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2016-02-28 02:28隋博文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综述

隋博文

(1.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钦州 535099;2.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



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隋博文1,2

(1.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钦州535099;2.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实现机制、约束机制及风险分析等三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分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指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综述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是企业与农户共同适应、共同激发、共同合作、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协同主体双方的激励性、互补性、组织性、互动性等驱动因素导致的行为调适(彭建仿,2011)[1]。21世纪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只有农产品供应链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与国外相比,我国学术界对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及其机制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为了全面描述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的进展情况,本文拟在系统梳理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一、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现状

1.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实现机制:信任、信息共享和协同方式。信任(机制)研究方面: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不够完善,且信任度不高,而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就必须建立信任机制(殷继勇,2012)[2]。无论是供应商、超市、物流配送、运输、信息、仓储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从建立农产品信任机制着手,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欺骗的成本,增强合作的获益性,从根本上消除企业通过欺骗而得益的可能性,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叶军等,2015)[3]。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能够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效果(周杰,2011)[4]。有学者还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任进行博弈分析,发现在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时,会出现帕累托次优的博弈结果,而在长期合作中,可实现帕累托改进,在建立惩罚机制的博弈中,结果会趋于最优(汤晓丹,2010)[5]。关于信任机制的维护,有学者提出,建立适当的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进入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规范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对农产品供应链信任机制进行建设和维护(陆杉,2012)[6]。

信息共享研究方面:有学者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等7个指标因素对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张蓓等,2014)[7]。信息共享涉及的技术支撑主要有电子商务技术、RFID(射频技术)以及PHP(超文本预处理)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建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共享方案,从而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跟踪和追溯(颜波等,2012)[8]。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主要模式有:点对点模式、信息集中模式及综合模式等(黄蕙,2013)[9]。至于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有学者提出,可以采用农村合作组织或农产品行业协会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代理的形式,为农户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增值(邓俊淼,2009)[10]。

协同方式研究方面: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亦分为三个层级,即战略层协同、战术层协同及操作层协同,其中战略层协同主要包括文化认同、目标统一、协同决策、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等内容;战术层协同涉及上下游节点间的需求预测协同、生产计划协同、物流协同、库存协同和销售与服务协同等;操作层协同主要有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存储与发布、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标准化工作、协同平台构建和契约的签订等工作(许金立、张明玉,2011)[11]。就战略协同而言,战略协同模式的起点为组织建立、合作形成和利益协同,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协同体系包括战略协同的目标、阶段、内容及特征等(许金立,2012)[12]。

2.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约束机制:激励约束与利益分配。激励约束研究方面:关于激励(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类探讨,主要有期权激励(郑田甜,2009)[13]、市场激励(欧阳小迅,2011)[14]、责任激励(陈婷,2012)[15]、信息激励(冷志杰等,2012)[16]、投资激励(浦徐进、范旺达,2015)[17]等;并建构了相关理论模型,如安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责任激励理论模型(陈婷,2012)[15]、农超对接供应链激励机制模型(李新剑,2013)[18]等;还有学者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方法对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框架设计(林略等,2011)[19]、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下的激励机制(王珏,2013)[20]进行了分类探讨。而关于约束研究,主要涉及流通损耗约束(陈军,2009)[21]、资源约束(谭砚文,2011)[22]、时间约束(吴忠和等,2014)[23]、库存能力约束(孙玉玲等,2012)[24]以及生命周期约束(孙志娟,2013)[25]等。

利益分配研究方面:利益是农产品供应链之间合作的根本,农户和链上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龚梦、祁春节,2012)[26]。理论模型的(形式)设计主要有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模型(仇莉、阎维杰,2011)[27]、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模型(梁鹏,李江,2013)[28]等。关于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对策,有学者建议: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制度建设和法规配套、加强对链上企业(含农户)培训、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培育、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等(刘瑾,2014)[29]。

