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时文化建设

2016-01-07 09:34
军事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根据地红军革命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人组织领导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8军,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祖国的南疆树起了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旗帜,标志着广西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红7、红8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战时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人民军队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今天更好地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军高度重视部队的战时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党性文化、战斗文化和纪律文化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实施了一整套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成绩斐然,创造了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促进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成为组织红军、教育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一)在党性文化建设方面。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性和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为了实现从旧军队向红军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把对旧军队的改造工作放在首位,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旧军队改建成新型的人民军队,党性文化建设因之成为红7、红8军战时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红7、红8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把文化宣传教育与当地斗争实际相结合,从培塑党性文化,提升官兵的理想信念入手,通过通俗易懂的表演和琅琅上口的民歌、民谣等,使广大官兵的思想认识得到深化,政治觉悟得到提升,在思想上信党,在行动上为党,较好地实现了时时处处有党性文化的存在,使红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党的特色鲜明,有力地推动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二)在战斗文化建设方面。战斗文化是部队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是滋养官兵战斗精神的肥沃土壤和不竭源泉。在严酷的战争,红7、红8军官兵以勇气、忠诚、纪律和荣誉为导向,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战斗文化。为加强对起义官兵的思想教育,促进立场转变,早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酝酿之时,我党就从政治思想上下工夫,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旧军队基层官兵进行思想立场的转变工作,彻底改造其世界观,转变其阶级立场,提高其政治觉悟。起义部队组建红7、红8军后,广泛开展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思想启蒙和政治教育,增强官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日常训练和战斗中,各级党组织加强官兵有关党和红军的性质、任务等政治教育,反对雇佣思想,反对军阀制度,认清军阀的罪恶,诚意地自觉地拥护红军。与此同时,在部队中落实民主管理、经济公开、官兵平等制度,使士兵们真正感受到红军与旧军队的本质区别,精神得到解放。在打土豪分田地中,起义官兵及其亲属一样分得土地,这更加激发了全军将士为工农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产生了旺盛的战斗力。

(三)在纪律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军队铁的纪律教育,提高官兵的精气神,是红7、红8军战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两军初创时,红7、红8军创建人根据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情特点和游击作战任务,制定工作大纲26条和政纲16条,通令全军切实执行。红7军政治部还创作了《红军纪律歌》,语言简洁,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把红军严明的纪律突出地体现出来。正是依靠这些铁的纪律规定和融入日常生活化的教育,使红7、红8军官兵不断强化纪律观念,自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主动维护群众利益,尊重民族风俗,同左右江苏区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军开展战时群众文化的主要方式

红7、红8军建军后,前委在创建和巩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特别注重走好群众路线,搞好战时群众文化建设。根据前委的指示,部队成立了俱乐部,每个连队都组织七至八人组成宣传演唱队。部队每行军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群众做宣传工作,发动群众。他们发挥群众文化教育人、陶冶人、愉悦人的功能,灵活运用桂西民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文明戏、粤曲、白话戏等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和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既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又活跃了山乡军民的文化生活,其主要方式有:

一是做好登台演讲。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是部队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红7、红8军营以下各级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宣传员,几乎个个擅长演讲。一些老同志回忆说:“登台演讲,是红军干部的基本功之一,没有这个功夫,就当不好干部,甚至当不了干部。”前委领导人言传身教,经常在大会上发表演说,进行宣传鼓动。红7军成立第二天,军政治部宣传队就下乡到百色附近的那毕、石龙、六料、那马等村屯进行革命宣传,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二是组织军民联欢。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群众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无论是军民联欢,还是祝捷庆功,都有当地方言的小话剧、曲艺、快板、歌咏、舞蹈等文艺节目演出,而跳扁担舞、铜鼓舞和舞龙舞狮等,更是群众喜欢的群众性游艺活动。庆祝红7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百色、平马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舞龙舞狮的表演,十分热闹。龙州起义当晚,全城军民欢聚一堂,在新填地广场举行提灯晚会,红7军官兵和工人、学生及各界人士组成的演出队兴高采烈地演出话剧、彩调剧,还放映了当地少见的无声电影,共庆人民武装和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

三是大唱革命歌曲。唱歌宣传不仅仅是宣传演唱队的事情,而且是全军上下、党内党外人人参与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由于干部带头,宣传队鼓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几乎成了一片歌海,军民群众掀起了一股股前所未有的红色歌谣编创热潮,群众性歌咏活动如火如荼。《红军纪律歌》和《国际歌》就是宣传队必唱和必教之歌,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流行最广。此外,传唱至今的还有《工农兵革命歌》《建立起工农兵政府苏维埃》《妇女革命歌》《送郎当红军》等。据有关史料记载,1929年12月底,时任红7军第3纵队纵队长的韦拔群在东兰举办长途歌会,“他们从东兰武篆出发至奉议县,一路途经七八个大圩场,都进行了演唱和对歌,两县数万群众踊跃前来观看,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百色红旗》,97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红7、红8军的战时群众文化建设唤醒了劳苦大众,团结了苏区军民,振奋了红军官兵的精神,激励他们矢志不移,勇往直前,杀敌立功。

