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努力方向

2016-01-27 02:14浩,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导师制本科生

冯 浩, 常 海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努力方向

冯浩, 常海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1)

摘要:运用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在沈部分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实际案例,从多角度论述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并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历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 本科生; 导师制

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范围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大大增加,如何保证高校教学水平的高标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成为各个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生管理工作除了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外,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鲜的管理形式也在各大高校日渐兴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资源有限与学生需求无限这一基本矛盾。导师制不仅可以辅助学管工作者给予每一个学生更多的关爱,也能够使专业教师在除课堂之外的生活中与学生有更加频繁的接触和沟通,从高校管理的宏观方面看,本科生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管理的范围和维度。

一、 本科生导师制的历史追溯

本科生导师制(tutorial system)又称学生个别指导系统。这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在14世纪就发端于英国牛津大学,到了15世纪,所属学院业已实行了付薪的导师制。而导师的责任与义务则是“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其工作不仅仅需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问题,还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成熟成长、成人成才的陶养、润泽与教导,使之能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导师必须与学生及时交流,学生也必须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随着学院的发展,导师制于16世纪在英国普遍建立起来。17世纪,导师制的教学又被介绍到美洲大陆[1],在此后,导师制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广为推行。我国最早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导师制在我国大陆真正地掀起高潮却是在2004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后。

二、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在我国的各类大学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以笔者所在的沈阳大学为例,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沈阳大学积极展开了内部的变革。在2014年出台的《沈阳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导师制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导师的任职条件、职责和工作要求,导师的聘任、考核与待遇等内容[2]。可以说,沈阳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已经初具规模,这为学校下一步具体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科生导师制的好处不言而喻: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工作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协调学习与工作时的自信心,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了解,使导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与想法。这种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推动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助于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真正做到高校教育以人为本。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资金有限等诸多因素,导师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以在沈部分高校为例,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

1.导师职责与工作内容不够明确

在沈阳市部分高校当中,一部分导师还不明确自己的工作与职责,对“导师”内涵的定位还并不清楚。相当一部分导师的主要指导内容依旧是专业学习和就业指导,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要求,但是与导师制的真谛还有一定的距离:导师不应当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问题,导师还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与思想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与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一部分高校虽然着手建立起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通过一些细节可以看得出:一方面,一些导师并没有完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学生对导师制也不甚了解。归根结底,导师制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实现“教师”向“导师”身份的转化。

2.导师制考核标准难以量化

导师制硬性规定的内容难以量化,因此,一些高校对于导师除教学之外的这部分工作的考核只能相对地进行比较评估,这种难以量化的评估方式可能会出现有失公允的情况。一些导师很有可能对“导师制”本身产生质疑和心里矛盾,比如一些导师必定会受到繁忙的科研任务、教学压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或多或少会忽视与学生平日的交流和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注。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奖惩措施,但是与专业教学的考核标准相比,还是相对初级和不成熟。例如沈阳师范大学曾对2006—2007级电子工程、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参加学院导师指导活动的458名学生就导师制的指导频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图1[3]。

图1 导师指导频率

由图1可知,导师指导学生的频率大于1次/月占到了总数的62%,由此可见,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仍需加强。如何能够使导师制考核标准达到完善且细致的程度,是摆在实施本科导师制的高校面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师生之间缺乏浓郁的沟通氛围

“导师制方法的根本就在于,它是一种质疑的方法,一种探究摸索以及细察的方法。最好的情形是它不是通过权威的独断,而是通过批判、理论、分析及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的。”[4]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现在很多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质疑、探索的精神,他们仅仅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习与未来工作的问题,也就是他们仅仅将视野倾注在“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上,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并不适合创新性国家的发展要求。发展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这方面的素质而构建的平台,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浓郁的师生沟通氛围才是实现“头脑风暴”的前提条件。

在我国,虽然目前导师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再加上各个高校实行了扩招计划,这就使得合理安排师生比例成为了考验各个高校的重要难题。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1。福州大学曾对500名学生发放问卷,主要就导师指导人数进行调查:33.10%的学生选择导师同期指导8名以上的学生,31.9%的学生选择了5~6人,仅仅8,1%的学生选择了1~2人[5]。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的导师制度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师生之间紧密度很差,师生沟通很少,大多是进校时以群体见面会的形式见过一面而已。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并不会去找导师。这样,导师与学生都不主动,自然就会受益不足。我国高校师生比远远高于英国,在这种情况下,资质再好的导师也不可能有精力对学生一一指导,学生的空闲时间有时并不能够与导师的空闲时间相符,沟通问题成为了导师制顺畅实施的阻碍。

4.导师分配的强制性与被动性

导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状态。所以导师的分配与选择应当具有一种自主性与灵活性。而像一些学校在学生还不了解导师制与导师的情况下,强行摊派,实际上就已经束缚了这一举措,事与愿违。我国现在的导师分配制度还很不成熟,首先,导师基本上不参加招生的环节中,招生简章中也没有对导师制的介绍,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在来到他们的学校之前,根本不知道导师制的相关信息。其次,由学院来安排导师指导哪些学生,导师与学生间缺乏选择地余地。此外,导师只起到指导作用没有可以彰显其责任和价值的指标,难免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导师制选择上的被动性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高昂的热情。成为导师制改革过程当中的重要方向。