3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风险分析:风险类型、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及风险预警。风险类型研究方面:农产品供应链特有的复杂属性,使得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刘乔等,2011)[30],主要有质量风险、需求风险、供应风险、生产风险、物流风险、合作风险、信息风险、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李娟,2012)[31]。

风险评估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的探讨。农产品供应链协同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模糊评价法(高艳等,2012)[32]、CVaR风险价值法(颜波等,2013)[33]等。关于评估指标则有:信息风险、信用风险、物流风险、自然因素、政府影响、农产品生产者和原材料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经销商(岑国姬,2013)[34]。

风险防范研究方面: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风险防范主要从农产品供应链内部运作风险防范、农产品供应链合作风险防范、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风险的防范、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风险防范等方面入手(刘雪梅、李照男,2011)[35],尤其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中的合作信任风险防范(王静,2011)[36]。

风险预警研究方面:有学者提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五大组成模块为风险预警制度体系、各系统间协调机制、信息收集—传递—共享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处理机制(王振,2011)[37]。另外,构建农产品风险预警机制的策略为:建立集政府、行业、企业于一体的协同预警组织系统,提高链上成员协同风险预警的洞察力及配套技能,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运行)的责任追究制、反馈机制等(潘经强,2013)[38]。

二、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国内对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的溯源性、系统性、技术性、国际性等。

1.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实现机制的分析缺乏溯源性。国内学者倾向于信任、信息共享和协同方式等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实现机制的“三个维度”分析,但普遍缺乏对实现机制的另一个维度即机会识别的研究,使得整个分析缺乏溯源性,而协同机会的识别是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前提。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会的识别就是农产品供应链链上企业寻求与之功能或要素互补的企业,促成整体优势并实现成本最小。

2.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从协同学的角度看,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应是实现机制、约束机制及风险分析“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纵观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协同机制的某一项内容或某一个方面的研究,缺乏对协同机制的系统总结和整体把握。部分文献甚至局限在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方式、途径、策略的泛泛而谈上,缺乏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及验证。

3.将信息技术融入供应链协同的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国内学者已认识到电子商务、物联网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是趋势、也是可行的,但研究集中于信息共享机制的实现。事实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特别是协同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甚至颠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模式。除了信息共享,信任、利益分配、风险识别及预警等均可利用信息技术使其高效、安全地实现目标。

4.跨境(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文献非常少。文献检索发现,跨境(国)农产品流通的文献多见于从国际贸易的视角进行阐释,涉及农产品标准化、贸易规则的谈判、流通企业的信息化等方面,而从协同管理的角度去探讨面向某一国家或地区(如东盟)的我国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文献非常少,近乎空白,这与我国的农业大国地位和农产品走出去战略不相符,跨境农产品流通缺乏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三、 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1.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会的识别。协同机会的识别即为从市场价值和成本的角度出发,企业(一般为核心企业)在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寻求其与哪些企业能够产生协同,从而构成农产品供应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前提,机会识别具有开创和先导性质,换句话说,若要建构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实现机制,必须首先解决协同机会的识别问题。

2.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更加系统。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涵盖三个大类(实现机制、约束机制、风险分析)、十个小类(机会识别、信任、信息共享、协同方式,激励约束、利益分配,风险类型、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及风险预警)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分割又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在未来的协同研究中,它们之间关系如何传递融合(包括理论模型的建立、实践的检验、政策的配套)、一些具有交叉性的指标体系的完善(如识别、约束、风险等指标体系)等,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之一。

3.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协同中广泛应用。随着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构建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同时,信息技术也是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类各级供应链传统模式革新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能在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中广泛应用,既可以有效化解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普遍的“老”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其技术特性、互联网思维高效、安全地实现协同机会(风险)识别、协同机制系统建构等新的突破。

4.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研究成为新方向。供应链全球化、农产品“零关税”以及电子商务的(跨境)兴起为我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契机和可能,因此,做好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国内(外)协同是一个迫切的现实课题。当然,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甚至不同时节的农产品实现跨境流通,所需要的协同条件、技术、模式、保障等亦不尽相同。因此,对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进行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将是未来农产品流通研究的新方向、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彭建仿. 供应链环境下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协同机理研究—基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的理论分析[J]. 财贸经济,2011(3):89-95.