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时文化建设的政策和举措

红7、红8军前委在创建和发展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为了把部队建设成为有政治觉悟的、有强大战斗力的、有文化的文明军队,根据当地当时的斗争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举措,大力开展战时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兴教重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红7、红8军基层官兵大都出身于贫苦工农家庭,很多人没有机会受教育,文盲或半文盲占较大比重,但两军营以上干部,特别是红7军绝大多数营以上干部都具有高小以上的文化程度。红7军7000余人中,团级干部基本上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军、师两级干部中50%以上都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其中还有4个留学生。其高级领导干部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之高在当时全国红军中罕有。两军成立前后,又大量吸收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参军,这就为两军战时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全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水平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韦宝昌:《红七军是一所大学校》,载《广西新文化史料》,1989(1),“百色起义”“龙州起义”60周年纪念特辑。

为了培养大批革命骨干队伍,传播革命思想,红7、红8军前委和工农民主政府非常重视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1929年10月,右江革命根据地颁布关于发展普通教育的纲领,要求“苏维埃对于文化运动、识字运动……等工作要积极进行,以提高群众的革命情绪”,并明确规定“提高劳动儿童教育,创设劳动人民免费学校”。同年12月,红7军颁布《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倡导“实行平民教育”,提出在军队中“发展识字运动”,并以此带动整个根据地的“识字运动”。1930年初,红7军在《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教育工作方针是“提高文化,普及教育,劳动儿童免费入学,推翻旧礼教,创造好风俗”,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设立文化委员,除文化工作外,还负责“调查学龄儿童及失学的群众;办理群众学校强制儿童教育;实行识字运动”。*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编辑组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册,154页,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在“实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方针指引下,红7、红8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坚持教育面向劳苦大众、教育劳动化、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基本原则,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他们大力兴办免费的劳动小学、劳动中学、工农夜校、识字班、妇女职业学校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识字和扫盲运动,在根据地内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仅恩隆县、向都县北区、奉义县仑汗(今均属田杂县)就有平民夜校160余所。教师们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甚至将红7、红8军以及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口号、标语等编成山歌用于教学。学生们在学校里除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外,还组织儿童团,搞军事游戏,开展政治宣传,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等。

红7、红8军前委在积极开展部队基层官兵扫盲活动,大力提高士兵的文化水平的教育中,还编印了《工农兵识字课本》。各部队也有自己编印的识字课本,有时也采用军政治部编印的宣传品,如《工农兵小丛书》《我们的主张》《红七军四字经》《革命常识问答》等。这些教材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知识性,对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虽然处于战争环境,但部队除了打仗或急行军外,文化学习一直没有中断,要求也很严格。部队选择有文化的干部或战士,能者为师。在紧张的战事间隙,日常学习的时间安排是:上午操练之后,上一至二小时的政治课或军事知识课,下午上一至二小时的文化课,然后或练习写字,或教唱革命歌曲,进行文体活动。考试不及格者要受到严厉批评。这样一来,部队的文化素质、政治觉悟和战斗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除了大力提高普通士兵的文化水平,红7、红8军前委还以党、政、军干部教育为主创办军政干校,举办各种短期训练班和支部活动,提高了红军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部队和苏维埃政府培养了大量军政骨干人员。如,红7军军部曾在百色举办教导大队和军官训练所,选调班排红军骨干集中进行军政学习;红7军和右江特委在东兰县武篆区旧州屯开办党员干部训练班;红8军在龙州县城泰山街创办“中国红军第八军军事政治训练学校”(简称军政干校)。据统计,先后在约6个月的时间内,对红7、红8军的基层干部和左右江根据地的基层干部,进行了基础培训,较好地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技术水平。

(二)办报出刊,加强革命舆论宣传。报刊的创办与发行一直是我党我军战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红7、红8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立后,注重通过办报出刊加强党的战时舆论鼓动和文化建设。

