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派留学抵御防范宗教渗透对策研究

2016-02-28 03:10蒋兴礼
学术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留学生大学生教育

蒋兴礼

中国公派留学抵御防范宗教渗透对策研究

蒋兴礼

社会转型期我们面临维护国家权威和应对社会价值、意识分化挑战的双重任务,“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公派留学成为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其抵御防范宗教渗透工作不容忽视。当前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有盲区,要实现有效目标,就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教育铸魂为根本、强化组织为保障、优化管理为手段,用系统思维与“社会化处理”方式构建起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体系。

公派留学;宗教渗透;抵御防范;对策研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一方面要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以维护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又必须以灵活的方式回应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分化的冲击。为了平衡二者之间的张力,必须通过不同渠道制定应对策略。高校是社会思想价值的形成与集中之地,抵御和防范宗教向高校师生渗透,作为一项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抵御和防范工作,还存在着盲区和薄弱环节。一些大学生信教已是现实,据国内不同机构的调查统计,大学生信教的比例,最高的达44%,最低的达3.5%;非信教学生以后是否信教,12.6%人选择“以后会信仰”[1]。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调查统计,信教比例高达79.6%[2]。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信仰国家之间的对话合作会变得更加密切,教育合作交流的程度会更加提高。2013 年10月,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出国留学十六字方针[3],中国出国留学的数量和类型也随之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用好国内国外教育市场,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党和国家服务。宗教渗透是指以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祖国统一为目的的反动政治活动和宣传,以控制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为目的的活动和宣传,以及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而不是指宗教方面的友好往来[4](P194-195)。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开展与世界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的正常交往,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又要注意抵制和防范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政治文化渗透,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公派留学生在海外这个特殊时期,如何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不容回避的重要工作。新形势下,公派留学生海外抵御防范宗教渗透成为新常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必要就中国高校公派留学如何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作些探讨。

一、公派留学抵御防范宗教渗透已成新课题

公派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公派,主要类型有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五种,留学期限短的三个月,长的三四年。二是高校公派(或自费公派),主要是各高校同国外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互派留学生和教师。留学时间上,1-3年不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公派留学生。1978 年6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5]中国大规模公派留学人员的序幕拉开,1985年,中国取消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出国热”迅速升温。2000年出国留学人数快速增长,2007年起,出国留学人数迅猛增长,2007-2011年,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增长超过20%,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据统计,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45.9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3.68万人,占总数的8%。1978-2014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51.84万人,其中公派留学约占10%[6]。

在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和高校,公派留学成为出国留学的主体。广西的大部分高校同东南亚国家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学生,不少高校的相关专业是整班学生全部到国外高校学习1-2年。据统计,广西近5年出国留学人员达14318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818人,高校校际交流派出10000多人,这两项占总数的75.6%,自费出国留学3500人,占24.4%[7]。广西民族大学同17个国家、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1993年起率先在全国首创“3+ 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在国内学习3年,国外学习1年)。近10年来,以“3+1”“2+2”“1+3”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派出的学生达2500名左右,有23个专业的学生整班全部到国外高校留学1-2年,公派留学达90%以上。云南民族大学先后同10多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其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到语言对象国留学一年。

目前,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速趋缓,但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8]。

笔者2015年5月对出国留学过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专题抽样调查,至少发现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公派留学生被宗教传播渗透的途径多。主要有六种渠道和方式:一是课堂教学途经,留学所在学校开设有宗教课程,而且授课老师在教学中灌输宗教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二是国外同学的传播,中国留学生同国外学生朝夕相处,学习对方的语言与文化,在日常交流中谈论宗教话题是很普遍且很平常的。三是广泛的媒体传播渠道,图书资料、文学作品、影视、音乐、网络、宗教活动等无处不存在着宗教的传播与渗透,留学生在阅读作品、欣赏艺术、娱乐活动中悄无声息地接受着宗教信息传输。四是宗教场所的传播与渗透,国外宗教场所比较普及,遍布各居民区,不少的名胜古迹往往就是宗教圣地,留学生外出参观、旅游、日常交往,都会接触到宗教信息。五是当地民众与房东传播,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大多没有学校提供的学生公寓,而是分居在当地的居民区内,与当地民众共同生活相处,这也是重要的宗教传播渠道。六是宗教徒的传播与渗透,宗教人士出于对弘扬宗教与扩大信徒的目的,留学生被直接劝入宗教已是常见的行为。

其次,公派留学生被宗教传播渗透氛围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浓郁的宗教氛围会使身处其中的人很容易受到感染。从调查统计看,被调查者认为所留学的学校信仰宗教的人“很多”和“一般”的超过70%,认为宗教氛围“很浓郁”和“一般”的超过80%。相比于国内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大环境而言,留学所在学校的宗教氛围给人的冲击是巨大的。

