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痞汤联合胃动力治疗仪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5例

2016-01-27 20:52孙占杰
中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治疗

孙占杰

(荥阳市中医院,河南 荥阳 450100)



·临床研究·

消痞汤联合胃动力治疗仪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5例

孙占杰

(荥阳市中医院,河南 荥阳 450100)

摘要目的:观察消痞汤联合胃动力治疗仪法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等,以有效控制血糖。对照组35例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口服。 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消痞汤(茯苓、白术、砂仁、竹茹、延胡索、佛手、厚朴、枳壳、木香、陈皮、槟榔、鸡内金)口服和胃动力治疗仪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5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0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51.4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汤联合胃动力治疗仪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较好,能较快缓解症状。

关键词糖尿病性胃轻瘫/治疗;消痞汤/治疗应用;胃动力治疗仪;枸椽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应用

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指与糖尿病相关、无机械性梗阻存在的胃动力障碍和排空延迟。DGP的发病率为30%~50%,其中出现临床症状的约10%。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引起血糖波动和控制不良,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DGP是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常规使用西药疗效差。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采用自拟消痞汤联合胃动力治疗仪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5例,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38~68岁;胃轻瘫病程2个月~1.1 a。对照组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36~69.5岁;胃轻瘫病程2.5个月~1.2 a。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按照《糖尿病学》[1]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参考文献[2]相关标准:①有糖尿病病史。②临床表现为早饱、上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反复发作超过2个月;③胃镜、B超、X线片及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脾、肾和消化道器质性病变;④X线钡餐检查提示胃收缩无力、蠕动减弱、排空延迟,钡剂滞留时间延长(>6 h)。

3试验病例标准

3.1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30~70岁,糖尿病病史 5~10 a,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中医辨证为脾虚或肝胃不和,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依从性好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3.2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病例标准者;②空腹血糖>20 mmol/L以上者;③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代谢紊乱者;④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者。

4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等,以有效控制血糖。

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由住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11044,每片 5 mg〕,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痞汤,药物组成:茯苓10 g,白术10 g,砂仁6 g,竹茹15 g,延胡索10 g,佛手10 g,厚朴10 g,枳壳10 g,木香8 g,陈皮10g g,槟榔10 g,鸡内金20 g。每日1剂,每日2次,水煎服。同时采用YM-W型胃动力治疗仪进行胃起搏治疗,强度选择在4~6,以电极片处皮肤有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为宜。定位:胃起搏点2个,一片电极贴于胃窦部位在体表的投影处,即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旁开2~4 cm处;另一片电极贴于胃体部部位在体表的投影处,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左旁开3~5 cm、再往上1 cm处。每次治疗15 min,每日2次。

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6结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5.56,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7讨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概念由Kassan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在发病学上与糖尿病相关、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胃动力障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早饱、呕吐、上腹胀等,属中医学“痞满”等范畴[4]。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和病名,古人早有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瞋满闭塞。”《杂病源流犀烛》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运化,心下痞塞满。”《兰室秘藏》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还有《伤寒杂病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赤水玄珠》曰:“消渴……饮食减半,神色大瘁……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其中“中满”与糖尿病胃轻瘫关系密切。该病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脾与胃共居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及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脾胃属土,主运化;肝属木,主疏泄。木旺则克土,土虚则木乘。因此,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肝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消渴日久,复有饮食不节,或肝旺克脾,损伤脾胃,脾气虚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导致气滞食积湿阻,引发DGP。该病以脾虚为本,气滞、食积、湿阻为标,属虚实夹杂之证[5]。治疗当以健脾和胃、行气除满之法为主。脾性喜燥恶湿,喜轻清流动之品。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气机调畅,则脾胃调和。欲使脾健,不在补,贵在运;偏补则壅塞气机,峻消则易损脾伤正。消痞汤方中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扶正,为治本之药;砂仁、竹茹和胃降逆止呕;槟榔、鸡内金运脾消食,开胃化积;厚朴、枳壳行气燥湿除满;陈皮、木香调理中焦气机,行滞消胀;延胡索、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治标之药。全方通、补兼施,标本兼治,补虚消食,除湿行滞,使脾胃调和,则诸症自愈。

现代医学研究[6]证明:糖尿病性胃轻瘫主要是由于胃节律异常、动力障碍、排空延迟,导致胃潴留。胃动力治疗仪主要是通过外源的胃电刺激,模仿机体副交感神经发出电信号,作用于肠胃等消化道,来精确控制消化系统,使肠胃起搏点产生跟随效应,从而使异常胃节律恢复正常,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胃运动功能,减轻胃瘫症状;且这种作用是相对独立的,与血糖无明显相关性[7]。

本研究表明:消痞汤联合胃动力治疗仪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能较快缓解上腹胀、恶心、厌食、嗳气等胃轻瘫症状,疗效显著持久,且不易复发,患者依从性好,有利于糖尿病控制,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8参考文献

[1]潘长玉.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4.

[2]梁幼雅.糖尿病性胃轻瘫研究概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3):238-24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4]邱宁,王翼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3):277-279.

[5]聂斌.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辨证及治疗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979-980.

[6]罗丹,刘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胃动力异常机制[J].胃肠病学,2007,12(6):372-374.

[7]卢玲,蒲菊芬,恽芬娟,等.胃电刺激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力学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2,18(17):81.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1-0025-02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12

收稿日期:2015-07-01;修回日期:2015-08-10

猜你喜欢
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