左右江地区创办的第一份革命报纸是《群众报》。1929年9月,中共广西特委根据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的指示,派党员何建南等先期到达广西边陲重镇龙州,协助左江地区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充兵员,为武装发动龙州起义和建立革命政权创造条件。也就是在此时,何建南等人在龙州义仓街创办了左江地区第一份革命报纸《群众报》。该报最初是油印,每三天出四开四版一张。由于油印报纸每期只能印400份,数量太少,满足不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久即改为石印。1930年1月,何建南通过各种关系,花了2800多元从资本家手中买来一台铅印机,遂又改为铅印。《群众报》发行到革命战士手中和龙州城及附近县镇,吸引了广大市民和青年学生阅读。据称,每当报纸出版之日,“市民和青年学生都抢着买;街上贴报的地方,常常围满了人”*吴西:《回忆龙州起义和红八军建立的前后》,载《学术论坛》,1978(1)。,这对发动、教育和组织群众起了很大作用,为龙州起义和建立左江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党在左江地区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还曾把《群众报》作为讲课的重要教材。

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后,《群众报》改为《工农兵》报,成为红8军军委(后改为红8军临时前委)、左江特委的机关报。兼任红8军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在龙州主持召开左江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决定由涂振农(又名涂镜吾)担任左江特委书记,同时兼任《工农兵》报总编辑,编辑有吴西、李耿昭等人。该报四开四版,每逢周一、周四各出版一期,发行5000份至红8军各连队和左江地区各县。《工农兵》报高举反帝斗争的旗帜,面向劳苦大众,为工农兵鼓与呼,大力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敌人的反革命行动,报道根据地革命斗争活动等。对于重要的群众活动,《工农兵》报甚至还推出特刊,予以专门报道,其鲜明的反帝斗争特色,在当时全国几十家红军报刊中特别突出。与此同时,红8军又创办了《红旗周报》,宣传党的政策及对政治形势的分析,记述根据地人民经济、生活状况等,主要负责人也是涂振农。《红旗周报》每星期出版两面一小张,约7000字,每次发行2000份,共出版了4期,深受工农兵读者的欢迎,起到了教育群众、打击敌人的作用。1930年3月下旬,在桂系军阀重兵压境、疯狂进攻下,龙州失守,《工农兵》报和《红旗周报》被迫停刊。

1929年11月下旬,邓小平、张云逸率部抵达百色后,为加强革命宣传,准备百色起义,决定派共产党员、广西教导总队政治教官佘惠、赵秉寿等人创办《右江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该报由张云逸题写报名,设“评论”“本报专电”“时事评述”“工农兵俱乐部”(即副刊)等专栏,八开两版,不定期出版。《右江日报》公开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资本家和豪绅地主压榨工农群众的罪行,为百色起义和党的中心任务大造舆论,起到了党的喉舌的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党性,被誉为革命的“螺号”。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成功举行,《右江日报》当即成为红7军前委的机关报,由红7军政治部主办,时任政治部主任陈豪人、政治部宣传科长许进负责编写和审阅重要稿件,编辑人员有赵秉寿等人。该报八开两版,不定期由百色时中印书社铅印出版后发行至右江地区各县和红7军各连队。这份报纸坚持面向工农兵,广泛宣传我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结合斗争实际,宣传百色起义的新形势和期待完成的革命任务,并及时反映国内外新闻,传播红军和各地开展革命的最新消息,揭露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罪行。1930年2月中旬,敌人占领百色及右江沿岸县城,红7军先后离开百色转入农村和外线作战。约在2月下旬,因四处转战《右江日报》被迫停刊。但是,在7月间,红7军政治部在北上江西兴国县后,又创办了32开本的油印《火炉》杂志,主要负责人是原中共右江特委书记、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雷经天。这份油印杂志第1期就明确提出,“我们迫切要求一种代教育性的刊物,指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的路线”,同时,“更迫切需要一种自由发表意见的刊物,讨论一切疑难的问题,以求得到正确的结论”,要求发挥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的作用;而通过办刊,“要锻炼我们红七军成为铁的红军,要推进我们红七军到共产社会的道路”,以“锻炼出无量数的革命战斗员”。*王笠夫:《战斗的号角——论1929年冬红七军创办的右江日报》,载《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1)。而在红7军主力奉命北上以后,奉命留下坚持斗争的中共右江特委书记、红7军第21师政委陈洪涛,1931年底,在东兰县创办油印《红旗报》。在斗争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自编自写自刻自印,不定期出版,以鼓舞士气,使战士们能在白色恐怖中看到革命的前景。后因敌人多次对西山进行残酷“围剿”,《红旗报》被迫停刊。此外,红7军当时还编印发行了《土地革命》和《士兵之友》等几种工农兵小丛书,影响也非常大。

