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存在主义探讨音乐的审美体验

2016-02-03 06:38
北方音乐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审美观存在主义萨特

王 银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基于存在主义探讨音乐的审美体验

王 银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存在主义是盛行于20世纪西方的一种非理性的意识主义思潮,它活跃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中,涉及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本文从存在主义出发,基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探讨音乐的审美体验,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音乐审美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主观意识;音乐审美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使人感到愉悦和放松,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体验。由于个体存在差异,人们的音乐审美也各有不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使得音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20世纪中期在西方国家广泛流传的一种强调主观意识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伟大的人文主义哲学家尼采和基尔克果(被后世尊称为“存在主义之父”)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更是存在主义大师中的佼佼者。让·保罗·萨特把存在主义定义为人道主义的深化,他认为存在主义剥去了人道所谓“阶级性”或“社会性”,也撇开各种社会规范等一切外在的事务,从人的本性和人的主观意识出发,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他强调自我,认为“他人是地狱”。在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而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讲演,指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1]。同时,让·保罗·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人的绝对自由”。在萨特看来,人通过意识对自己的不断否定而展现自己,他认为人就是依托这样一个展现的过程存在着的。他利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把人的意识分为了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反思前”的意识,这是一种虚无、纯粹的意识;第二个等级是“我思”的意识,即对诸物的意向性的意识;第三个等级就是“反思”的意识,即对人自身的反思意识[2] 。

总而言之,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注重人的主观意识和自我存在。

二、基于存在主义探讨音乐的审美体验

(一)存在主义中的人的主观意识与音乐审美体验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对待事物的想法和意识也是不一样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是有区别的,因此,每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也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古典乐,认为古典乐优雅柔和,高贵华丽;有人欣赏流行音乐,认为其朗朗上口,极其富有生活气息;更有甚者,偏爱摇滚音乐,在其强有力的节奏和热烈的气氛中深深陶醉。我们不能简单的判断谁是谁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观意识,都有专属于其个人的音乐审美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尊重人的本性,基于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音乐审美,不能因为个人之间的音乐审美的差异就简单的批判他人的音乐审美,坚持自己的音乐审美观点的同时尊重他人的音乐审美观点。

(二)存在主义中的“排他意识”与音乐审美体验

“排他意识”源于“排他主义”,普兰丁格对排他主义的定义是:

一是对其他的信仰深有体会,并且他们的主张引起过你的注意和反思。反例,如果对于其他信仰不了解,也没有反思,就不是一个排他主义者。二是问心无愧的认为有充足的论据证明一个论证,并且认为大多数理智而诚实的人如果了解之后也会承认这一命题的真理性。即不仅相信命题是对的,并且与之不相容的命题都是错的[3]。简而言之,排它意识是基于个人意识的基础上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

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存在主义则认为个人的主观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是不受社会框架的影响的,是孤立的,是排他的。现代社会上很多人具有很深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认为大众认可的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是他应该欣赏并追求的,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追逐的热捧的往往都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不是自己内心所真正喜欢的,自己喜欢它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大众喜欢。

每个人都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并遵循自己的主观意识,不要害怕独特,不要担心不合群,勇敢的做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这个审美完完全全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审美决定,真正意义上的从音乐中得到快乐与满足。喜欢古典乐的不要因为流行音乐的大行其道而退缩,喜欢摇滚音乐的不要因为世俗的观点而隐藏,喜欢通俗音乐的不要因为大家的嘲讽而放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音乐审美都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其他外在的影响,坚持做自己,坚持自己的音乐审美,音乐是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愉悦和满足的,不是迎合社会和他人的工具,不是心灵与耳朵的负担。

(三)存在主义中“存在先于本质”与音乐审美体验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的价值观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极其重要的主观意识,是人很多意识的基础。人的价值观在其人生经历和知识文化素养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很多人是先有了价值观才有了审美观,有了审美观才有了喜欢和欣赏的对象。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在某件物品真正出现之前,他的本质就已经存在在了人的主观意识中,同理,也就是说人喜欢和欣赏的音乐或者音乐类型是在其音乐审美观形成之后才出现的。个人的音乐审美因其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接触具体的音乐,从而系统的形成个人的音乐审美,与此同时也有了自己喜欢和欣赏的音乐及音乐类型。

(四)存在主义中“人的绝对自由”与音乐审美体验

人的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主义认为人是通过自身主观意识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也就是说人的音乐审美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处于少年时期,精力旺盛,好勇争先,标新立异,喜欢激进的摇滚乐,喜欢处于潮流的流行乐;到了中年时期,变得成熟稳重,乐与守成,不再激进好胜,安于平稳,可能就不再欣赏摇滚乐与流行乐,转而喜欢华丽高贵、优雅柔和的古典乐;老年时期,已知天命,生命中该经历的该尝试的都已经经历了尝试了,生活与时间的阅历在其身上留下来智慧的光芒,音乐对这个年纪的智者来说已经不在存在特定的选择,每一首歌每一部曲他都能从其中听出或青涩或成熟的记忆,都能从中体会到独特的味道。人的意识在不断变化发展,人的音乐审美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不要害怕变化,更不要抗拒变化,用勇于接受变化。

三、结语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用自我的主观意识营造了整个世界。我思故我在,存在主义的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文化艺术审美的方方面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做独特的自己显得尤为的重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尤为的重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尤为的重要。

[1]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方丽华.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3).

[3]谢一玭.多元主义与排他主义的相悖与相容[J].学理论,2013(17).

王银(1990—),男,甘肃人,硕士,研究方向: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审美观存在主义萨特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