥

方方、苏童、程永新(评语见前)

李敬泽: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我所见的近年来对人性之纠结最具洞察力的小说,善与罪的复杂辩证。

袁 敏:这篇小说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丰富与多义。私生女的寻母之旅,演绎了一个从怨恨的深渊走向爱的世界的心灵轨迹。扼腕之余,发人深省。

★5票

《寡妇的舞步》

《天涯》2012年第2期 作者:须一瓜

李敬泽:黑暗和明亮之间那条飘忽不定的分界线。难得的、独特的是,在最为绝望和边缘的地方,须一瓜总能有一种自然的天真。

陈建功:妙在引而不发,妙在欲盖弥彰,妙在欲避还迎,妙在戛然而止。作家对主人公的心态把握精妙,令人回味。

袁 敏:一段遥远的舞步,却踩出了一个女人心中的旋律。旋律潜伏在女人心中一个秘密的角落,连她自己都不得而知。当生活中说不清的光亮不经意间掠过这个角落时,沉睡的旋律苏醒了,梦想的种子悄悄发芽。这是大部分在无爱的婚姻中麻木的女人或多或少都会追求的飘渺,但悲情的是,这飘渺往往并没有对应的心灵呼应。男人的偶尔寻欢和女人激情的等待不在一个节拍上,深刻的悲剧由此而生。

曹文轩:这篇小说营造的氛围颇为诡异,最出彩的是对猫咪牡丹的描写,牡丹俨然是一个精灵,它似乎感受到异度时空的存在,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屋内男女的心,而它的背后是新逝男主人“不在场的在场”,这种不在场的存在折射出婚姻的微妙与寂寥,欲图暗度陈仓的暧昧与尴尬。过丽不断在内心对和平进行“缺席审判”,叙述者将其心理分析得丝丝入扣,也是另一种的“审判”,“双重审判”的交织如多棱镜一般闪着不同色调的光。

程永新:须一瓜总能用文字把世态人情淋漓地雕刻出来,总能把小说写得有滋有味、意味隽永。这篇小说是在暧昧中开始,暧昧中发展、延伸,当一种情绪在无限的拉长中、无限的膨胀中,忽然,欧·亨利式的结尾让暧昧像泡泡般戛然破灭。作家写厨房,让我们闻到了香味;写等待,让我们感觉到忐忑;写跳舞,让我们听到了心跳。

★3票

《喷泉》

《民族文学》2013年第3期 作者:金仁顺

方 方:很好的小说。很完整规范的短篇。两个矿工和一个女人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有传奇有侠情有仁义。人物间关系被设计得曲折复杂。既貌似平和,却剑拔弩张。创伤和欲望都在生活的夹缝处冲撞。技巧娴熟老辣,语言平实细腻,故事张弛有度。人物性格各异,文字干净利索。

苏 童:发生在矿区的一女两男的故事,也是欲望、情感与道德的三角区里的故事,笔墨效率高,人物形象也丰满可感。

程永新:把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故事写得生动跌宕。两个矿工截然不同的性格,特殊的过往交情,与一个性格明朗的女人纠葛在一起,情仇爱恨,生离死别,散发出异样的魅力。我觉得,光从叙事艺术的角度来看,十三部终评备选短篇作品中,这篇小说无论是人物还是叙事语言、对话都是控制最好的一篇。

★3票

《火锅子》

《北京文学》2013年第7期 作者:铁凝

叶兆言:爱情小说可以用几十万字的长篇来写,当然也可以用很短的一个篇幅,借助一个火锅来完成。现在好看的短小说越来越少,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好小说,很温馨,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花香。

苏 炜:经典式的横断面截取法——契诃夫、欧·亨利式的传统短篇小说的写实技法,在本文有一种“教科书”级别的呈现。一个“老人乐活”的现实故事。小格局,“老清新”。把两位相濡以沫的老人晚年的绵绵爱意写得温馨、可感、动人。全篇小说几乎都是以富蕴诗意的细节构成的,并以细节推动和结构全篇。开篇的老人雪天对话,清贫年代的“涮虾皮白菜”和“捞虾皮”细节,擦拭黄铜火锅留下的老人眼疾伏笔,直至结尾“捞海带”却捞出块抹布的意外结局,都有一种似乎作者刻意设计好的“三一律”式的技法严谨、行文纯熟。