三、 本科生导师制的努力方向

我国高校导师制发展才不过十余年,尚处于摸索阶段。高校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密切与其他学校学院展开沟通,深入学生与导师中汲取意见,实现导师制的科学发展。

1.采取“内外联动”机制,全面掌握导师动态

为了进一步加强导师对自己工作的责任与义务的理解,首先,可以通过学院的行政手段,定期组织相关的导师召开座谈会,交流某一期间的导师工作心得。负责人应该及时做好会议记录,将导师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工作经验加以普及。对思想认识不足的,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较为模糊的导师予以职责强化;其次,相关部门要充分了解导师的上课情况与工作情绪,根据导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表,为导师与学生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条件;再次,导师与导师之间也应当彼此合作、沟通、交流,了解对方的动态,在各个方面彼此切磋,相互学习;另外,学生也可以广开言路,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导师工作的看法,可以通过学生代表反映其他同学的意见与看法,或者开辟“民主信箱”接受学生的提议等等,从基层出发,以学生为本,从侧面了解导师动态,以便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

2.积极营造沟通氛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增强师生间的默契程度与彼此全面了解的机会,学院应该要求导师定期开展课外活动。比如读书交流活动,师生联谊活动,或者是学院组织的比赛。各导师带领各自的指导的学生参赛。有助于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甚至是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意识。

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于初高中,初高中的学习模式主要是在教师地具体地指导下开展的书本式教学。也就是“学什么”的问题。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也就是“怎么学”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而这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本科生导师需要教授给学生们的。在本科阶段,主要有四种能力值得导师去培养学生:

(1) 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学习写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是一种必备的技能,而有效地搜集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写作论文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搜集资料,哪些书目相对来说比较权威,如何能够清楚地判断出资料的真伪、优劣,如何能够条理清楚地归纳这些资料,整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如何能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做出最终判断,等等,在这些问题上,对学生加以锻炼与培养,应该是导师的责任与义务。

(2) 调查研究的能力。成功地做一件事情与调查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极为重要。在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中,极有可能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为导师制的良态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沟通交流的能力。只有有效地沟通交流,才能够让别人去理解你的观点。无论何时何地,有效地沟通交流能力是学习、工作、生活的保障。因此,导师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去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科学型人才向科学与实用复合型人才转化。

(4) 思考判断的能力。要想建立创新型国家,思考判断的能力非常重要。而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这一种能力,因此,导师在学生的本科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意识。

(5) 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将为今后学生的成长道路打下良好基础。生活能力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也是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最显著的区别特征,培养好这个习惯,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用。

3.取消强制分配,学生自选导师

学院应该取消强制分配导师的工作,应当组织学生们去感受不同导师的授课风格,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安排同学们参加相应的导师座谈会,与不同的导师展开交流,利于师生之间的了解。在彼此熟悉之后,展开本科生网选导师的工作,让学生们有多重选项,并注明相关信息。相关人员应该做好统计工作,将结果报给各个导师,让导师加以选择,从而实现“双选”,这样的话,导师与学生之间会无形的产生一种“契约”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中的灵活周转。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每个人都是相对公平的。每个人都具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并不存在等级关系。在必要的条件下,引入调剂措施。值得说明的是,导师与学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指导双方的搭配要充分考虑到性别、个性、年龄、种族、地域、专业、经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因素。这种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见到效果,这样,有助于发挥个体的优势,给予导师与学生极大地自主选择的空间,而且针对性较强,便于以后工作的安排。

四、 总结

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并不陌生,但是这种制度被更多地运用到研究生教育当中,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可否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今后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的确能够为同学在本科期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使导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展开对话,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切实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去工作与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导师来讲,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彰显教师的自身价值。教育是一面镜子,从中看到学生的行为,也看到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发现自身,挖掘自身,改正自身,才是教学相长的最终归宿。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高校本科生在具体执行导师制时,仍然会有相当多值得改进的问题。每一所高校都应当根据自身,比如办学规模、办学特点等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适合我国实际的导师制发展之路。真正的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科技水平在不断攀升,高校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相信,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势必会越来越完善,作为参与这项改革的一份子,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6-9.

[2] 沈阳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N].沈阳:沈阳大学报, 2014.

[3] 吴丽娟.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23-125.

[4] 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0.

[5] 王俊琰.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2012(1):41-45.

【责任编辑田懋秀】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and Direc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FengHao,ChangHai

(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ases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Shenyang, the general problems in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t present are discuss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Some improv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Key words: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作者简介:王英宏(1961-),女,辽宁葫芦岛人,辽宁理工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4-12-29

中图分类号:G 64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2-0222-04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