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幅画前掉眼泪(下)

2016-01-20 11:27
读者欣赏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青艺术史流泪

廖廖,独立艺术撰稿人。99艺术网、雅昌·观点、《艺术客》《艺术品投资》等多家艺术媒体专栏作家。

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8世纪,人们对着一幅画流泪是常事。倘若不曾这么做,会被视为情感冷漠的奇葩。而作为一枚当代的国产文青,要在一幅画前感动掉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个瞧不起文青的时代,感动掉泪被视为廉价的情感。这是一个信仰成功学的时代,买下一幅天价画才是值得颂扬的传奇,在一幅画前流泪会被贴上矫情、虚伪、软弱的标签。

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浪漫主义所推崇的“直觉、想象力、感受力、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在今天已然过时。在这个血拼的大时代里,无情忘我的奋斗才是青年的光荣与梦想。个人的感伤意味着软弱与浅薄,浪漫情怀被贬为庸俗与虚伪,都是被这个大时代抛弃的品质。

今天的年轻人会被奢侈品的广告感动,但是不会为一幅画而感动。奢侈品对年轻人来说,不仅是品位、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还是一碗浓缩版的心灵鸡汤,投放了爱、品质、永恒、享受、权力和自我嘉奖等调味品。

而艺术则没有这个功能,特别是当代艺术,不再是爱、永恒、品质、享受的代名词,反而象征着人性的阴暗、现实的残酷、对精致生活的反感与对传统权威的颠覆,因此,一心赢取生活的嘉奖和成功的勋章的务实年轻人,没法在当代的艺术品中找到感动与认同感。

在欧洲的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初期、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艺术的“粉丝”在一幅画前流下感动的眼泪。而我们中国人则从来没有此种真情流露的经历。

不仅是今天,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艺青年都没有机会在一幅画前感动流泪。唐宋元明清的文艺青年难以见到一幅名作真迹。哪怕有机会勉强挤进文人精英的雅集聚会,也不可能在众人面前流泪,除非被老酒呛着。只有文艺界大佬才有资格在书房里安静欣赏名作真迹,但是一个成功的文化精英必须讲究情感内敛和自我克制,更不会为一幅画而感伤。

更重要的是,古代的文青难以找到一幅让人感动落泪的画。传统的宫廷画是为了教化众生与宣扬盛世而作,文人画是内敛自省的游戏之作,花鸟图是意境空灵之作,禅画是高古脱尘之作。“空而不虚,寂而不灭,淡而有味”才是传统绘画追求的至高境界,浓烈的情感流露从来都不是中国传统绘画认同的价值,哪怕是“庸俗”的民间风俗画都不屑为之。

欧洲人为死亡主题的绘画悲伤流泪,而我们的传统则少有死亡主题的绘画,我们对死亡另有一种“未知生焉知死”的超脱态度或漠然冷淡。我们也不会在一幅灾难画面前为主角的悲惨而动容,因为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屈指可数的几幅灾难画,都是精英阶层居高临下地俯视难民的敷衍之作,几无慈悲怜悯。

并不是说我们的古人情感淡泊或者感受力不足,他们在吟诵春花秋月的诗句时会流泪,他们在壮阔河山前感伤自身的渺小而流泪,他们更加会为山河破碎的臣子恨而流泪,但是这些激越真挚的强烈情感不会表现在绘画中。乱世的“感时花溅泪”变成倪瓒笔下的枯涩山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化作沈周的巍峨雄壮的“庐山高”。“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悲愤与飘零只是画中的一株清淡素雅的“无根兰”,或者一条翻白眼的“朱耷鱼”。

中世纪的欧洲人为虔诚的宗教画而哭,18世纪的欧洲人为风景画中的时光流逝而落泪,对画中主角的悲伤感同身受,当代的西方人在罗斯科的巨幅抽象画面前晕眩、崩溃……而我们却难以在中国艺术史上找到一幅让自己感动落泪的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内敛而含蓄的气质,仿佛阻隔泪水的天然屏障。当代艺术的复杂形式与晦涩内容更是天然的忘情水,让我们难以感动落泪。如果说当代艺术就是艺术史的最终篇,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以后面对一幅画感动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如果艺术史注定有一个冷冰冰的大结局,那么至少我们不要错过在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中间的那令人热泪纵横的浪漫主义。

猜你喜欢
文青艺术史流泪
感动得流泪
试为“文青”“辩诬”
你是我一生中的一件最美好的事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Killer App
贵刊
爱流泪的海龟妈妈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镣铐下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