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移动金融发展之路还长

2016-01-19 06:06刘斌
银行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用户

刘斌

移动金融是金融机构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总称,这些金融服务包括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证券,移动保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市场的逐渐成熟,移动金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与传统的网点服务和渐趋成熟的网上服务相比,移动金融具有低成本,便携性,不受时间和区域限制等特点,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相对传统的网点服务和日渐成熟的网上服务,移动金融的触角将会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移动金融发展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人,互联网移动用户普及率达87%,我国新增网民中62%来自于手机用户,可以看出,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移动金融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手机银行成为移动金融的主要工具。我国手机银行起步相对较晚,但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数字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达12.86亿用户,其 中3G用户4.9亿,4G用户2.89亿。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中国手机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4季度》数据显示,2014年4季度手机银行客户端交易金额达9.26万亿元,环比增长12.6%;2014年手机交易规模为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7.1%。

国家关于移动金融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密码局等部门关于金融领域密码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6号)有关精神》发布了《中国人民银中国人民银行行关于推进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11号),该《指导意见》制订了五项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一是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二是增强移动金融技术创新的安全可控能力,三是提升移动金融服务的交易可靠性,四是加快构建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基础环境,五是推动移动金融检测认证以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为确保《指导意见》落到实处,积极推动移动金融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加强宣传培训。提升移动金融安全可控能力,促進移动金融创新健康发展,切实发挥移动金融普惠民生的作用。

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移动金融发展的原动力。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推动移动金融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移动金融用户规模都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随着3G、4G和WLAN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移动金融的应用和普及成为现实。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底,国内3G/4G基站数据已达100万个。这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网速更快、成本更低的无线接入方式。同时,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移动终端”不断发展创新,市场将出现更多的产品,带有更丰富的功能,并可以运行在多个不同的网络上。

多元的产业链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载体。由于采用移动设备作为交易终端,涉及到移动通信技术及与移动终端适配的问题,所以移动金融产业链除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外,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和系统制造商都被纳入其中,产业链更为多元化。移动支付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中心,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与业务发展运营相关的主体主要是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业务提供商,目前这三类业务主体竞争与合作的格局正在形成,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商业模式。一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模式。二是商业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发力移动金融领域,移动金融产业链的形势将会变得更加丰富。

欠发达地区的问题表象

移动金融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可观的发展速度。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服务领域,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绝大多数用户都习惯于使用传统的网点服务或网上金融服务,对移动金融的使用习惯尚未养成,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移动金融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收到的效果还不明显,多数用户对移动金融缺乏了解,难以产生使用的兴趣,此外,很多移动金融服务界面操作过于复杂,使用过于繁琐,导致移动金融最大的优势——便捷性荡然无存,使得很多尝试过的用户放弃了再次使用。

农村市场覆盖率很低。目前,移动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很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消费者还不了解移动金融服务优越性,没有使用移动金融业务的迫切需求;二是农村人口和农民工群里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兴的移动金融服务认同和接受度低;三是金融机构基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农村市场的推广,在客户端软件设计方面,也没有专门针对低端用户的简介设计。这些都阻碍了移动金融业务的推广,将会导致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以山西省繁峙县农村合作银行为例,该行2012被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手机支付业务试点单位,主要推广账户查询、 小额转账汇款、普通消费、补贴发放、税费缴纳等方面,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通过3年的试点推广,该行无论从用户数量、和交易金额情况均寥寥无几。

移动支付产业链利润分配与风险分担的难题。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的直接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尚未统一标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的精诚合作,但是目前,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为了实现控制产业链的目的,利用资金优势双向渗透,并建立了各自的行业标准。这种行业的多标准化既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也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此外,产业链各成员间的利润分配与风险的分担存在较大的难题,移动金融服务产生的利润由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移动金融服务的提供商共同分享,而金融机构会担心移动金融服务的发展壮大会侵占自己原有金融服务的市场份额。这导致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对移动金融持观望的态度。