曹文轩:小说讲述的是恬淡的日常生活,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现代投影。年迈的老夫妻,一起涮火锅,涮的是各种菜肴,温馨记忆,也触碰到衰老后的无助,往昔的精致似乎被一条抹布拦腰截断,但是情意却让不再精致的生活平稳向前,老人对生活的安然接受,静默却富有力量。作家笔力颇健,通过“火锅子”来观察、书写生活的质地,细节饶有情趣。

★2票

《俄罗斯陆军腰带》

《西南军事文学》2012年第2期 作者:马晓丽

苏 炜:别开生面的新颖题材——写中、俄两国交界的边境军人的交往与情谊,在笔者的阅历中(也许包括以往的当代小说题材中)几乎是前所未见、独一无二的,写来却自然、平实,不急不缓、波澜不惊地娓娓道来,几乎每一细节、每一场景都写得真实可触,有一种作者完全置身其中的“在场感”和情境质感。作者通过秦冲和鲍里斯两位中俄军官的边境交往故事,特别借助于两军士兵喜欢互换的腰带,在主题寄寓上却摒弃了非黑即白、褒“我”贬“他”或尊“他”卑“己”的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模式(这是以往“中-西”、“异域”题材作品的习惯思维套路)。这“俄罗斯陆军腰带”,显然是文本里贯穿的一个象征物,作者其实是寄寓深长的——“是因为自己的东西不新鲜,整天系在腰上没感觉,就把好的给忽略掉了吗?”

曹文轩:这篇小说写和平年代的军人生活,从一条腰带入手,腰带与着装有关,与军人气质有关,由此引出中俄不同军旅文化的碰撞与吸引,更直逼人性深处欲望的不可理喻与难以言说,从一个小的入口进去却别有洞天。这篇小说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秦冲的神经质皮炎,心理与生理休戚相关,它的内蕴如此丰厚,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意象;俄军哀悼中国伤亡军人的仪式对秦冲形成的冲击,作者点到为止,却发人深省。

★2票

《阁楼》

《当代》2012年第3期 作者:阿乙

方 方:阿乙出手不凡,下笔凶狠而布局诡谲。以阁楼的秘密为背景,写人们在爱与恨、罪与死亡的缝隙中的状态。纵然展示的是丝丝缕缕的日常生活,从中也看得到人性的恐惧、怯懦、卑微和温情。小说很好看,显然用了力。

陈建功:一桩惊心动魄的命案,被写得如此绵密,不能不为作者的叙事才华而赞叹。当人性的扭曲步步紧逼,足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坠入无底深渊。在这里,“人”既是囿于社会存在的“人”,又是囿于人性本能的“人”。作家对“人”的开掘展示了情感的深度和艺术的才情,读后令人从心底透出丝丝悲凉。

★2票

《绿皮车》

《人民文学》2012年第2期 作者:南翔

陈建功(评语见前)

叶兆言:一篇没有完整故事的小说,又好像通篇都是故事,像小说又不像小说,虚构和真实交融,看上去十分零碎,仔细想想,还是很完整。

★1票

《意外伤害》

《长江文艺》2012年第9期 作者:裘山山

苏 炜:又是一篇“接地气”、直接反映当下都市世态的鲜活之作。写“反贪”民情,写男女隐情,写网络的“人肉”、“曝光”效应等等,读来有一种酷似“网络小说”却比一般“短平快”的网络小说来得有底蕴、有深意。故事写得谐趣横生,富有时代感和现场感。

★1票

《透明》

《人民文学》2013年第4期 作者:蒋一谈

施战军:叙述有现代文学的遗风流韵,即使颓废的情境中行文也有绅士语风,“黑暗餐厅”的忧郁、悸动和寄望,符合郁达夫小说奖的气质。

猜你喜欢
小说
康拉德小说中的真实焦虑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