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防范

2016-02-28 21:13章毅
现代金融 2016年1期
关键词:个人消费贷后消费信贷

□章毅



浅议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防范

□章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对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要求更高,加上目前社会信用度、个人征信系统以及银行内控机制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风险防范任务必将更为艰巨。本文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现状分析入手,着力探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个人消费贷款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金融资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个人信用消费也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由于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基础建设和风险防范机制还较薄弱,加上其业务本身又具备金额大、零售性强、流动性差及期限长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给各家银行业务经营带来了诸多风险隐患。其主要原因有:

(一)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

一方面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还很不透明,另一方面尚未建立专门的信用调查机构,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信息难以及时、精准获取,从而导致银行难以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银行管理缺陷导致潜在风险增大。

尽管近年来各家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防范措施,但始终难以摆脱“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贷前不调查或调查不实、贷中不审查或审查不实、贷后不检查或检查不认真现象仍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受主、客观诸多因素制约,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贷后配套跟进服务、管理措施还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银行盲目扩张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由于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已被各家银行充分认同,因此围绕消费信贷业务的竞争更趋白热化。不少银行为了抢拼市场份额纷纷对基层行甚至网点全员下达硬性指标,有的还擅自降低贷款利率标准和贷款准入条件导致产生违规违纪行为,滋生新的风险隐患。

(四)风险防范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统一规范的消费信贷业务法律文本,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得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五)信用评分体系仍显滞后。

目前各家银行普遍运用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难以全面覆盖各种不同性质贷款的风险特征、区域特色,且评分模型使用仅局限于贷款申请、审批环节,在贷后风险预警、过程管理、风险规避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考量。同时指标种类过于繁琐,有的指标、权重设置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

(六)抵押物难以变现导致银行债权行使艰难。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保障银行顺利实现对抵押物的处置权,法院往往会从社会安定、和谐的角度考虑,在债务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法院即使做出了判决也往往难以执行,以致于银行信贷资金逐渐演化为贬值的固定资产。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和体系。

一是要由人民银行全权负责,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科学灵敏兼具区域特色的个人信用征信数据库。二是要推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三是要加强银行内部个人信用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和联网体系建设,并着力加强与工商、税务、政法等单位和部门的联动、联网。四是要健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相关法律体系,一方面要从总体上将个人消费贷款纳入整个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系列,另一方面要根据个人消费行为和个人消费信贷行为的实际需要,及时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着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

(二)健全银行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一是要梳理和完善现有已不适应形势的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形成责权分明、环环相扣的风险约束机制。二是要深化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要更加深入细致,贷时审查要更加精细合规,贷后检查要更加积极有效。三是要加强后台风险管理,全面推进公私联动、上下联动,并要做好信贷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和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工作。四是要妥善改进绩效考核,严格遵循“责权利”对等原则,积极采取一次核算、分期兑现的奖励制度,并要严格落实不良资产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增强信贷从业人员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遏制不良资产增长。

(三)积极引用科学的信用评分技术。

一是着力完善现有专家法信用评分模式。更加重视个人信贷业务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建库工作,改进现行的业务系统,重点加强新受理业务数据录入的精细化管理,尤其要兼顾未获批准申请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确保信用评估管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二是序时推进信用评分模式创新。要将个人信用评分技术切实渗透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并要根据个人消费贷款的种类、区域特色,开发和推广更为行之有效的信用评分模式,重点在指标设置、权重分配、评级标准(临界值)确定等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三是适度开发欠款催收评分模型、风险预警评分模型等行为评分模型。进一步完善自动化账户管理系统、催收管理系统,提高个人消费贷款贷后风险监测、不良贷款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四)积极引领正确的消费信贷观念。

尽管我国有着“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负债消费”也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各家银行在倡导“超前消费”的同时,更要把倡导“诚实守信”摆上重要位置,持续加强对借款人信用意识的培养,及时做好还款提醒和风险提示;各级政府也要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加大“诚实守信”的宣传力度,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并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构建透明高效的监管体制,更好地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严格规范贷款的客户准入和过程指导。

一是要做好客户选择。个人消费贷款的优质客户大都集中在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金融、电信、电力以及国内外大中型知名公司,这些行业与单位具有工作、收入稳定,还款能力强、信誉度高等特点。二是要做好征信核查和信息核实。通过个人征信系统及客户单位查询了解征信情况、个人工作及收入状况,综合判断客户诚信度和经济实力,有效规避准入风险。三是要认真把控贷款用途。要切实加强合同真实性核查,一旦发现有情况不符的要坚决退出。四是要合理确定贷款额度。要重点核准客户自有资金情况,进一步测算其资金需求,结合其经济实力、风险系数、家庭资产追加系数、担保方式等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并要结合年龄层次、家庭收入和现金流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五是要持续加强贷后管理。要及时掌控贷款人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风险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要进一步加强对违规行为惩戒力度,对出现重大违约风险信号的客户,要迅速采取保全措施。要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激励和有效约束,确保贷款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热点文题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2]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当代金融.

[4]魏凡.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5]朱维巍.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分析.会计文苑.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苏州吴江分行)

猜你喜欢
个人消费贷后消费信贷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能力建设措施和方法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个人消费的影响研究
舒兰农商行 陆续出台两款贷后管理实施细则
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网上消费对个人与城市零售空间的影响
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策略研究
福建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体系的思考与改进