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和《祝福》的比较分析

2016-02-19 17:26刘玉萍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说书人祥林嫂鲁迅

刘玉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014年第6版对“珍爱生命”专题部分做了调整和删改,其中删去了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增加了师陀的《说书人》一文,用来诠释生命的“陨落与升华”。巧合的是,它与本书中“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鲁迅的《祝福》有诸多可比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小说,强化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要想比较这两篇文章,笔者认为前提是精讲其中的一篇,当然也可以两篇都讲授。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扫清文体障碍,把两篇文章放到一个平台上来。也就是说,即使不精讲《说书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判定它的文体,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两篇小说的各个要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的诸多要素来比较这两篇文章,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比较方向是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形象塑造、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等。通过比较,学生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学生最容易看到的,也最直观的是小说的结构。《说书人》和《祝福》这两篇文章结构相似,都选择了主要人物的三个人生阶段来写。但是,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祝福》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直接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结局,突出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设置了巨大的悬念,同时也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说书人》比较散文化,作者从第一次的相遇娓娓道来,截取了主人公富有代表性的人生片段,直到人物被埋葬,从而把读者引入那个时代,感受生命的陨落和不灭的精神。

这两篇文章塑造的都是社会底层人物,他们都有悲惨的遭遇,都被社会忽视,甚至歧视。但是,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两人遭受的伤害也不同。如说书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更多的是伤在身体上,而祥林嫂所受的教育决定了她更多的是伤在精神上。因此,小说反映出的创作目的也有所差异:师陀以此表明乱象社会中文化人生存不易,而鲁迅则告诉我们礼教枷锁下劳动妇女活命不易。

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来看,两篇小说都很注重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鲁迅和师陀都描写了主人公的脸部,因为脸部可以体现人物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相比之下,鲁迅更侧重于描写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而师陀更侧重于描写人物生活境遇的改变。

从叙述视角方面来看,两篇小说都选用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旁观者“我”作为线索人物,串起了主要人物的人生。《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憎恶鲁四老爷这类封建遗老,同情祥林嫂,当祥林嫂问有无地狱时,“我”经过斟酌要不添“末路人的痛苦”,进而回忆出祥林嫂的一生;而《说书人》中的“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被说书人“迷住了”,对说书人抱有同情,关心说书人的生存,为他送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如果《祝福》中的“我”参与到故事中,是作者要表现和批判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表形象,那么《说书人》中的“我”则是作为主要人物的评价者和旁观者而存在的,基本不参与人物的生活,串线的作用十分明显。

小说主题是指通过小说体现出来的某种人皆有之的人生经验,“在小说中,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含有某种对人性价值和人类行为价值的议论”。不同的小说,作者想表达的人生态度和评价自然有所不同,但是这两篇小说的主题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批评了新旧交替时期特定社会中人与人的冷漠,尤其让人寒心的是底层人对底层人的漠不关心,甚至迫害。相对于《说书人》对此种现象的批评,鲁迅的《祝福》则更加深刻地批判了这种冷漠产生的原因,即封建思想的濡染熏陶,尤其是族权、夫权、神权对人的束缚和紧逼,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

在整合比较《说书人》和《祝福》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当堂讨论,自由发挥,又可以给出比较角度,布置作文,让学生思考后分享交流所得。无论使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以每位学生的参与为标准,让每位学生发挥主动性,在比较中有所得、有所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说书人祥林嫂鲁迅
说书人
孔乙己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阿迅一族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
我们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