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配伍规律分析*

2016-01-27 20:52朱彦陈胡慧明赵海梅刘端勇
中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功效

朱彦陈,叶 青,胡慧明,赵海梅,刘端勇

(1.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5; 3.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文献研究·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配伍规律分析*

朱彦陈1,叶青1,胡慧明2,赵海梅3,刘端勇2

(1.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5; 3.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摘要目的:从中药功效与分类探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效配伍规律。方法:收集1978—2012年出版的关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3 276篇文献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978—2012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方共有4 780个,其中含430味中药,总使用频率为48 594次。通过频数分析、置信度等数据挖掘技术分别分析出2,3,4味中药在功效与分类的配伍规律,结果与其辨证论治的规律相符合。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期,大部分中药应该从补虚药(含补脾气和补脾肾两虚)中遴选,而急性期应该从清热药中选择,并相应地根据UC临床表现进行随症加减。

关键词配伍规律;中药;溃疡性结肠炎;功效;分类;文献研究

自1978年以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中医临床报道丰富,疗效确切,所涉及药味众多,但尚缺乏系统、全面地评价和研究。从海量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文献中探索UC中医临床用药特点及其配伍规律性,对于汲取前人精华、临床遴选中药、合理遣方用药十分必要。数据挖掘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中医药数据库的建立、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等[1];无疑,数据挖掘为UC的中医临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提供了有利技术支持和思路。笔者收集1978—2012年期间出版的关于中医药治疗UC的文献3 276篇,进行数据挖掘,以期从中药功效与分类探索治疗UC中药药效的配伍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相关文献,以溃疡性结肠炎和中医为检索词,时间跨度为1978—2012年。

1.2文献纳入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2]相关标准,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UC且涉及处方用药的各种临床研究文献,包括专家经验、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病例对照、试验专方专药的研究等,文献须有明确的药物组成。

1.3文献排除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2]相关标准。①单纯医案报道;②综述;③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的文献;④采用无具体药物组成的文献;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⑥无明确疗效评定标准的文献;⑦有效率在80%以下的文献;⑧重复发表的文献。

1.4文献评价与筛选

针对计算机筛选出的文献,按照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题目、内容、摘要进行阅读,剔除不合格文献;经初步筛选后的文献进行逐篇全文阅读,进行2次筛选;未全文收录者进行手工查阅,将合格文献进行对比,发现题目不同但内容相同的文献仅取1篇。

1.5中药药名预处理

中药名称、功能、分类和归经按照《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进行规范,同一种药物但不同使用部位和炮制方法按同一药物统一,所有药物民间通俗名称按规范名称统一。若一味药数种归经者,按数种归经统计;产地不同的药物统一为同一个药名。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建立UC方剂治疗选药数据库,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的frequency命令进行初步统计描述药物的关联规则,利用数据挖掘软件Indexminer的Apriori算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文献收集结果

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在1978—2012年所有中医药治疗UC的文献中筛选出3 276篇文献,分析其配伍规律。结果显示: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方共有4 780个,其中含430味中药,总使用频率为48 594次。

2.2药物功效与分类整体信息

频数分析表明: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共有31种中药,排名前十的中药分别为白术(43.38%)、黄连(43.02%)、甘草(37.55%)、白芍(34.12%)、木香(31.11%)、丹参(28.77%)、茯苓(26.74%)、白头翁(26.01%)、黄芪(25.45%),剩余中药还有黄柏、薏苡仁、陈皮、黄芩、山药、补骨脂、苦参、防风、三七、乌梅、秦皮、肉豆蔻等;在功效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虚药(11 702次)和清热药(10 742次),其后分别为收涩药(3 801次)、理气药(3 725次)、活血化瘀药(3 473次)、止血药(2 959次)、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化湿药等。

2.3中药功效配伍规律

中药功效在缓解疾病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在2味中药功效的配伍中,清热药和补虚药(支持度56.07%)是临床治疗UC配伍率最高的;此外,清热药可与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止血药、收涩药等配伍,补虚药可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等配伍,具有以上功效的药物配伍计数均名列前十。如表2所示:3味中药功效的配伍规律是以清热药和补虚药配对为基础,分别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解表药、止血药和利水渗湿药配伍。如表3所示:4味中药功效的配伍规律是清热药、补虚药和理气药3者联合使用,再分别与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止血药配伍。由此可见:中药功效配伍规律的配对基础是清热药、补虚药和理气药选择性地配伍,然后根据临床症状(证候)进行加减。

