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营造扎实有效课堂

2016-01-20 06:49杨芳
速读·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考探究学生

杨芳

摘 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搜集资料的空间和形式,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实践中,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都得到培养。

关键词:学生;搜集资料;思考;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能力目标明确规定:“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但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根本不会搜集、整理资料,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也很难完成;听过的一些观摩课、优质课中也很难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这种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又非常重要。不但对学好功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都是终身受益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呢?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了有关的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意识,使他们乐于去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个人理解,对如何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作初步的探讨:

一、教师示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让小学生主动去搜集资料,只是形同虚设,难以达成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我执教《少年闰土》课题研讨课之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报刊,裁剪旧书籍、挂历等途径,制作了一份剪贴报,还在电脑上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运用课件导入新课,效果从学生的眼睛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种惊叹不言而喻。我顺势引导“同学们,你们周围的许多资料中也有很多关于鲁迅的名言、作品、生平简介。想不想也做一份这样的资料?”一部分学生在跃跃欲试,可绝大部分学生的神情有些沮丧。于是,我又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剪贴报,并一一诉说这张是在哪里剪得,那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都在激烈地讨论。我看火候已到,就抓住机会给学生布置了搜集任务:搜集有关各个不同角度鲁迅的资料,可以是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故事、鲁迅的名言等,模仿是人的天性,也是学习知识能力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不用我再多说什么,学生已明白怎样去做。我用实际行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外搜集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下去。而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第二课时学生进行展示,效果非常好,学生都做许多漂亮的剪贴报,学生的畏惧心理消除了,再布置新的搜集任务就容易多了。

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农村电脑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太少。教师布置搜集任务后,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完成。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了教师补充材料,学生熟悉材料的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能树立信心继续搜集资料。

1.及时解决学生在搜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给学生方法

学生每次搜集资料时,我都会让学生顺便交上自己在搜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经过汇总,在课上集中解决,个别问题就私下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大体有这几种:家长或周围社区村委不支持、搜集途径少、有些材料无法裁剪、不会在网上下载或制作等。针对以上问题我曾经开过家长会,亲自拜访过村委会。至于技术方面,我曾专门对学生进行过电脑培训。在课上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找到了更多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有线电视上的好节目、搜寻新旧报纸、翻找自己以及亲戚朋友家的藏书、学校的图书室、身边的事物环境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2.拓宽学生搜集资料的空间和形式,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生家庭条件,背景、来源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家里条件优越,家长也非常重视,甚至可以为了完成任务特地为孩子做许多事情;而有的学生连一本象样的课外书都没有,家长根本不重视甚至还会抱怨老师不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不管学生的实际困难,硬性规定资料的内容和形式,那么不仅资料会显得单一,贫乏,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事倍功半。于是,我从不要求学生展示资料的形式,学生可以用自己能完成的形式来汇报。通过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原来搜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三、激励为主,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搜集资料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的动力,才能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珍奇了。”这是因为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行动的性质和水平。小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因此,要使之变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就应该借助各种外部条件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上开展了搜集资料接力赛活动。全班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本搜集资料本,每人轮流收集,一星期评比一次,搜集资料最多的为优胜小组,加五分分数,作为期末的总评分数。我把一学期教科书上要求收集的资料列表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先收集齐这些内容为冠军,每人加10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激发出来了。我还让每个小组根据课题把搜集来的资料做成手抄报或剪贴报在课上展览,评出优秀小报,评为优秀小报的小组每人也加5分。这样有了竞争,有了展示,又给他们加分,学生收集资料的劲头很高。由于是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还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有的学生找不到资料,有资料的同学就借给他们摘抄,有的同学忘记摘抄了,组长就会督促他。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一学期下来竟兴趣不减,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不是学生能力有问题,而是教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都得到培养。同时学生的协作意识开始慢慢养成。

当然,这只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最初的做法,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教师的指导,需要教师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案。我的探索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2004

猜你喜欢
思考探究学生
设问引导探究
赶不走的学生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学生写话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聪明的学生等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