最后,公派留学生被宗教传播渗透人数较多。广泛的宗教传播渗透途径和浓郁的宗教氛围,使得一些原本对宗教认识模糊不清者加入了宗教组织,个别原本是中共党员的学生也加入了宗教。从调查结果看,留学期间因宗教传播渗透而加入宗教组织的留学生超过10%。南疆某所大学,一名刚从东南亚某国留学一年归来的学生党员,来到学院党组织办公地,正式向党组织提出退党,并要加入宗教组织。典型案例虽只是个别,但足以说明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二、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有盲区

当前中国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存在“三个盲区”,致使相应领域缺乏工作依据。

(一)研究的盲区

对大学校园以至国内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研究有较显著的成果。经2015年7月20日对中国知网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标准检索,以“大学生宗教”为主题,共有符合条件的文献499篇,总库中收录的最早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文献在1988年。从2000年开始,每年均有研究大学生宗教问题的文献面世,从发文多寡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6年共有28篇文献,每年1~10篇不等;2007-2010年每年发表文献20~60篇不等,共131篇文献;2011年以来,每年发表文献70~100篇不等,共339篇。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的内容主要在八个方面,即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与宗教信仰引导,高校宗教渗透的原因、特色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原因及教育,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与信教活动及其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与死亡态度的关系,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和谐校园构建,宗教文化与信仰教育,大学生信仰危机与对策[9]。纵观现有文献,对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研究很少。

(二)文本的盲区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中国从上到下,制定了相关的文件。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2007 年1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2007〕16号文件)提出,要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开展渗透活动,要求学生应有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宗教观。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的意见》(即中办发〔2011〕18号文件),对阻断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校园传教渠道提出了具体措施,强调对有关渗透和传教问题要依法进行处理,同时提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打牢抵御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基础。各高校各地方根据中央文件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规定等,对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这些文件对国内高校如何抵御防范宗教渗透提供了法律依据、政策导向、原则方法,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宗教工作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上述文件没能对大批的公派留学生在海外如何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提出应对意见与原则方法,使得这一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的手段。

(三)监管的盲区

国内高校对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形成了较强大的政策依据、组织保障和有效的方式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但大学生出国留学后,学习生活都在海外,国外意识形态环境的复杂性、不可控性,以及宗教场所的便利化与宗教活动的普遍性,使大学生抵御与防范宗教渗透成为我国留学生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盲区,相反成为了宗教向中国留学生传播与渗透的“有利时机”。因而对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难以掌控和监管,没有现成的经验与做法可借鉴,缺乏实践依据。

三、构建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体系

宗教渗透具有“渗透活动生活化、意图隐伪化、组织严密化、方式多样化、活动国际化和后果严重化”[10]

的特点,宗教渗透的特点、途径等决定了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艰巨性,因此,要以系统思维和“社会化处理”[11]方式,从根基上构筑起抵御与防范宗教渗透的体系。

(一)更新观念

正确的观念是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基础,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决策、计划和实践,从而使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树立起育人无界、主动作为、可以有为的观念。

我们突出信仰建设,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高校守土有责,但不应该仅限于此。人是社会的,魂是灵活的。当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守土有责就显得鞭长莫及了。因而我们应转变观念,从守土到铸魂,从囿于一寓到育人无界。也就是人到哪思想工作做到哪,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无边界。

我们突出信仰建设,是要强化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共识,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注重友好对话与磋商,注重交流合作机制形成,我们可以按照“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12]的周边外交政策,通过积极主动的同国外合作交流学校平等对话,达成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相关共识与协议,使抵御与防范的效益最大化,问题最小化。

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面临的困难多、难度大,我们要树立有为的观念,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有理有节用心开展好抵御和防范工作。

(二)教育铸魂

观念为先导,铸魂为根本。魂,即灵魂,是指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诸如思想、精神、感情等,也可以是一种品质,它对事物的主流方向起决定性影响。魂,可以是活跃的,也可以是僵化的。对于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而言,这个“魂”,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铸魂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发挥政治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民族院校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题教学,讲清宗教的产生、本质、现状和发展趋势,讲清我们党宗教信仰自由与大学生不能信教的原因,讲清宗教渗透的实质、目的及危害,讲清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政策依据和要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宗教的科学认识,清除对宗教的模糊感和神秘感,使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地对待信仰问题与宗教问题,增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自觉性。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在当今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中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中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下[13],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复杂,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国主流价值观念。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教育的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格局和强大合力。

二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强化作用。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的形成期和巩固期,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变化的特点,大学生的价值观及信仰教育,应像“补钙”一样要经常进行,而不是一蹴而就。要结合形势政策课、党团课、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针对宗教渗透问题和有关法规文件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

三要发挥专业理论课的辅助作用。“跨文化交际学”是应对跨文化国际交流和人际交往需要而兴起的一门学科,目前已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可将它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或进行相关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信仰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差异,了解不同社会结构产生的角色关系差异,了解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交际方式、文化符号差异,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大学生在国内国外的跨文化交际中,从容应对,既不失政治本色,又理性开展文化交流。