这些在左右江地区广为发行的报刊和工农兵小丛书,宗旨明确,针对性强,刊登的稿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言简意赅,文笔犀利,讲究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熔为一炉,有很强的可读性,集中展示了红7、红8军战时文化建设的伟大成果,为建立、发展红7、红8军和左右江根据地建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三)咏歌唱谣,开展革命文化普及活动。广西左右江地区是壮、瑶、苗、仫佬、彝、回等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这里山高林密地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聚居在山区、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老人、妇女和少年儿童,多半没有文化知识基础,又大多不懂汉语,如果用汉语来宣传党的理论和主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红军宣传队员们想到了山乡群众所熟悉的山歌、小调,在动员群众等方面就因地制宜,采取了咏歌唱谣的形式。

广西素来被誉为“歌海”,左右江流域各族人民自古就能歌善唱,男女老少,人人爱唱山歌,个个能哼小调。圩镇集市上,男女相聚,他们发言为歌,出声成调,以曲传情,载歌载舞,形成了特色鲜明、意蕴深厚的歌圩文化传统。利用这一传统开展宣传,极易让革命道理入耳入心,产生巨大的召唤能量。红7、红8军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撷取民众耳熟能详的山歌民谣,使古老的山歌曲调充实了革命的内容,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出现了“红色歌谣千千万,一人唱过万人传”的情形。短短数年间,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红色歌谣犹如雨后春笋,在兵营、政府、学校和圩场中的歌谣传唱活动,成为当时十分普遍的文化景观,甚至在崇山密林间也有人传唱,这是红7、红8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战时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绩。

左右江的革命先行者和红7、红8军将士们把千古传唱、遍及壮乡瑶寨的歌谣赋予了革命的内容,以山歌为工具,将新鲜的革命词汇和革命理念融入其中,用山歌民谣“讴歌伟大的党,颂扬革命领袖;歌颂革命队伍,号召参加红军;控诉黑暗社会,宣传革命主张;歌颂土地革命,赞美红色政权;鼓动武装斗争,坚信革命成功;赞颂美好生活,倡导新型风尚”。*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序》,1页,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把革命文化的新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在革命高潮之际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军每个连队都有宣传队伍,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教妇女和小伙子们唱歌子”*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编辑组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下册,766~767页。,受到了山乡群众的热烈欢迎。除了在乡下和圩镇利用山歌民谣向群众宣传革命主张,甚至连红军操练、开会和传达军纪军政时也常常采用歌唱的形式。因此,当时左右江的圩场、操场、会场等地,因为革命山歌的演唱、对唱,充满着浓郁而活跃的革命气息。而这些红色歌谣在内容、题材、创作手法以及曲调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号召性,对于打击敌人、宣传发动群众、鼓舞红军官兵的革命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红7军为例,全军之中壮族约占一半,其中不乏天生的歌手。作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的韦拔群,不仅自己是著名的歌手,还编创了大量革命歌曲,如《俄国革命得成功》《帝国军阀罪恶大》《打破种种的不平》等,让革命的思想透过壮家山歌渗入农民心中,尤其是以壮族勒脚歌等形式填词的革命歌曲,内容涉及革命的方方面面,文辞通俗洗练,影响极为深远。*覃剑萍:《韦拔群开创新民歌》,载《文史春秋》,2001(1);黄相、覃剑萍:《韦拔群与东兰勒脚歌》,载《民族文学研究》,1984(4)。韦拔群编写的《勉励战士歌》中唱道:“外出干革命,莫要恋家庭。跟着共产党,做个好红军。为民为自己,事业真光荣。革命成功了,共享幸福年。”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红军的支持拥护以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红7军宣传队下乡,每每以土歌即山歌开路,吸引许多男女青年,时常会出现军民激烈对唱并难解难分的动人场景。这种不是比赛胜似比赛的对唱,一问一答,一方面宣传了党的政策,解答了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一方面融洽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宣传队还就势唱起“洋歌”,如《国际歌》等,待激起群众的新鲜感后,就顺势开始教大家唱“洋歌”。当时,《国际歌》和《红军纪律歌》是宣传队必唱和必教之歌,也是根据地最为流行的歌曲。右江根据地建立后,邓小平亲自为战士们解读《马赛曲》的意义,在开会前后聆听民歌手演唱新编革命歌曲,指示那恒农民夜校校长李君蔚、教师赵润兰等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包括红军标语、口号等内容编写嘹歌教材。*中共田东县委党史办公室:《邓小平在田东的日子里》,140~141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红7、红8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用革命文化引领风尚、教育民众、服务社会、扩大革命影响,推动革命的发展,把战时文化建设寓教于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大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战斗意志,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左右江地区各族人民在党的战时文化的宣传影响下,百折不挠、英勇拼搏,推动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创造了生机勃勃的革命新文化,促进了当地革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我军当代文化建设,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百色红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2]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编辑组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3]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4]中共田东县委党史办公室:《邓小平在田东的日子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根据地红军革命
爱听红军的传说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中国的出行革命
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