2.4中药配伍规律

通过筛选确定的中药是研究中药配伍规律至关重要的立足点,同时也有利于UC的辨证论治。如表4所示:2味中药的配伍特点是由不同的药对组成,如白术和甘草(27.39%)、党参和白术(25.09%)、茯苓和白术(23.83%)、陈皮和白术(16.09%)。如表5所示:3味中药的配伍特点是由白术和甘草药对分别与党参(17.23%)、茯苓(16.45%)、白芍(16.36%)或木香(13.82%)配伍组成。如表6所示:排名前十的4味中药配伍是由2个基础药对组成。4味中药配伍治疗UC一方面以白术、陈皮和防风为基础,再分别与茯苓、白芍、柴胡配伍的药物组成;另一方面是由吴茱萸、肉豆蔻和补骨脂分别与白术或五味子配伍。这一结果提示:中药治疗UC可以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在2个中成药——四君子汤(由白术、甘草、丹参和茯苓组成)和四神丸(由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和五味子组成)的基础上再加减药物。

3讨论

根据中药频数分析,中药多来自补虚药、清热药、收敛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解表药、祛湿药、温里药、利湿药,这些药多分布于脾经、胃经、肝经、大肠经、肺经和心经等经络,其中使用率最高是补虚药。这一结果提示:UC的发病本质在于气虚;在UC发病过程中,脾胃气虚是关键性本质所在。以上结论在UC中医发病机制的认识方面是一个共识[3-4]。脾气亏虚可导致脾的气化和输布功能失调,水湿内生进入肠道,引起腹泻;有时水湿积聚,邪热内盛,灼伤血管而致肠道出血,或致肉腐成脓,形成溃疡;腹泻、便下脓血、腹痛等临床表现,甚至气不摄血,导致瘀血内生[5-6]。因此,中医学将UC归为“腹泻”“便血”“痢疾”等范畴,分成脾胃气血型、湿热内盛、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证型,主要治疗原则是补益脾气[7]。本研究经功效与分类特征的频数分析发现:最主要的药物应该从补虚药和清热药中选择,3味、4味中药的配伍应从理气药、祛湿药、活血化瘀药和止血药中选择。以上结果与UC脾胃气虚、湿热内盛、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证型大致相吻合。此外,根据中药频数分析发现:主要4味中药药对是2个不同的处方,即四君子汤(白术、甘草、党参、茯苓)和四神丸(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四君子汤是补脾胃气虚的基础性方剂,而四神丸则是经典的温补脾肾阳虚的方剂。此结论与UC早期脾胃气虚证及后期脾肾阳虚证等特征相吻合。然而,2味中药配伍以白术和甘草、党参和白术、茯苓和白术、陈皮和白术为主对,其意在于健脾渗湿,暗合脾虚湿盛之本;而3味中药配伍则在2味中药药对的基础上,分别配以木香、黄连等理气清热之品以解其标,或加重利湿、燥湿之品以解湿困。综上所述,在1978—2012年期间治疗UC的中药配伍规律与其辨证论治的规律相符合;在UC慢性期,大部分中药应该从补虚药(含补脾气和补脾肾两虚)中遴选,急性期应该从清热药中选择,并相应地根据UC临床表现进行随症加减。

4参考文献

[1]秦雪君,施诚.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6,19(6):945-947.

[2]呼荟茹,贾育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J].甘肃中医,2011,24(6):11-13.

[3]Ye B, Shen H, Lu Y, 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100 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treated with the method of clearing away heat, expelling dampnes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healing ulcer[J].J Tradit Chin Med,2010,30(2):98-102.

[4]Jiang XL,Cui HF.An analysis of 10218 ulcerative colitis cases in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2,8(1):158-161.

[5]Huang L, Cai Z, Zhu Y, et al.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spleen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by kuijiening plast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Zhong Guo Zhen Jiu,2013,33(7):577-581.

[6]Hu Jiarui.Experience of treating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in TCM[J].CJCM,2012,12(10):86-87.

[7]Wang JJ,Wang TF,Wu XY,et al.Weighting coefficients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the diagnosis of corresponding TCM syndrome elements of ulcerative colitis based on expert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J].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2012,10(4):398-405.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1-0070-03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30

通信作者:叶青,教授,78466490@qq.com

*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132BAB201029);江西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3593);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计划访问学者专项资金项目资助(赣教高函[2014]15号)

收稿日期:2015-06-08;修回日期:2015-09-10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同角三角函数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