安全性成为制约移动金融的业务发展的瓶颈。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使用成本偏高,业务推广难。一方面,银行定制金融IC卡成本价高于普通SD卡、U盾等电子认证工具。试点初期,银行机构实行免费送卡,自担购卡成本,前期业务推广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用户使用成本高。开办手机支付业务要求用户须持有智能手机并开通数据传输服务。农村地区智能手机普及率低,数据传输网络不健全、3G/4G流量费用高的现状直接制约农村用户使用手机支付业务。此外,银联手机支付客户端中“超级转账”功能开始按转账金额的比例向用户收费,交易成本提高,导致试点银行手机支付业务使用率和开户量偏低。

移动金融监管的缺失。目前,银行业和电信行业分属不同的监管体系。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无法借助移动运营商的网点向客户提供手机汇款、手机取现等业务。政策的掣肘将会影响我国移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利于促进移动金融业务快速普及发展。另外,与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目前,移动金融在交通、教育、水电煤气缴款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普及范围还不能达到预期要求;接受移动金融服务的厂家商户尚待培养,终端POS机投放严重不足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移动金融便民惠民作用的发挥。

对策建议

加强对移动金融的营销。移动金融的发展首先要克服用户对现有金融服务方式的依赖性和习惯性,有效的营销活动能够使用户意识到移动金融的便捷性、高效性等优点,让用户逐渐改变原有的习惯,开始使用移动金融服务,应对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客户,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改善移动金融的客户体验,现有移动金融服务具有操作过程繁琐,程序复杂等缺点,限制了移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商在业务开发时,应充分考虑到业务的便捷性,尽量减少操作流程和菜单层次,使用户可以快速进入服务界面完成所需的服务,此外,移动金融服务商还应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加大研發力度,开发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移动金融业务。

重视农村市场拓展。农村范围广阔、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国外成功实践也表明,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向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以负担的现代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推动并参与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业务推广,降低移动金融服务价格,让低收入者用得起、用得省。同时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实施“手机下乡”,推出适合农民消费群体且带有移动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终端。在乡村网点建立移动金融服务体验站和流动宣传车巡回下乡等方式,方便农村用户熟悉、办理业务等。

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加强各方合作,实现共赢。移动金融服务具有自己的价值链和经营模式,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合作,才能取得不断的发展,移动金融价值链上的各个成员应通过共同协商的方式,调整好各方的利益关系,确定一个照顾到各方利益的收入分配模式,从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在研发、营销,维护等方面发挥自身特长,逐步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以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业务的创新促进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最终达成共赢的效果。

提高移动金融的安全性。移动金融服务安全性的提高需要执法部门、金融机构、移动营运商、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执法部门应加强对移动金融服务各个环节的监管,减少违法行为的出现,金融机构,移动营运商和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商应加强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安全保障,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并不断完善现有产品的安全性。

完善移动金融监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保护局局长焦瑾璞称“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特征,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尤其是“一行三会”均成立了各自的金融消费者(投资者)保护局,更是需要充分地沟通、配合,就新问题和重大情况充分沟通协调,达成行动共识。一是应推动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在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上,应适时出台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的法律制度。二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消费者保护的协调合作机制。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的金融理念,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监管缺位。因此要必须尽快明确现有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既包容创新又确保监管到位。同时,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跨行业跨市场的特征,各个部门必须建立良好的金融协调保护机制。三是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投诉受理渠道。在这方面人民银行已经开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12363”,下一步还要开发网络投诉渠道。四是要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将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充分结合,针对目标群体,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对消费者的保护也不是没有原则地保护,没有边界地保护。

积极改善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一是加强财政部门政策支持。协调财政部门对试点银行采用财政奖励方式,提高试点银行推广手机支付业务积极性;协调银联公司,降低卡片及受理终端成本、降低手机支付转账费率。二是允许试点银行借助手机支付平台推广特色惠农产品,引导其加强与涉农行业商户合作,丰富平台涉农服务应用功能。三是加大手机支付风险防范。指导银联公司进一步提升手机支付技术水平,加强支付系统改造,建立完善手机支付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方案,制定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完善资金交易监测,确保移动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金融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信用卡资深用户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