[2]殷继勇. 基于系统协同的农产品供应链研究[J]. 物流技术,2012(19):163-165.

[3]叶军,等. 质量安全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分析[J]. 中国经贸导刊,2015(2):7-8.

[4]周杰. 基于信任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研究[J]. 企业活力,2011(5):48-52.

[5]汤晓丹. 基于博弈分析的农产品供应链信任机制及其建立研究[J]. 物流科技,2010(9):103-105.

[6]陆杉. 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12(7):172-173.

[7]张蓓,等. 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意愿实证分析—基于广东省214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调查数据[J]. 中国农村经济,2014(1):62-75.

[8]颜波,等. 基于RFID的农产品物联网供应链信息共享[J]. 科技管理研究,2012(7):109-112.

[9]黄蕙.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研究—以江西省农产品供应链为例[J]. 企业导报,2013(1):196-197.

[10]邓俊淼. 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增值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农户信息共享视角的探讨[J]. 农村经济,2009(5):42-45.

[11]许金立,张明玉.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 管理现代化,2011(2):44-46.

[12]许金立. 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3]郑田甜. 基于期权的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欧阳小迅.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分析—基于市场激励和国家有限干预框架下的思考[J]. 华东经济管理,2011(2):133-136.

[15]陈婷. 质量可追溯制度下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的责任激励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冷志杰,等. 寒地反季节果蔬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应用[J]. 物流技术,2012(19):161-163.

[17]浦徐进,范旺达. 投资激励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结构优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52-157.

[18]李新剑. 基于激励机制模型的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59-161.

[19]林略,等. 时间约束下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协调[J]. 中国管理科学,2011(3):55-62.

[20]王珏.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产品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1]陈军. 考虑流通损耗控制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订货策略及供需协调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2]谭砚文. 资源约束、贸易失衡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J]. 广东社会科学,2011(6):66-74.

[23]吴忠和,等. 时间约束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应急协调契约[J]. 系统管理学报,2014(1):49-56.

[24]孙玉玲,等. 库存能力约束下损失规避型零售商的鲜活农产品订货决策[C]. 湛江: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2012.

[25]孙志娟. 生命周期约束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 商业时代,2013(23):42-44.

[26]龚梦,祁春节.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约因素及突破点—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视角[J]. 中国流通经济,2012(11):43-48.

[27]仇莉,阎维杰. 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及利益分配研究[J]. 企业经济,2011(10):114-116.

[28]梁鹏,李江. 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 商业研究,2013(8):191-195.

[29]刘瑾. 新时代形势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利益分配体系与风险应对分析[J]. 物流技术,2014(23):380-384.

[30]刘乔,等.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1(9):32-35.

[31]李娟.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2]高艳,等. 关键成员发展循环经济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基于集成农产品供应链[J]. 农机化研究,2012(4):34-37.

[33]颜波,等. 基于CVaR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与控制[J]. 软科学,2013(10):111-115.

[34]岑国姬.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与应对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5]刘雪梅,李照男.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研究[J]. 农业经济,2011(1):47-48.

[36]王静. 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供应链信用风险特征及其防范[J]. 经济问题,2011(2):86-90.

[37]王振.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风险预警设计[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8]潘经强. 河南农产品供应链协同风险的预警及防范[J]. 物流技术,2013(5):419-421.

[责任编辑谭金蓉]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24(2016)02-0030-04

作者简介:隋博文(1982—),男,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港航物流与贸易。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西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化研究”(15FJY011)。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欢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综述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物联网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的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