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患者进行胆总管切口间断缝合的效果

2016-01-10 07:37盛宝军龚卫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8期
关键词:胆漏石术胆总管

沈 耀 盛宝军 龚卫东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 江苏 海门 226100)

胆总管结石是指发生于胆总管内(主要为胆总管下端)的结石,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对此病患者进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时为其选择哪种胆总管切口的缝合方式是进行临床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在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其胆总管切口进行间断缝合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为了研究对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患者进行胆总管切口间断缝合的效果,我们将在我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操作后采用间断缝合法缝合其胆总管切口,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操作后采用连续缝合法缝合其胆总管切口,然后对比分析其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为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这些患者均经上腹部CT检查、B超检查、磁共振检查、胰胆管造影检查等综合检查被确诊患有胆总管结石。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及腹部疼痛等。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8例,其年龄为24~65岁,平均年龄为(44.5±11.9)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0例,其年龄为23~68岁,平均年龄为(45.5±12.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手术方案是: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使其取仰卧位,将其头部抬高22°~35°。采用四孔法剥离患者的胆囊:在患者脐部的下缘建立气腹,并做一个观察孔。在患者剑突的下方约2.4cm处做一个长10.3mm的trocar孔,将其作为主操作孔。在患者右肋缘下的腋前线、锁骨中线处各做一个长5.2mm的trocar孔,将其作为辅助操作孔[2]。游离患者的胆囊,用可吸收夹结扎并切断胆囊动脉,并将胆囊管夹闭[3]。将患者的胆总管及胆总管前方的浆膜纵向切开,使用胆道镜取出结石,将22号T管置于胆总管内。在完成手术操作后,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胆总管的切口,为观察组患者使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总管的切口。间断缝合患者胆总管切口的步骤是:用左手持齿镊,将患者切口皮肤的边缘部分轻轻提起,用右手持持针钳,用4-0号可吸收线在T管的上方及下方分别缝合3针。先结扎T管下方的缝线,然后从上至下依次将缝线打结。在每次进针及出针时保持良好的术野,以免发生操作失误。在每次缝合完毕后均使用钛夹夹闭缝线的两侧。在将胆囊切除后,将T管从右锁骨中线处的操作孔内引出,剪去结扎线,并将亚甲蓝注射液注入T管内,以观察是否发生吻合口渗漏[4]。

1.3 观察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对比观察其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胆漏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分析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及住院的时间分别为(35.82±8.74)mL和(7.6±1.8)h。对照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及住院的时间分别为(39.47±9.01)mL和(9.7±2.1)h。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较少,住院的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分析(±s)

表1 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分析(±s)

术后住院的时间(h)观察组232.94±0.52 35.82±8.74 7.6±1.8对照组232.96±0.47 39.47±9.01 9.7±2.1 t 6.3786.4127.214 P 0.0660.0290.034组别n手术的时间(h)术中的出血量(mL)

2.2 对两组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的分析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胆漏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的分析 [n(%)]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患者可出现胆总管梗阻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复杂的临床表现[5]。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典术式。近年来,在对此病患者进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时为其选择哪种胆总管切口的缝合方式已成为进行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较少,其住院的时间较短,其术后胆漏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时对其手术切口进行间断缝合可显著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能加快其术后康复的速度,降低其胆漏的发生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郭永学,王金重,李嘉兴,等.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结合开腹胆道器械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08(06):445-447.

[2]陶永泽,陈德兴,李海滨,等.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取石与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1(10):869-872.

[3]王梦钦,石玉宝,鲁蓓,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不同缝合方式对术中夹闭T管致胆漏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14,07(12):1322-1326.

[4]屠政斌,袁建毛.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与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比较[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5,06(05):402-405.

[5]郭鑫,陈安平,李波,等.腹腔镜、胆管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2,02(01):70-75.

猜你喜欢
胆漏石术胆总管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肝胆手术术后胆漏的相关原因分析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急性胆囊炎LC术后胆漏598例治疗疗效观察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价值探讨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