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用教材教”途径管窥

2016-02-01 07:22郁恺
文理导航 2016年2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课程改革教材

郁恺

【摘 要】“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它意味着教材不仅是“范例”, 更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要求教师对教材呈现形式进行“活化处理”。“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它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教材;“用教材教”;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索。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是教学理念的一次转变,从宏观的角度讲,它意味着教学不仅仅是教书本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它意味着教学要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并从中获得生命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营养。“用教材教”的理念为教师松了绑,活化了教材,更让学生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和延伸。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应如何做到“用教材教”呢?笔者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窥得一斑。

1.“用教材教”要求精心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克林伯格指出:“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新课程倡导“对话”,认为“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实施“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以使靜止的知识素材成为学生建构的真正知识。为确保“对话”质量,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还要巧设情境、巧妙引导,激发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兴趣和需要,使之乐于“对话”。同时,文本也不限于狭义的教材,还包括“视听文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语言行为”、“学生的语言操作”、“学生的作业”等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文本;既包括各类“现成的文本”,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文本”。可以说通过“用教材教”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了“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建。

2.“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优化处理”

2.1增补。如笔者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生物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教学时,为了说明细胞的发现过程,增加了下以文本: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在此期间,人们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进行显微观察。可惜,比夏不相信显微镜,认为显微镜下面看到的是光影的假象,他只相信“眼见为实”。因此,比夏与一个伟大的发现擦肩而过。增加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白:对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不能凭主观臆断。此外,结合教材内容,选取一些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可以使静态的教材转化为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教材”。

2.2修改。新教材虽然由学科专家组成员编写,但是它毕竟还处于实验阶段,存在某些问题也就不足为奇。因此,我们在研究教材过程中,在抱着虚心学习态度的同时,还应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去发现教材中的某些不足,为实验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2.3调序。对于重要概念的编排,布鲁纳认为:“如果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让学生掌握,就应当在直观和经验的水平上尽可能早地介绍给学生。”如人教版必修2“基因突变”可以与“诱变育种”整合在一起教学,这样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再如必修1细胞器的学习顺序不妨按“双膜结构单膜结构非膜结构”排列,会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记忆。此外,必修3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过程可调整到反射弧之后学习,可将生态位的概念提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前等等。那么,其他教材内容的教学我们是否也可以做一下这方面的尝试,这也是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应该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如教学“细胞的增殖”一节中的“细胞周期”概念时,在“深度”上拓展分裂间期方面的知识。分裂间期分为三个阶段:①DNA合成前期(G1期),此期为DNA复制作准备,主要进行蛋白质和RNA的合成,细胞较快地生长,体积随着细胞内物质增多而增大;②DNA合成期(S期),此期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使DNA含量增加一倍;③DNA合成后期(G2期),此期DNA合成终止,主要进行蛋白质和RNA的合成,形成微管蛋白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为细胞分裂期作准备。而在“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即“1+1>2”是系统论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可采取讲解《愚人食盐》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有一愚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端上饭菜热情招待他。愚人食后即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连忙往饭菜中加了些盐。愚人再食饭菜便觉味美无比,吃得非常高兴。于是愚人心里嘀咕:“饭菜之所以好吃原来是因为放了盐的缘故。放盐少许即能如此味美,倘若多放岂不是味道更美吗?”按照自己的思路,愚人干脆将一口盐吃进嘴里,立刻弄得自己难受不已,狼狈不堪。同时分析美味的产生与食饭菜、食盐之间的关系。其次是顺理成章地理解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整体功能。

3.“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对教材呈现形式进行“活化处理”

3.1对话呈现 即把教材中那些平铺直叙、缺乏生活性或趣味性的内容编制成师生对话的教学内容来呈现。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对话呈现的方式进行教材呈现。

3.2图片与录像呈现 即把抽象深奥的内容通过图片展示、课件演示等方式呈现出来,达到生动直观、化难为易的目的。如通过制作动态的课件来演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转录与翻译”等生命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能在教材静态图示的基础上,感受复杂的生命过程的动态变化,更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

以上仅是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教材处理的探索,目的是抛砖引玉,相互探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一轮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达到共同提高。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课程改革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例谈“用教材教”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