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微”课堂互动模式在中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

2016-02-17 04:47石大可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4期

石大可



“五微”课堂互动模式在中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

石大可

摘 要:本文将“五微”课堂互动模式应用于Photoshop教学中,通过对PS软件熟练掌握、模仿创作能力、借鉴创新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掌握图像编辑软件的操作方法,独立设计出企业所需的平面产品。

关键词:微资源; 微群组; 微任务; 模仿创作;借鉴创新

Adobe Photoshop简称PS,是由Adobe Systems开发和发行的图像处理软件,主要处理以像素所构成的数字图像。平面设计是Photoshop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中职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PS熟练处理图像,并且能够按照企业需求设计制作出平面海报作品。

可是中职生在课堂中不爱看教材,爱玩游戏。长期以来,我院中专部的PS平面设计教学只注重工具的使用方法,忽视了学生基础较弱,对理论学习很吃力的特点,忽视了在软件应用时设计构思的体现,学生仅是机械地会用软件,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适应企业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院开展了“五微课堂互动”教学模式,通过“五微课堂”让学生把掌握的艺术知识融入PS课中,并真正在课堂中动起来。

一、我院的“五微”课堂互动模式

对于有效教学,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美国学者鲍里奇教授指出[1],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5个特征。

(1)清晰的教学思路。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3)任务导向明确。

(4)学生的投入。

(5)成功率高。

我院的“五微”课堂:

1.微教具:教师动手制作教具,如微型汽车电路模型,每个教具解决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再现。

2.微资源:教师针对课程重难点制作的微课资料,PPT课件、导学案等资源,针对理论知识制作的交互式练习题,资源容量小,便于学生存储记忆、移动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3.微群组:利用学生熟悉的QQ 群组功能服务于教学,为学生提供网络和交互式学习环境。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加入进班级学习群,在每次课中轮流当组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便于交流互动、共享资源、解惑答疑。

4.微任务:把教学任务分解为一个个阶梯层次的小任务,让学生不害怕操作,一步一步能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跳一跳摘苹果的教学效果。

5.微考核:平时成绩60%+期末作品成绩40%。平时以群组合作方式完成作品,理论知识通过个人完成5分钟交互式答题计分,期末根据个人独立完成的一幅平面广告作品的方式计成绩。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能力,让学生不害怕考试,平时成绩的提高,让学生期末的成绩自然提高。

通过“五微”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让教学有效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五微”课堂在PS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五微”课堂互动模式有侧重点的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对PS工具熟练掌握、模仿创作能力、借鉴创新能力三个阶段的培养,取得了好的效果。

1.工具熟练阶段微资源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PS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微教具、微资源”的准备,引导教师从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中,改变教师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和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与老师的“帮”协调互补,让学习过程规范而有实效。

由于PS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把PS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动画短片作为微教具。如图层蒙版原理、通道原理,用小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在微资源准备方面,教师组在课前准备课堂所需的图片素材、平面宣传海报等资料,为学生提供资源网站如昵图网、花瓣网、千图网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利用Wondershare QuizCreater软件制作交互式试题(10道小题一组),检测每次课学生需要理解的理论知识点。学生轻松查看自己是否顺利过关,哪道题做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课后主动下载需要的资源,提高对本次课用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中职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有的学习目标不能完成。如果目标定得过低,有的学生对知识存在吃不饱问题。针对每次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组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资源。黎加厚教授将微课定义为[2]: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完后,知识不能重现,有的学生容易忘记。把较为复杂的工具“钢笔”工具的使用技巧、“通道”的应用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便于学生提高技能。并且我们把微课制作为MP4格式,上传到百度云端,方便学生下载。设计造型能力的训练任务。

(1)利用选区模式的运用做出很多优美的造型。

(2)强化钢笔工具运用,吃透原理,每天坚持用钢笔抠图临摹2个图形。

(3)强化点、线、面的组合,转换成具体图形元素。

有了微教具、微资源,学生课堂中上网不再漫无目的,课后用智能手机随时观看需要的内容、上传作品。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有效地解决了在知识上“跟不上、吃不饱”等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2.模仿创作能力阶段微群组、微任务、微考核的应用