四要分类对待。对于对宗教问题认识模糊的同学,帮助和引导他们划清无神论和有神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界限,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宗教渗透的本质,提高对宗教渗透政治阴谋的警惕性,增强政治敏感度,成为政治合格的学生。对于信教的同学,也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可增设宗教文化类选修课程,举办有关讲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更理性的对待宗教;要让信教学生明确国家对宗教的相关规定,分清什么是正当宗教活动和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动,自觉遵守“三个严禁”,即严禁在高校传教和发展教徒,严禁在高校成立有宗教性质的团体或组织,严禁在高校设立相关宗教活动场所和进行相关宗教活动,从而达到抵御和防范的目的。对于误入歧途、被邪教蛊惑的学生,我们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使他们明辨是非;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教育,使之分清什么是正常的宗教信仰,什么是封建迷信,从而认清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的真面目。对于能幡然醒悟、改过自新者,可以既往不咎;对于经教育仍然顽固不改者,则要进行严肃的处理。以严肃纪律达到教育广大学生的目的。

(三)强化组织保障

要抵御和防范公派留学中常常发生的宗教传播渗透,还必须强化组织保障。公派留学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要遵循“内外有别,内不松懈,外不公开,运转有序”的指导思想,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需要建立两大组织系统:一是领导组织机构。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统一开展抵御和防范工作,成立校级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国际交流处等相关部门同志为小组成员,纳入学校正常领导组织体系,领导、协调、推进工作开展;同时成立相关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职责,维护日常工作运转。二是管理组织机构。留学生分散在各校,分居各地,“学生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学生”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在每个留学点建立了留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留学生班、留学生小组)等组织机构,并通过网络、通讯等工作,与国内领导小组保持无边界畅通,使整个留学工作、各个留学点都直接在领导小组的全程领导组织之下。

(四)优化管理手段

要抵御和防范公派留学中常常发生的宗教传播渗透,还必须优化管理手段。突出管理和服务职能,对政治行为做“社会化处理”既是观念问题,也是方式问题,要把抵御和防范工作同对留学生的教学、生活、工作等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渗透在对留学生的各项服务之中,不孤立、不张扬、暖人心,使抵御和防范渗透工作隐形化。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点:

一是提前介入。在各专业学生派出之前,同国外合作学校签订联合培养、互认学分等协议时,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对我方留学生做到不开设宗教课程(研究宗教者除外)、不讲授宗教内容、不组织参加宗教活动等。同时,国外高校派学生到我方就学时,也不开设意识形态类的课程、不主动讲授政治类内容、不组织参加政治类的学习活动等。做到平等对待、相互包容,尽最大限度地阻断宗教传播渗透的渠道。

二是行前教育。把出国前的教育,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在外派专业学位留学生、汉语教师志愿者、出国进修人员、出国访问学者出国留学之前,集中进行专题会,以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强调出国的使命与任务,做优秀文化传播者和友谊使者,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明确要求留学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对于由国家或高校资助的留学人员,规定出国期间如果加入宗教组织则中止资助,对问题严重者遣送回国。

三是期中管理。在学校留学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国外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留学班、留学小组)等,负责留学生的一切学习生活事务和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三有”,第一,有制度。制定《留学国外管理工作手册》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国外学生管理机制。第二,有人管。请优秀学生党员协助学校管理出国学生;请外派教师协助管理出国学生;请学生家长参与出国学生的管理。第三,有活动。公派学生留学期间,学校派出教师不定期到国外相关高校进行考察访问,对留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定期组织党员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定期撰写思想汇报、年度总结等材料;定期向国内汇报在国外的学习生活情况;定期开展“网上送学”活动,通过网页、QQ群、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把国内、学校的重大新闻、资讯等资料信息传递给学生,分享留学心得体会,开展答疑解惑等。

四是回国总结。学生回国后,组织骨干管理人员进行情况沟通,进一步了解掌握留学生在国外期间的基本情况,注意发现了解宗教的渗透情况。召开出国留学人员座谈会,或班级总结会,谈收获、谈体会、谈认识、谈情况。注意清除一些模糊思想,回归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

[1]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3,(1).

[2]黄军利.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3]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22/c10-24-23279205.html,2013-10-22.

[4]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5]孟禛.与改革开放同步出国留学30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6-26.

[6]教育部.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5.98万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05/c_111-4534837.htm,2015-03-08.

[7]张莺.广西:近5年出国留学人员达到14318人[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5-06/27/ c_1115741300.htm,2015-06-27.

[8]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EB/OL].http://www.eol.cn/ html/lx/2014baogao/content.html#01,2015-12-12.

[9]庄海玲,吕红.我国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现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6).

[10]吴笑韬.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浅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

[11]朱光磊,于丹.论对政治行为的“社会化处理”[J].天津社会科学,2015,(1).

[12]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11/29/c_11-13457723.htm,2014-11-19.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2013-12-23.

[责任编辑:邵川桂]

蒋兴礼,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6

G648.9;D635

A

1004-4434(2016)01-0172-05

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转型期民族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研究”(14GXS002)

猜你喜欢
留学生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