“五微课堂”互动模式下的PS课堂中的基本程序:课前将学生分成微群组,加入到班级学习QQ群;制订实施计划,一般以2课时为安排。课堂上案例分析、将任务分解为微任务、进行任务尝试、解惑、改进、评价;课后拓展提高训练。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3]。

教师活动:提出案例―互动讨论方案―演示讲解知识点―检查评价

学生活动:尝试发现―探究方法(借助微资源)―做中求异―体验成功―评价小结

当学生已掌握PS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模仿创作能力。使学生的眼睛养成一种主动的、独特的视角习惯。观摩好的作品,是提高“眼力”的好途径。例如让学生欣赏劳力士官方网站,以制作教师提供的劳力士网站为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模仿制作出网站。教师让学生利用群组讨论对于案例制作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把网站制作(8课时)这个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微任务。

(1)网站制作的标准尺寸,强化尺寸精准性,培养学生用参考辅助组线的习惯。

(2)网站的整体背景色,体会色彩所表达的信息。

(3)网站的Logo,手表等素材。

(4)文字的字体、色彩以及形态和表现形式,体会文字与网页设计的主题和整体风格相匹配。

(5)绘制出灯光、网站导航条等资源。当学习任务明确后,学习微群组立刻行动起来,小组长让小组成员分别搜索能找到的资源(如教师提供的素材)要用的字体等资源放在微群组中共享,然后一步一步完成微任务。遇到困难时向教师、群组成员寻求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动了起来,通过课堂、课后的合作讨论最终都按时完成了任务。这种模仿操作不是简单地拷贝,而是对所学工具的应用,并且在教师指导下体会作品的创意在哪,网页具备的新颖性和可读性,如何获得最大的视觉传达功能。不断强化学生模仿美的作品,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对软件熟练应用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作品成绩,笔者采用的微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60%+期末作品成绩(理论知识点)40%。注重平时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小组作品质量,其中 100~90分为优,89~75 分为良,74~60 分为中,59 分以下为差。学期结束时,由学生小组互评,算出平均分。由于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得学生对平时作业,群内比一比的参加热情得到提高。平时成绩的提高,自然使期末个人作品的质量也随着有了显著的提高。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参加校级以上的比赛,名次作为本课程的加分,最高加5分。鼓励学生上网参加“猪八戒网站”的任务投标活动,虽然中标不容易,但是学生参与企业需求设计制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过程。

3.借鉴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与迸发是现代设计的创新之源。培养学生多方面吸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及时了解设计艺术的时代特征和脉搏,提高设计思维能力,加强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观察能力,通过借鉴美而达到创新的能力。

智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大师吉尔福特说:“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没有发散思维,人的思路就狭窄,创造就会枯竭。”[4]课堂中经常穿插发散思维训练的微任务,如由矿泉水所想到的,让学生写出10种物体,再由这10种物体继续发散,每种想出2种物体。让学生选3种所想的绘出来,配上适当的色彩。一个主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经常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经常训练学生逆向思维、排列组合能力、从新的角度看事物,激发创造性思维。

将教学带入社会课堂,带领学生欣赏商业街的海报、参观影楼,贯穿企业实践,深入了解PS在其中的应用。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企业任务单,如在夏季为当地啤酒企业设计宣传海报。引导学生按群组调查目标市场的基本情况,汇总调查结果,明确平面广告目的。分析海报的主题是什么,企业的产品广告定位是什么,准备需要的产品资料。引导学生多看青岛啤酒、蓝带啤酒等品牌啤酒的海报宣传,是如何运用的色彩,把美学原理运用到PS设计中。把一个海报任务分解成几个递进式的微任务,让学生把感觉最困难的说出来探讨解决,不再有畏难情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借鉴好的作品加上自己的想法,找到一个最佳创意方法。

三、结束语

在中职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中应用“五微”课堂互动模式,不仅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中动了起来,微教具、微资源的制作也锻炼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大量临摹美的作品来欣赏美、借鉴美,通过完成企业的任务单,把设计的作品应用于生活,使学生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EB/OL].2013-05-02 http://www.zhixing123.cn/lunwen/34059.html.

[3] 王珏辉.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一实验视角[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88-89.

[4] 乔伊•保罗•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信息

石大可,本科,副教授。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441021

*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五微”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